導論 1、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2、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醫家、主要學術觀點及學術派別; 傷寒及溫病的辨證方法及創立者:張仲景·六經辨證 溫熱病辨證:清·葉桂(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吳瑭(鞠通)--三焦辨證 4、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及其含義 (1)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境(自然界、社會關系)的協調統一 (2)辨證論治:病、癥、證、辨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概念 病 是指有一定病因、發病形式、發病機理、以及預后轉歸的完整過程。具體表現為若干特定的癥狀和不同階段前后銜接的證候 癥 即癥狀和體征 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身體不適及異常變化(癥狀)及醫生檢查病人身體所發現的異常征象(體征) 證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機體反應性、病位、性質、邪正關系等方面的因素 辨證 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 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同病異治 由于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不同。 異病同治 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相同。 (3)恒動觀念:動態平衡。 5、中醫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氣、五方、五季的對應關系。 1、氣和氣機的概念。 氣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生命物質與生理機能的統一。 氣機,即氣的運動,一般常被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 氣化,是通過氣的運動產生的各種變化。 2、精和神的含義。 精:1. 氣中的精華部分 2.泛指人體中一切有用的成份3.專指腎精(生殖之精 ) 神:①廣義: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②狹義: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3、陰陽的概念與屬性劃分;陰陽的相對性包括哪幾方面? 陰陽:是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及其屬性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觀念。 4、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概念 最初涵義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抽象定義☆ 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 及其屬性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觀念 2)、陰陽的屬性: 5、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陰陽偏盛:指的是在陰邪或陽邪作用下所致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陰陽偏衰:是指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中醫學的病機綱要:“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6、陽病治陰和陰病治陽的概念;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原理(陰陽互根互用); 陽虛證與陰虛證的病機及其臨床表現。 陽病治陰:是指對陰虛則熱的虛熱證,治宜滋陰以抑陽,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 陰病治陽:是指對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宜扶陽以抑陰,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陽虛證:陽氣虧損,溫煦、推動、蒸騰、氣化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畏寒喜暖,肢冷蜷臥,面色淡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細弱 陰虛證: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而無以制陽,滋潤、濡養等功能失調所表現出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顴紅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形體消瘦或眩暈耳鳴,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少苔少津,脈細數 7、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各自的特性。 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 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2、火曰炎上 溫熱、升騰、向上 3、土爰稼穡 稼 春天播種 穡 秋天收獲 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 生化、承載、受納 4、金曰從革 從 順從、服從 革 改革、變革 肅殺、沉降、收斂、清潔 5、水曰潤下 寒涼、滋潤、向下、閉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以之分類而構成的五大行類事物之間的運動變化。 8、五行相生、相克的含義及其順序;五行相乘、相侮的含義。 五行的生、克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的相生、相克及制化關系,從而維持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對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等作用。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對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約的作用。 相乘: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即相克太過為害。 相侮: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不勝的一行進行反克,即五行反克為害。 9、常見的相生治法和相克治法有哪些? 1、藏象的概念、臟腑的分類及生理特點。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化生和貯藏精氣;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受盛和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六腑以通為用” 2、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形竅志液、行色味時(五行、五色、五味、四時) *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與血行相關臟腑的功能正常,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 小腸主液――“利小便以實大便”; *“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先天之精:是指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與生俱來,是產生生命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后天之精:指出生以后來源于飲食水谷的臟腑之精,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天癸: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的作用 腎陰:對人體臟腑組織起著滋潤、濡養的作用,是人體陰液的根本,故又稱元陰、真陰、真水、命門之水; 腎陽:對人體臟腑組織起著溫煦、推動的作用,是人體陽氣的根本,故又稱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
3、三焦的含義及其主要功能。“孤府”,“有名無形”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是六腑之一。 4、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氣血津液 1、氣的主要來源:先天精氣、自然界清氣、水谷精氣(又稱水谷精微) 氣的生理功能 (一) 推動作用:1、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臟腑經絡的功能2、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及排泄 (二) 溫煦作用:氣具有氣化生熱,溫煦人體的作用,是人體熱量的來源 (三) 防御作用:指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具有固護、統攝、約束防止其無故丟失的作用 (四) 固攝作用:1、可抵御外邪的入侵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邪氣入侵人體后可積極抗邪、甚至還可驅邪外出 (五) 氣化作用:氣化 指在氣的運動作用下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氣的分類及其功能 (一) 元氣:1、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2、激發和調節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 (二) 宗氣:1、走息道以行呼吸--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 2、貫心脈以行氣血--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 (三) 營氣 :1、化生血液 2、營養全身 (四) 衛氣:1、護衛肌表,防御外邪2、溫養臟腑、肌腠、皮毛3、調節腠理,控制汗孔開合 血的生理功能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液和排泄液。 4、津液代謝涉及的的主要臟腑(脾、肺、腎);津液排泄的主要形式(呼出水氣、及汗、尿、糞)。 津液的功能:(1)滋潤和濡養作用 (2)化生血液 5、氣與血、津液的關系; 6、血與津液的關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一、氣與血的關系 氣為血之帥:1、氣能生血 營氣、氣化2、氣能行血、3氣能攝血 血為氣之母:1、血能生氣2、血能載氣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氣對津液:1、氣能生津2、氣能行津3、氣能攝津 津液對氣:津能載氣 三、血與津液的關系:1、津血同源2、血汗同源3、相互化生 第四章 經 絡 1、經絡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官竅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2、十二經脈的名稱、走向、流注次序 手(足)太陰經、手(足)厥陰經、手(足)少陰經、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手(足)太陽經 3、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 沖、任、督三脈同起于胞中,稱為“一源三歧” 督脈:“總督一身陽經”,“陽脈之海”。任脈:“總任諸陰”,“陰脈之海”,“任主胞胎” 沖脈:“十二經脈之海”,“血海” 4、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絡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 臟腑與外周肢節、五官九竅、臟腑與臟腑、經脈之間 二、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 三、感應傳導 針感--“得氣”、“行氣” 指經絡系統對于針灸或其它刺激的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 四、調節機能平衡 瀉其有余,補其不足 “循經取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