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載】祖國醫藥學針炙之真蒂+濕門單方針灸

     閑閑居 2014-10-19

    第一章 人身四大秘穴解

    歌訣曰:

    人身四穴四大梁,青龍白虎前后藏。

    按季對時穴受傷,就是神仙亦驚惶。

    春夏青龍巳時醒,秋冬白虎驚戌時。

    朝胸夜背須牢記,傷人出手武德留。

    青龍受驚心即亂,面目青黃食無味,百藥無效慢病亡。

    白虎受傷人優險,寒熱往來不得安。

    病久傷肺終日咳,不入吾門死不知。

    此四大穴乃人身最重要的穴位名曰青龍穴(左右各2穴),后邊白虎(左右各2穴),此穴厲害在于若對時對位即以常人之力即可令人重傷而不知,等傷時已是久病入絡,決不是一般醫生及傷科跌打醫生可以救治的。如無本門單傳秘方及獨門外治技術手法,就是吃藥按車計亦不可能斷根痊愈的!厲不厲害!

    穴位位置:青龍穴在乳下三橫處:白虎穴在肩胛骨下終點與脊柱連線的中點之處即是。前后遙遙相對應,構成了死亡之方陣。本穴受人點打拍抓,如有本門陰柔鷹爪勁之功底,則隨時可以致人內傷而絲毫不知。如無功底傷人則必對時對季節亦可重創敵人。

    傷穴手法:(指無功底的一般人而言)青龍穴用錐子手(食指突出之拳法)或透骨拳擊打。(透骨拳用中之突出之拳法)即可。白虎穴則用四指尖之力抽擊或輕拍之即可。吾門弟子看至此千萬勿以為此兩種方法如此簡單而忽略,此兩中手法乃任何點穴門派手法的不二法門,點穴的力道,絕不是明拳猛掌的傷人之法,點穴傷人實乃指尖之力,此絕非拳掌可以代替得了的。切記!

    傷后出現的癥狀:青龍穴的部位比較敏感,輕力擊打則有痛入心肺的感覺且痛感持久。久治不愈或大意而不治(此穴受傷一般人都有可能自行緩解,即痛了一段時間后又不痛了)過一段時間可出現;無端心驚,胸悶、肋骨四周亂竄作痛,動則氣喘,面上則可出現青黃之暗色。重則飲食無味,飯量日少不會太在意,因此到發作之日實已中后期了,怎不難醫呢!一般之感覺即:一到陰雨天、起風天則覺背部酸麻難忍,忽東忽西,腰酸無力,動則氣喘咳嗽,喜睡覺而多夢等等。重則病入膏肓、咳嗽痰中帶血或吐血,極似中醫之“肺癆之癥”,緩慢在痛苦中死亡。舊社會的武林報復采取暗襲或明傷的白虎穴的做法。由此可見江湖的血腥及殘忍!當今社會一切都講法,故此非十惡不赦之人切勿亂用!勤練正道內功高級功法即可保不怕人點穴偷襲!

    救治秘方及秘術

    此四穴受傷必須用獨門的解穴法即先疏通大椎穴,然后才在傷穴處通往過穴(其詳細技法見第11章)

    青龍穴傷配:內關、少海、足三里、任脈

    白虎穴傷配:委中、承山、督脈

    藥方:附12章

    第二章:非正道點穴:暗手傷人術'

    此術原為武林人所恥用的,但以弱勝強以正壓邪亦未為不可,故傳于諸弟子。

    一、握手傷人之法:

    1、與人握手時,不注意的用食指扣其脈門穴(脈搏跳動處)并往回扣,即可令其心脈受損。注:握手是必須手掌用力,對手以為你要較力而動力相較,此時扣之傷則不知。

    2、同上法。不同的是扣其到缺穴(脈門穴后方)則可令敵前臂酸麻而為我所擒。

    3、握手時拇食指用巧勁即可折斷敵之拇指。用時食指上翹拇指下壓即可!

    二、截氣震脈法:此法非對萬惡不赦之敵不得亂用,否則必遭天譴。

    欲傷前面之仇人,如知姓名則叫其姓名,待其開口應答之時用四指尖抽其大椎穴敵必內傷。或開玩笑的口吻大吼一聲“累”其一驚,這時抽拍其大椎穴,敵則當時必全身一震而無甚痛感,實已內傷。

    三、明勸架暗打人法: 1、當友或親近與人打架時,扣緊食指抽其太陽穴或呆穴再順手拉開人,一般人多不會在意而致其內傷。輕則可令終生頭痛,擊中頭上呆穴,真可令人癡呆,不可不信。2、一邊高喊:“別打!別打!”,一邊用手指抽擊肩井穴亦可令人不覺內傷。

    四、對有深仇大恨之人可令人與其開玩笑: 1、雙手指尖撓其腋窩癢癢順勢用中指扣一下腋下穴則身如電觸,瞬間即逝而實可嚴重內傷。 2、用雙手指扣其章門穴,并順手把他抱起來而傷其不覺。

    歌訣:暗手傷人勿亂用,用則傷人敵不知。莫明其妙閻王叫,死不瞑目成冤魂。江湖險惡君須記,逢人且言話三分。有才深隱勿顯露,無才無功更勿狂。祖師教你破敵計,且勿輕言勿輕用。

    附:本篇之點穴為什么數次用“抽擊”而不用拍擊呢?其實二者大有不同,拍擊乃用掌之力而抽擊則用指尖之力,所以傷人更重。

    第三章武林敗類的克星——破氣散功秘穴

    歌訣:破氣散功效無窮,武學敗類遇此兇。大骨膀胱臍中進,腋下一穴鬼神驚。內功最驚大骨穴,膀胱專破硬氣功。臍中氣漏內丹失,腋下穴傷手無功。

    1、練內功者最怕被人點傷大骨穴(近大椎處)點傷則十二經脈氣散而不收,君不見一般頸椎故骨折極易引起高位截癱:即除了頭部可以活動外,四肢癱瘓,為最難救治之癥。大骨穴傷則人無法聚運全身之內勁,只能用一臂之力也。圖174。

    2、凡練硬氣功的一般均提氣于胸背,布于四肢,然后自我捶打磨練而成“死皮硬肉”一般無武功之人打之也可抗幾下而不痛,但膀胱穴被人輕輕一劃,則當即清便長流不收,重則無法提氣布于全身,日久則小便自流,想屙時卻又無也,此疾將纏綿終生不愈。圖175

    3、凡練內丹功之人,最怕丹田被人用金針指破穴散氣,此穴一傷則內丹無法聚積丹田,成漏氣之球,不剛不韌無用也。

    4、腋下穴被人傷,日久則絕對無法將所練之內勁貫達四稍,保管不管它什么鐵砂掌、金剛指、虎爪功絕對無法發揮什么威力。圖177。

    第四章終生不愈秘穴

    人身之奇不亞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以下四穴則如易碎之璃,一旦傷損則無痊愈之望,奇否?訣日:

    終身難愈穴最奇,

    非死非昏非麻穴

    一旦受傷無好望

    重中之重勤呵護

    后八卦傷成肺癆

    隱龍一損痛終生

    縮筋穴傷人漸矮

    虎口穴傷手無力

    1、后八卦傷輕則久咳難愈,重則劇喘終生,咳則痰中帶不少黃膿血痰,此癥極似西醫之肺結核,中醫之肺癆癥,但若按此癥治療則終生無痊愈之望,必須按本門秘方秘技解穴方可。見圖178-89-

    2、隱龍穴因藏之極深,一般人決無可能偷襲成功,但若是武學高手或點穴高人則傷穴而人不知也,此穴則一吸氣即劇痛難忍,必以手撫按之以減輕痛楚,日久則終生一手必藏于腋下以防人誤撞誤中,說話必有氣無力而“威猛盡失”。

    縮筋穴傷則最奇(見圖180)生平僅見2人原本身高1、7——1、8,死時彎腰駝背則僅如身高1、5——1、6左右者,固此穴傷后麻脹難忍,呼吸、咳嗽則更甚,為減輕痛楚則向前向下彎腰縮背,久之則縮而不伸也,穴傷傷人猶至此矣!

    虎口非手指之虎口穴(見圖179)背部之重穴,傷穴則一用力則酸加重而不敢,日久則雙手如縛雞之力的書生而已。如此險惡之技,是否可以外傳吾亦無百分之百信心,所幸至今十余位弟子掌握此技法,未受至任何人的投訴實幸也。

    第五章致人殘廢的要穴詳解

    點穴一術中,有些穴道既不會致人性命卻可形成終身難愈的殘疾之癥。下面即是這些秘穴的詳解。

    歌 訣

    身若電觸是陰穴,心驚膽寒身難近

    鬼哭狼嚎痛穴尋,縱是金剛亦求饒

    腳背總筋穴一傷,車失輪子馬短蹄

    膝外一穴絕難擋,一擊即損成廢人

    肩胸一傷手臂垂,任你神力無外使

    腿中重擊人即暈,筋縮肉痿腿殘廢

    各位弟子可能見過電線桿、廁所旁、陰暗處“某派大師的點穴神術——對方不論怎樣抓住你,你動手對方即得倒下,對方不論怎樣出手,你出手對方即昏倒、、、、、”如此不一而足,上當者可謂不少。據我考證尚無一人有真才實料者,都是裝神弄鬼的江湖下九流之徒。以上六穴絕對可以達至你一出手對方即必須急身退或如火燒速放手而逃。

    注:陰穴在大腿根部大動脈處,此穴輕微扣擊即身如電解,渾身癱無力,坐跌在地。猶可怕者此穴傷重者可成脈管炎(中醫謂之炭疽癥),初時傷腿紅腫痛如火燒,以后則傷潰流膿,最終必致截肢之惡果,慎用慎用。96年吾在某部隊執教時,原先的總教頭(特務連連長)出于嫉妒在一次休息時突然在后面用盡全力抱住我問我:“高總教頭,這招看你怎么解?”我說:“你真想見識?”他說:“是、、、”話音未落人即軟癱坐倒在地!此即陰穴的神妙。

    痛穴系人身中最痛之穴,在手臂之前段,擒拿中拿中此穴,對方不論持刀拿槍必墜地受擒,因痛入心肺,不得不放,而且此穴受人拿制若超過十秒種,則其痛必超過一周之久。98年一詠春高手其橋手硬如鐵棒,閃臂揮之即可斷扁擔木棍,一般之木人樁訓練2天則“四肢四斷”一時無人敢與其動手、試技,其聽我名之后,“上門拜訪”,言語雖然恭敬,但經常露出“老子橋手天下第一,從未遇可匹之敵”之意問我:假如高師傅遇見此高手當如何?我說:首先你以一臂之剛而逞強,足見未吃過虧也,況且真正的武學必須是全身高度協調統一,一動無有不動,發之則如雷霆出擊,收之則穩如山岳,此中氣勢見過嗎?以你之技在我看來如“雕蟲小技”也,不信我以一指之力擊你“鐵臂”,你想知道后果嗎?他說:我就不信高師之指真如“電鉆”不成?結果如何?他的前伸鐵臂被我三指一抓痛穴,則當場跪倒,眼淚都痛出來了、、、現今既是我的弟子之一。

    腳背五總筋穴,若受傷則每遇陰雨天即痛麻酸脹一齊來,行走不便更別說:“打拳、技擊”了,而且傷處紅腫大如饃頭,天氣好了,腳也不痛不腫了,日久之后則足痛之癥伴隨至死,此穴極難送治。

    膝外穴一傷則軟麻酸脹難忍,當即不能站立行走(此即半月板損傷之癥)凡善傷科者皆知膝傷最難治,此穴傷損則必走一跛一拐,天氣一變則更酸痛難忍。

    肩胸穴一受損則全臂軟麻,全身的內勁無法貫達至掌指,月久必成“五十肩”之癥(肩周炎)。

    腿中乃大腿中部大穴被強力掃中,則頭暈腦脹,腿腳酸麻無力,日久則酸痛如針刺,肌肉漸痿縮而成難治之癥。

    以上致人殘廢的六穴是絕對真實有效的,這里不存在一絲一毫的“水份”。還要強調一句:“不得已時,能不用則不用,切記!切記

    第六章抓到即不能脫的秘穴

    點穴擒拿自古至今乃一體之技,但外國人一般人只能學到擒拿而不能學到點穴術,這固然有民族氣節一事,但也說明會者確萬中無一,心術不正者則難上加難,武林中有一句話:“德有多高,藝有多高”,如果還沒有學會即對非分之事,想入非非則終將一事無成。

    歌訣:臂中肘脈人皆知,氣門一傷無氣力。太沖穴傷腿難走,血池一損馬失蹄。下膝眼傷即無力,內關臂中脈門穴。三穴擒住即軟麻,股骨穴傷人即笑。笑至氣盡腿無力,小腿中間鬼見愁。抓不能脫任牽牛,鎖脖一拿無法逃。

    臂之中間,肘下之麻穴一般人皆知,拿之即酸麻難脫,而氣門穴(氣戶附近)一受制則全身無力,太沖穴被拿制則全腳掌全部麻痹;血池穴(血海附近)一經扣拿則膝部毫不著力不能行走。下膝眼傷則痛入心肺而不敢動。內關、臂中、脈門系手臂之大穴,擒拿者多用此三穴。股骨穴傷(環跳處)傷之則人忍不住大笑而全腿酸麻無力。小腿內側中間穴一經扣拿即酸麻痛難忍。頸脖穴在腳踝內側大骨處;一經抓扣即酸麻無力回抽。

    若一般擒拿之人會點以上各穴則如虎添翼,即碰著即不能逃、不感動。望悉心體會多用一些時間去研究實踐一下,此種大穴不會制人嚴重后果,不防多學習。

    第七章點中不能動的秘穴

    以下各大穴一經點中的人即不能動或不敢動,即使解穴后人亦已受內傷,若無深厚解穴功力,技術切忽亂用,因其后果相當嚴重。

    歌訣:肝尾切莫亂傷損,一經抓扣不能動。腋下大穴最見效,不敢亂動半絲毫,。腹中胸窩人閉氣,翻腸倒胃嘔吐忙。肩中大穴傷最重,面青汗出身軟癱。腰眼穴傷身無力,無事偷笑亂神經。醫風一扣半邊癱,全身無力任你為。大包期門亦閉氣,閉經截脈行動難。以上諸穴勿重擊,重擊亦可致人亡。

    肝尾即章門穴附近,腋下大穴任一穴即可;腹中,中脘處;肩中肩井也。以上各穴一般功力即可出現上述后果,重則亦可致人死。切記!

    第八章即可令人昏迷的秘穴

    此穴受輕中柔力襲擊,一般可令人即刻昏迷,而可醒轉。詳述如下:

    擊打眉中及眉心,神智不清即昏倒。喉結受擊即暈眩,頂心受擊眼發黑。對口一擊即撲街,鳳池穴傷人不醒。捅插天突氣難入,窒息昏倒勢難免。呆穴一損人即暈,日久自成無腦人。龍顏一傷仰天倒,人迎擊扣氣即絕。

    用透骨拳擊中兩眉中央、即眉心人即昏迷過去。喉結受掌襲則氣不能上升而昏倒。頭頂受掌擊或透骨拳擊中當即倒在地。對口穴一受傷則無一點反應當即昏迷。鳳池穴用劍指點傷則頭昏腦脹,神智不清。最為兇險的是呆穴,此穴受傷后昏迷醒轉后,逐漸出現記憶力不好,反應遲鈍,日久則成一個無腦的呆子,額下之龍頜穴如用透骨拳擊中人即仰天倒地。人迎穴一經擊扣則氣不能通而昏迷。用劍指捅插天突穴亦可即令人窒息而昏迷氣絕。

    第九章即刻可令人致死穴

    以下這些穴位若非遇到生死存亡時候切勿亂用,亂用則你致人死亡,你亦無異自殺也。

    一擊即死穴最兇,前后對心枕骨中。太陽耳根傷即死,膻中乳中數時亡。拳擊喉結亦致死,頸側掌劈亦可亡。傷人致死罪最大,此法可知不可用。

    前后對心穴受重擊則可當場震脈死亡。腦后枕骨中間受傷則必內出血而死。太陽穴受傷則可引起嚴重的腦出血而死。耳根受傷則可引起嚴重腦震蕩而死。膻中受傷震斷心脈;乳中受傷汗出如油(尤其女人乳傷最為兇險);用直拳重擊喉結亦可致人死亡;頸側動脈受損亦即死亡。

    死穴但愿一生中都不能用上一次,切記!

    第十章九筋五脈抓拿扣擊術

    九筋:腋下筋,上臂筋,小臂中筋,肩筋,肘筋,中腿內側筋,大腿內海筋,小腿里筋,膝外筋。

    五脈:耳脈,頸脈,腹脈,肚脈,陰脈。

    筋被抓拿點擊則即刻流動失靈,重則終生殘廢。抓反耳脈頭即不能動,頸脈封之氣血立斷。擊中腋脈可令肺裂。重擊肚脈可令腸亂而破。以爪封陰脈可令下肢殘廢以致截肢。膝脈筋偏終生殘疾。肩筋抓反一生難愈。

    擒拿術者如懂得九筋五脈爪拿擊則可把擒拿術的威力增加3——5倍,此技再國內幾成絕響,有緣方可得真傳。筋脈的抓拿用二指虎爪頸拿法即可。記住:拿住筋脈后往骨里扣即可。特別警告:近有不少學員自以為是點穴術之穴位套用針炙之穴位實大謬也。

    針炙之穴乃救人而用,而點穴乃傷敵之法,萬不可同論也。“如有用,十四經脈經通針炙醫師難道都是點穴高手?”非也!十萬個針灸醫師未必有一個點穴高手!但點穴高手卻是針灸高明醫師!!!學習捷徑——言傳身授!別無二法。

    以上即本教材的實戰點血之法,如果以太過簡單明白而小視它的效用或認為太過容易,那就錯了,而且大錯特錯!

    假如我要故弄玄虛,故作神秘的話,那么我可以寫出近百萬子的“點穴巨本專著”讓人越看越迷糊的武學秘芨現在比比皆是,當今出書立著往往是為了多幾個稿費而東拼西湊而成的,事實上實用的東西沒有幾下,純粹浪費人的時間而已!

    看完本教材后也許有人會問:點穴令人折服是現今實有其事,但暗手傷人而不知是不有夸張之嫌?答曰:無一點夸大之辭。本教材僅披露了暗手傷人秘法的十之二、三而已!此道高手確實可令人完全不知于傷人于無形!君不見那些老僧老道與人行禮,從不與人握手擁抱,人皆以為立掌稽首或合什禮乃僧道特有的禮節!事實太謬!其合什禮真正是攻防嚴密的“實戰式”!為什么不與人握手擁抱?即怕此道高手暗算!你看連出家人都如此嚴密的防守,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加以防范呢?

    問:“點穴是否是真的有必須遇時遇穴點之”之說?原理何在?

    答曰:遇時遇穴之說系按經絡運行為原理的一種點穴術,是實有其理的。但其真正原理是什么到現在亦不甚清楚,只知傷后后果如何,怎樣而已。

    問:聽聞有一種對影點穴法或隔空點穴術極其厲害,不知是否真的?

    答曰:半真半假!此兩種點穴法如果被的對象是常人或人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根本無用的!因為此二術是對人的心理影響而已!但對那些見風就是雨,神經過敏的人卻可產生驚人之后果!但對武道高手而言,不論什么符咒、隔空傷人之類的東西是絕對無用的。岐黃對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只要不怕這些旁門左道絕對無傷人之理。

    本教材的下一篇介紹的是各種解穴手法及藥物療法,必須會點穴更加會解穴才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高手!

    第十一章點穴絕技之解法

    一、內功解穴法

    自古至今武林秘傳著一句“傷人點血頭,救人點血尾”之諺。很多人對此不甚了了。此實是中醫之氣血流注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本門解穴方法與任何門派皆有不同之處,介紹如下“凡知被人點穴所傷,先用右手運起內勁用輕中等功力拍大椎穴一掌,然后左、右肩胛骨旁各一掌,一般昏迷之人即可蘇醒,然后在對所傷之穴辨證施治。

    1、凡胸部諸穴受損點按內關穴、足三里穴各49次。(吸氣時按呼氣時松之)

    2、 凡腰背部諸穴受損按拿委中穴、腳跟穴49次。

    3、腋脅受損則拿按陽關,內關、外關穴49次。

    4、頭等受損則急按太沖,合各諸穴各49次

    二 、 殷氏秘傳解穴絕技

    北方之殷氏乃吾生平僅見之此道解穴高手起所傳之“擊穴行經走氣”解穴法,確有奇效,故錄入本書中,毛主席有句話: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誠哉斯言。解穴方法:身前包括面,胸,腹,前陰等屬陰穴。上部可拿合谷穴(拇指拿)其余四肢你固定放在患者第5掌骨外緣小魚際處,以拇指用力拿之(拿法均要5——15分鐘)同時陪打走馬穴:(穴在肘窩少海穴后三寸處)醫者用手指尖合攏用二、三、四指頭扣打穴位24下,此即行經走氣。

    下部拿內庭穴,用拇指在穴位上,其余四指放在腳底作固定,拇指用力拿5——15分鐘。同時配打委中穴24次。

    身后:包括后頭,背,腰,骶屬附經穴,上部可拿中渚穴,用拇指壓住穴位拿5—15分鐘,配打走馬穴24次。下部可拿絕骨穴同時打委中穴。

    另:屬陰經傷者不論上下,上部可拿內關配走馬穴,下部拿三陰交配委中穴。

    以上解穴秘法,不論何時,隨時可用,不論何派之點穴手法損傷皆可解之,且一般的跌打損傷亦可救治。本人在十余年的傳拳授藝行醫過程中凡遇穴位損,(有些是誤傷,有些被人暗手偷打傷的不一而足)經驗證明,凡受傷在7——15日內的僅用解穴法即可痊愈,而傷重日久則必須運用中藥內服配合醫治

    第十二章穴位受傷的中藥救治秘方

    凡遇穴位傷重且時間之久者則必須先服開通血路秘方,然后再服專方專藥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一、通血路秘方

    蘇木3g木瓜6g桑寄生8g牛七6g白芷5g黃芩6g碎補5g紅花5g天花粉5g枝子5g葛根6g甘草5g一碗水一碗酒煎服連服2—3劑。

    二、青龍穴傷秘方

    制香附12郁金10只殼12茜草6通草6田七6柴胡10穿山甲6王不留行10吉更10 g 薜荔果5g旋夏花10g竹茹10g沉香10g水煎分2次服。胸肋刺痛加:元胡10乳香5g。干嘔呃逆加砂仁6g丁香3g。胃脘脹不思飲食加:香櫞10g雞內金10g。

    三、白虎穴傷秘方

    制香附14g絲瓜絡12g橘絡9g劉寄奴9g炒只殼12g 薤白9g仙桃草12g血竭9g血余碳9g桃仁12g浙貝母12g花粉9g琥珀6g(研末沖服)水煎分2次服。

    各大穴損傷總方

    當歸12g血竭6g葛根12g甘草10g川芎12g茯苓12g烏藥10g生地12g制乳香6g制沒藥6g蘇木10g赤勺12g紅花10g土鱉蟲10g

    (一)心經穴受傷無端嬉笑,神智不清加:朱砂1g琥珀6g研分2次沖服。

    (二)肝經穴受傷面青手腳軟疲無力加:柴胡12g薄荷10g白芍12g山 12g。

    (三)肺經穴受傷面白氣短喘咳加:杏仁10g厚樸10g紫蘇10g百部10g。

    (四)脾胃經穴受傷面黃漸瘦不飲食,人無力加:淮山12g扁豆10g茵陳12g內金10g白術10g。

    (五)腎經穴受損面黑怕冷易感冒腎功能減弱加:紅參6g五味子12g熱附片12g干姜10g如無深厚中醫基礎則按患者出現的癥狀按方給藥即可。本方適用本點穴絕技的任一穴受傷再配合點穴解穴法即可。

    按時打部位傷損法:頭部:上午5-7點  晚7-9點

    胸背:上午9-11點  下午1-3點

    脅肋:上午7-9點  下午3-5點;

    腰: 下午5-7點  夜11-1點

    肩部:9-10點  

    腕、脈在11點左右

    《每月血行禁打決》

    逢一忌打鼻梁手小指,逢二莫打兩乳及背心。逢三莫打牙門及肝經,逢四莫打藥間陰明足。逢五莫打舌間陽明手,逢六莫打手掌胸正心。逢七禁打兩踝左腳心,逢八莫打中脘及串心。逢九莫打腳中丹田穴,逢十千萬要記莫打頭。'此處一指:初一、十一、二十一;二指: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次類推

    關于高峰的介紹高峰的武醫之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4f22260100dgb3.html

    高峰武醫道http://www./

    解血一法

    用毛巾沾雄黃酒,將全身撣一遍。顯出手印,禁用手,更不能用指,切記切記:em30: :em30: :em30: 。輕者解,重者打九龍火針,內服馬全散。

    艾心 毛術 二烏 陽花 細辛 老姜 白芷 麝

    點穴功夫驚現陰道脈之說

    武術家蘇昱彰談“點穴”功夫

    有后輩問起我,坊間書店說”點穴”的書不計其數,書內寫的內容迷糊不得其解,書內內容是真是假?我就說最近的歷史吧,光復五十多年出市販賣”點穴”書本起碼也有一牛車,但報紙電臺電視從來沒報導過用”點穴”點死人的新聞,可見這些書內容無用騙人的,就連作者也莫知影,不關花錢買書讀者看不懂中文或笨材,好加再我知影這款代志,從前點死很多狗也點死過人(現時敢說不怕追究,我遠走高飛外國了),有眾多人證的,不是我吹啦叭蓋仙,真實得傳到這秘技,簡單說明如下。

    坊間書本所記載的穴道穴位經路,都是按照中醫十四經絡脈路所記,我會針灸醫療病人,這些經絡穴位都是醫治病癥用,可打可插入針不怕會治死人的,怎么會用來當武術”點穴”傷人呢?是騙人的,僅有幾個穴道確實可以傷死人,但僅用在”陰陽兩不接”技術時,必須打兩個穴道位以上才可見效,打一個穴位是不可能,除非用刀用槍,空手不管用,言之秘要我公開示之,人身體內什么東西都有陰陽對稱的,中醫十四經絡按照我練武人講是”陽道脈”,是用來導氣引勁出氣勁傷人用,也是內修導引氣流的明脈路,另外尚有口傳秘要”陰道脈”在體內,是真正”點穴”穴位的地點,僅八經絡脈,很危險很脆弱,才是點傷死人的地方,我從來沒看過有人發表過,這”陰道脈”到練至滲洗骨髓的時候用得到,很很重要,八極拳洗骨髓的階段練法是”繞三精”,它必須用這”陰道脈”的內震供彈法來完成洗髓功夫,現在我說明”點穴”三個方法:

    1. 打氣:氣是分呼吸空氣外氣,另外是身體內氣,是五行氣所歸屬的衛氣,要外氣不進閉塞很容易,大家都知道,鎖人脖子喉管頸就可,按照內行點穴的人是太粗造了,總是有個穴位地點,我一按掐,人就氣管閉塞而亡,對不起不公開穴位,另外打內氣,起碼要會發勁,要看對方那五行最弱一行,往他那行的主穴發勁,對方馬上氣亂虛脫而亡。

    2. 打血(穴):體內的血液循環,血的運行有氣的推動,有些氣在血脈運行前面吸血而行,有些氣在血脈后推送血而出,有些氣包吸血外內而運行,我要點穴只要明白這血脈運行的氣息,按需要而點,人就會瘀血停血脈而亡,最好用在打”陰道脈”的穴位,另外是能發爆發勁或透化勁的技術,用我氣勁震入他人體內,讓他血液起波浪潮速度秒中幾百次波,到心破裂心,到頭腦充血或血栓塞而亡。

    3. 陰陽兩不接:有幾種方法,看時辰時間方法,人體內血脈流行或氣流運布,因時辰有一定路線,按每時辰有不同打點法,必需兩個以上的打點,使陰接不到陽而息,陽得不到陰而逝,要點打本時辰破穴再加相克本時辰的主穴,就能輕易取人命,另外是用五行氣相克悔的原理,當然也必須看清楚對方內臟五行虧損,用陽擊破對方缺少之行,再用我陰閉其相生相補之行,使其體內無法相生而補,因之干亡,另外有打散氣亂血昏神定身之法,常在小說電影看到手一點,人就動彈不行,這是點在縮筋穴后在點一個互應的陰穴位互不接而定身不動之法,其實可以動的,因為全身抽縮筋很痛,不動痛輕一動痛苦難受,所以不敢動,那陰穴不接主要使氣散麻木,而變成定身點穴法的神奇術,這縮筋定身法雖然死不了人,但有后遺癥,我曾經在外國,有一次各種武術研究會時,有個外術體格壯大出名武術家,我同他爭吵問題,他突然間轉身去拿他小皮包袋,我怕他袋里有手槍,所以趕快出手用這定身法使他倒下不能動,然后叫主辦單位把手槍拿掉,我再解開他的穴位使他自由活動,以后常常在武術比賽場合看到他,他變成全身發抖的柏金森癥,很多年都這樣病癥,我內心后悔傷心,自己出手太重毀了人,特別在這里提上一筆,謹告后輩有此技術者慎行善。

    以上談說”點穴”的技術,確實在這現代的時候,尚有許多人知道,他們和我都同樣,遵守武壇仁義道德的精神,克致忍守這危險的技術,不可亂公開于世,傷害生靈,我的述說信不信由你,發揚武德我應當不可妄言

    轉載五百錢摸穴術的二十四路狗腳跡(四十八錢淺釋)

    五百錢摸穴術

    一、二十四路狗腳跡(四十八錢淺釋)

    1、冥錢指需電話指導,五百錢秘中之秘,必練,否則功不能成。

    2、推錢,用披風打月手,食,無二指傷三根,大小指傷陰陽,掌根貼無.。方法,四指扣緊,內掌壓。

    3、血錢三式:

    五虎夾陽手法大指點眼角,食指點陰陽,中指點開空,無名指點井泉,小指點痰血,方法,向外推開。

    五指拿住金錢一擰一推。方法:壓緊捏一圈。

    用蛤蟆跳缺手,中大指拿吊蒼,十指膀胱,方法,向上。

    4、旋錢,蛤蟆跳缺手打,大指點井泉,中指黃蜂釘耳,食指成珠子手點按,方法,緊壓向上推。!

    5、控錢,用披風打月手,大指落井,食指肩井,中指井欄,無名指井欄,方向:向外撕開。6、酸錢,用擒龍臥虎手,大指金鏜頭閉,食指燕窩,其余二指五分穴。

    7、悶錢,心下二寸用滾絲手打。

    8、黑錢,用蛤蟆跳缺手打,中指黑心過度,食無指左右肚角,方法,插進向內點。

    9、印錢,用鉗龍臥虎手,中指小眼,大指丹田,其余五分穴。

    10、摸穴,鉗龍臥虎手,中指紫童穴,其后五分拿,大指四海。

    11、閉錢,用蛤蟆跳缺手,大指拿上池,食子雞子呼沙,中指絲瓜落榜,方法,向下。

    12、哈錢,鉗龍臥虎手,大指合谷,食指掌心,小指脈根,方法,向內左眼,向外右眼,向上雙眼。

    二、推錢路即惡狗跳墻

    1 血錢二式

    2 五馬破槽

    3 老虎提印

    4 銅壺滴漏

    5 旋錢即金錢沉海

    6 控錢即五虎撲印

    7 酸錢即破城捉燕

    8 悶錢即五星還陽

    9 黑錢即黑心過度

    10印錢即仙人奪印

    11 摸錢即紫光照海

    “五百錢”是字門拳一種摸拿穴位的點穴功法,又稱短手或小手。江西民間又叫“摸”,它與打穴、閉穴等點穴功法不同。打穴是用捶法即平捶或五百錢.尖捶(中指節)點打,或用五指尖頭(梅花指)、肘尖、肩頭、指尾突峰及腕、足,膝等部位點打。“五百錢”多是以大指或中指從事。如與人爭斗,多以握手、拍衣等方式摸拿對方穴位。

    本文轉載自慧日朗照《濕門單方針灸》

    濕門單方

    單方

    防己:能治濕,與木通同功,剉煎服之,佳。【 《本草》,下同】

    藳本:治霧露之氣,上部風濕最佳,煎服之。

    龜肉:除濕及瘴氣,作臛常食之,佳。

    濕痹:鱉肉煮熟,取肉和五味作羹食之。

    濕痹,腰腳濕氣:木瓜煎服,丸服或生食,并佳。

    豬肝:勝濕,可煮食之。昔閔叔留寓,常食豬肝,蓋為濕疾也。

    薏苡:去濕輕身勝瘴氣,作米煮粥常服之。

    冷濕痹:豺皮熱之,以纏病上,或裹軟腳,良。

    濕病:取土豬肉煮食,又用皮坐臥其上,最去濕痹。

    濕氣常服桑根茶最好;又與赤小豆同煮作粥,常食尤佳。

    濕氣作痛:白朮切片煎汁熬膏,白湯點服。【 《集簡方》】

    中濕骨痛:朮一兩,酒三盞,煎一盞,乘熱頓服。不飲酒者,以水煎之。【 《三因良方》】

    濕氣身痛:蒼朮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簡便方》】

    濕熱水病:黃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至四五丸,米飲下,日三四服。【 《范汪方》】

    濕熱頭痛:黑牽牛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汁,仰灌鼻中,待涎出即愈。【 《圣濟錄》】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茯苓湯下。【 《保命集》】

    薏苡仁酒:去風濕,強筋骨,壯腰膝,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 《千金方》】

    濕家頭痛:瓜蒂末一字,(口畜)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黃水愈。【 《活人書》】

    脾虛濕腫: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蘿卜湯下。【 《朱氏集驗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宜。【 《經驗方》】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濕門針灸

    針灸

    《素問》曰: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千金方》曰:曲池、列缺,主身濕搖,時時寒。

    懸鐘主濕痹,流腫,髀筋急瘈,脛痛。

    豐隆主身濕。

    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

    中封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身濕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濕門方2

    四物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痛,四肢拘急,不能屈伸。

    附子炮,一錢半 肉桂二錢 白朮土炒,三錢 甘草一錢

    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三錢 滑石四錢 茯苓一錢半 木香 檳榔 豬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 官桂半錢 甘草三分

    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食前服。

    補骨脂丸 治濕傷內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乳石補益之藥,百端皆不應。唐鄭相公為海南節度,七十有五,越地卑濕,服諸藥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船主李摩獻此方,經七八日而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

    破故紙十兩,洗凈為末 胡桃肉去皮,二十兩,研泥

    右,胡桃肉泥入破故紙末,更以好煉蜜和勻如飴,盛磁器中。旦日,以溫酒化藥一匙,服之。不飲酒者以溫熱水化下。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容明目,補添筋骨。但禁食蕓薹辛血。

    七圣散 治風濕流注經絡間,肢節緩縱不隨,或腳膝疼痛不能步履。

    續斷 獨活 防風 草薢 牛膝酒浸一宿 甘草 杜仲

    右各焙干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乳香沒藥丸 治遠年近日,風濕腳氣攻注,腳膝或腫或疼,筋攣不便屈伸,腳不能踏地,及一切疼痛,往來不已。

    乳香 沒藥俱別研 骨碎補去毛 縮砂仁 五靈脂去土 白附子 甜瓜子 當歸酒炒 牛膝酒浸 木瓜 地龍去土 木鱉子各一兩 白牽牛微炒,三兩

    右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木瓜湯下,或溫酒亦可,不拘時服。

    上馬丸 治寒濕,臂痛腿疼,筋骨諸疾。

    川烏炮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虎骨酥炙 牛膝 杜仲 木瓜 當歸酒浸 敗龜板酥炙 自然銅酢淬 黃芪蜜炙 白朮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天麻散 治風濕疼痛黃腫。

    天麻 全蝎去毒,各四錢 熟地黃 木瓜 烏頭 當歸各三錢 牛膝酒洗,二錢 乳香 沒藥 穿山甲炮 川芎各一錢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用溫酒調下服。

    三花神佑丸【 《河間六書》,下同】  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閉,一切水濕腫滿。

    甘遂 大戟 芫花酢拌炒,各半兩 牽牛二兩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

    右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每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后,卻常服,病去為度。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濇,大便滑瀉。

    葶藶 茯苓 豬苓 白朮 桂各一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半兩 滑石三兩 木香半錢

    右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泄瀉,利小便。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泄者,此乃濕熱,否悶極熱而攻之不開,是以反為注泄,此正氣已衰而多難救也,慎不可攻之!

    白朮木香散 治濕盛,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食,小便閉者。

    白朮 豬苓 赤茯苓 甘草 澤瀉各半兩 木香 檳榔各三錢 橘紅二兩 官桂二錢 滑石三兩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食后,去滓溫服。

    牽牛丸 治一切濕熱腫滿等疾。

    黑牽牛 黃芩 大黃 大椒 滑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湯下,食后。虛實加減。

    梔子蘗皮湯 治頭微汗,小便利而微發黃者,濕熱相搏微者。

    大梔子十五個 黃蘗半兩 甘草一分

    右剉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緩緩分三次,作一日服,溫吃,不計時候。

    苦葶藶丸 治一切水濕氣,通身腫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 苦葶藶四兩,隔紙炒黃色為度

    右二味,同為細末,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湯下。日進三服,空心食前。

    肉豆蔻丸 治水濕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

    肉豆蔻 檳榔 輕粉各一分 黑丑頭末一兩半

    右為末,面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后,日三服。

    二朮四苓湯 治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發熱煩悶,二便不利。

    白朮 蒼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芩 羌活 芍藥 梔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三盞,姜三片,燈心一撮,煎服。

    茵陳飲【 《景岳全書》,下同】 治濕熱閉濇等證。

    茵陳 焦梔子 澤瀉 青皮各三錢 甘草一錢 甘菊花二錢

    右,水三四鐘,煎兩鐘,不時陸續飲之。

    胃關煎 治脾胃虛寒濕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山藥炒 扁豆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錢 吳茱萸制,五七分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佐關煎 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腎氣未損者,宜用此湯以去寒濕。

    厚樸炒 陳皮炒各一錢 山藥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各二錢 炙甘草七分 干姜炒 肉桂各一二錢

    水一鐘半,煎服。

    圣朮煎 治飲食偶傷,脅肋疼痛,寒濕瀉痢嘔吐等證。

    冬朮味甘者,五六七八錢炒,或一二兩 干姜炒 肉桂各一二錢 陳皮酌用或不用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

    大分清飲 治濕熱下利,黃疸溺血,腹痛淋閉等證。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豬苓 梔子或倍之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

    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小分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滯腫脹,不能受補等證。

    茯苓 澤瀉 豬苓各二三錢 薏仁二錢 枳殼 厚樸各一錢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濕門方1

    濕門方

    神助散【 《儒門事親》,下同】 瀉水濕。

    苦葶藶 澤瀉 豬苓去皮,各二兩 椒目半兩 黑牽牛三兩半,微炒,取頭末用

    右為細末,每服蔥白三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三錢,絕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朮丸 治濕淫于內者。

    黃蘗二兩 官桂 茯苓 半夏各一兩 白朮 干姜各一分 橘紅去白 澤瀉 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食后服之。

    桂苓白朮散 治前證。

    滑石二兩 官桂 茯苓 白朮各半兩 甘草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右為細末,熱湯調三錢,新水生姜湯亦可,食后服。

    白朮調中湯 治前證。

    白朮 茯苓 橘皮 澤瀉各半兩 甘草一兩 干姜炒 官桂 縮砂仁 藿香各一分

    右為末,白湯化下;蜜少許,調下二錢,無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朮調中丸。

    導水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滑石 牽牛頭末各四兩

    右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白湯送下,臨臥時服。

    舟車丸 瀉濕利水。

    大黃二兩 木香半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右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升陽除濕湯【 東垣】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蒼朮一錢 甘草 陳皮 豬苓各三分 澤瀉 益智仁 半夏 防風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柤,空心服。胃寒腹鳴者,加大麥糵三分。

    海金砂散【 《寶鑒》,下同】  治脾濕太過,遍身腫滿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半生半熟 白朮各一兩 甘遂半兩 海金沙三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煎倒流水一盞調下,食前。待宣利止后服。

    續隨子丸 治濕氣,通身腫滿,喘悶不快。

    人參 木香 漢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檳榔 海金沙各五錢,另研 續隨子一兩 葶藶四兩炒

    右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圣靈丹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濇。

    人參去蘆 木香 漢防己 茯苓寒食面煨 檳榔 木通各二錢,炒 苦葶藶四兩,炒

    右七味為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 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濇。

    赤茯苓 漢防己各二兩 苦葶藶四兩,炒 木香半兩

    右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一方赤茯苓一兩。

    除濕丹 治諸濕腫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

    乳香研 沒藥研,各一兩 檳榔 威靈仙 赤芍 澤瀉 葶藶 甘遂各二兩 大戟三兩 陳皮去白,四兩 牽牛頭末半兩

    右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后服。如服藥前后,忌酒二日,濕面二三日。食后,溫淡粥補胃,尤佳。

    無礙丸 治脾濕橫流,四肢腫滿。

    木香半兩 蓬莪朮炮 京三棱炮 檳榔 (木郁)李仁湯炮去皮,各一兩 大腹皮二兩

    右六味為末,炒麥糵杵為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送下,無時。

    除濕湯【 《百一選方》】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濇或利。

    半夏曲炒 厚樸姜制 蒼朮米泔制,各二兩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朮生用,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得效》無茯苓、白朮,治同。

    白朮酒【 《三因方》】  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

    右,酒三盞,煎一盞,頻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

    腎著湯【 仲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 《和劑局方》】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濇,大便溏泄。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后去滓溫服。丹溪用蒼朮、半夏曲各二錢,厚樸、藿香、陳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

    勝濕湯【 《濟生方》】  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大便泄瀉。

    白朮三錢 人參 干姜 白芍藥 附子炮 桂枝 白茯苓 甘草各七分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桂枝湯【 仲景】  治風濕。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

    清熱滲濕湯【 《東垣十書》】  治濕熱。

    黃蘗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朮 白朮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滲濕,去黃連、黃蘗,加橘皮、干姜。

    朮附湯【 《仲景》,下同】 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及風虛頭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藥暖肌補中,助陽氣,止自汗。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朮四兩 甘草炙,一兩

    右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加味朮附湯 治中濕諸證。

    附子炮,二錢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七片,棗二枚,水煎服,日再。才見身痹,三服后,則當如猬狀,勿怪。蓋朮附并行皮中,逐水氣故爾。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腫脹,將成臌證。

    熟地四兩,酒拌蒸 山藥 山萸 牛膝 丹皮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白茯苓三兩 附子制五錢

    右為末,煉蜜同地黃膏,搗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

    桂枝四錢 甘草 附子炮 白朮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微汗即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

    麻黃 薏苡仁各五錢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甘草一兩,炙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按《入門》用麻黃、薏苡各二錢,杏仁、甘草各一錢,作一貼服,治證同而甚宜于今也。

    防己黃芪湯【 《醫學正傳》】 治風濕,身重痛,自汗。

    防己 黃芪各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羌附湯【 《丹溪心法》】 治風濕相搏,肢體掣痛浮腫。

    羌活 附子炮 白朮 甘草各一錢半

    右剉,入姜五片,水煎服。

    除風濕羌活湯【 《東垣十書》】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蒼朮 藁本各一錢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和劑除濕湯【 《直指方》,下同】  治傷濕,身重腰痛,四肢微冷,嘔逆溏泄。

    赤茯苓 干姜各二錢 蒼朮 白朮土炒 甘草各一錢 橘紅 桂皮 厚樸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生附除濕湯 治寒濕。

    蒼朮二錢 附子生 白朮 厚樸 木瓜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姜十片,水煎服。

    治濕中和湯【 《集要》】  治寒濕。

    蒼朮炒,二錢 白朮 陳皮 赤茯苓 厚樸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姜三片,燈心一撮,水煎服。

    蒼朮復煎散【 《東垣十書》】  治寒濕相合,肢體皆痛,行步無力。

    蒼朮四兩 羌活一錢 柴胡 藁本 白朮 澤瀉 升麻各五分 黃蘗三分 紅花一分

    右剉,先以水三盞,煎蒼朮至二盞,入諸藥,復煎至十盞,去滓,空心熱服。

    單蒼朮丸【 《醫學入門》】 常服除濕,壯筋骨,健步,明目。

    蒼朮一斤米泔浸剉曬干,半斤以童便浸一宿,半斤以酒浸一宿,并焙干

    右為末,神曲糊和丸菉豆大,白湯下七十丸。或加白茯苓六兩,尤好。或為末,每二錢空心服,鹽湯或酒調下,亦得名蒼朮散。

    二妙丸【 《丹溪心法》】 治濕熱。

    蒼朮 黃蘗等分

    右為末,滴水為丸服之。

    苓朮湯【 《得效方》,下同】 治冒暑遭雨,暑濕郁發四肢不仁,半身不遂,或入浴運倒,口眼喎斜,手足不仁,皆濕溫類也。

    赤茯苓 白朮 干姜 澤瀉 桂心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茯苓白朮湯 治濕溫。

    赤茯苓 蒼朮 白朮土炒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蒼橘湯【 《醫學入門》】 治酒濕。

    陳皮一錢半 赤芍藥 赤茯苓各一錢 黃蘗 威靈仙 羌活 甘草各五分 蒼朮二錢

    右剉一貼,水煎服。

    生附湯【 《丹溪心法》】 治傷濕諸證,又治寒濕。

    蒼朮 杜仲各一錢半 附子生 牛膝 厚樸 干姜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滲濕湯【 《萬病回春》】 治一切濕證。

    蒼朮 白朮 赤茯苓一錢半 陳皮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香附 川芎 縮砂 厚樸各七分

    右剉,作一站,入姜三片,燈心一撮,水煎服。

    五苓散【 仲景,下同】  治暑濕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濇作痛,下部濕熱。

    白朮土炒 豬苓 茯苓各七錢 肉桂五錢 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日三服。今法:以水煎服。去肉桂,名四苓散。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

    麻黃 桂枝各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 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柤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平胃散【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惡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噎膈反胃等證。

    厚樸姜制炒 陳皮去白,各五兩 炙甘草三兩 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桂枝附子湯【 仲景】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瀉,脈浮虛而濇者。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切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五積散【 《局方》】  治寒濕客于經絡,腰腳骨髓酸痛等證。

    當歸 麻黃 蒼朮 陳皮各一錢 厚樸姜制 干姜炮 芍藥 枳殼麩炒,各八分 半夏泡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參各五分 川芎四分

    水二鐘,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不拘時服。一方無人參。

    理中湯【 仲景】  治太陰虛寒,水泛濕證。

    人參 白朮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尋痛丸 治走注流濕已后,宜用。襲經絡,除疼痛。

    椶櫚燒存性,一兩半 穿山甲酥炙 當歸去蘆 乳香別研 沒藥別研,各一兩 木香半兩 麝香別研,二錢 皂莢子仁二兩,炒

    右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溫酒下,或木瓜湯下。

    加味五苓散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渴等證。

    白朮 豬苓 茯苓各七錢半 肉桂五錢 澤瀉一兩二錢半 羌活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日三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脾氣虛弱,寒濕相搏。

    厚樸姜制 藿香葉 半夏制 蒼朮米泔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姜棗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 東垣,下同】  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或痰嗽稠粘,寒熱不調,體倦少食等證。

    黃芪一錢 人參 炙甘草 蒼朮各五分 橘紅 木香 柴胡 升麻各二分

    水煎,空心服。

    濕郁湯 治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濕郁,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細緩者,是也。

    蒼朮三錢 白朮 香附 橘紅 厚樸姜汁炒 半夏制 白茯苓 撫芎 羌活 獨活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服。

    敗毒散 治處卑濕腳氣痿弱等證,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參附滲濕湯【 《局方》】  治坐臥濕地,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附子炮 干姜炮 桂枝 芍藥等分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胃苓湯 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陳皮 厚樸 甘草 蒼朮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肉桂等分

    每服五六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東垣十書》】  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此方通治濕證。

    羌活 獨活各二錢 藁本 防風各錢半 蔓荊子 川芎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溫服。

    白朮湯海藏 治風濕,惡寒脈緩。

    白朮 防風 甘草

    右(口父)咀,加生姜煎服。

    圣散子 治一切山嵐瘴氣,時行瘟疫,傷寒風濕等證。

    蒼朮制 防風 厚樸姜炒 豬苓 澤瀉煨各二兩 白芷 川芎 赤芍 藿香 柴胡各半兩 麻黃 升麻 羌活 獨活 枳殼 吳茱萸泡 細辛 藳本 茯苓各七錢 石菖蒲 草豆蔻 良姜各八錢 甘草二兩 大附子一枚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鐘,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

    清燥湯【 《東垣十書》】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軟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此藥主之。

    蒼朮米泔浸,三錢半 五味子十一粒 黃芪 黃連 白朮 橘皮 白茯苓 當歸各一錢 人參 生地黃各七分 麥門冬去心 神曲炒 豬苓 黃蘗酒炒 甘草 澤瀉各半錢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前服。

    木瓜虎骨丸【 《奇效良方》,下同】 治寒濕合而成痹,腳痛不仁,疼痛少力,足下隱痛,不能踏地,腰腿筋攣,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臂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旋,腳氣,行步艱難。

    木瓜 血竭另研 沒藥另研 虎脛骨酒炙 木香 自然銅酢淬七次 楓香 骨碎補去毛 當歸 甜瓜仁 敗龜板炙 安息香酒熬 肉桂各一兩 乳香另研,五錢 地龍去土,二兩

    右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溫酒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濕門醫論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 一作緩。】 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 一作疼煩,】 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一作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胷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活人書【 宋?朱肱】

    中濕

    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何?曰: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風濕

    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者,何?曰: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薄,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宜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防己黃耆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尤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湯、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濕溫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者,何?曰:此名濕溫也。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胷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河間六書【 金?劉完素】

    濕病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地之體也土,熱極盛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

    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痓,陽痙曰剛痓。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濕為留飲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體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體重宜也。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矣。

    濕本土氣,火熱能生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干也。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滯而生水濕。故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尚多,以為兼證,當云濕熱,亦猶風熱義同。雖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為濕,雖有此異,亦已鮮矣。或胕腫體寒而有水者,以為蓄熱入里極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熱吐瀉,因得濕而成也。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寒濕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所以濕可傷也。其脈起目內眥,上額,交于巔上,其直者,從巔入絡于腦,還出別下項,故主項強。太陽表中風,加之以濕客于經中,內挾寒濕則筋脈抽急,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此太陽寒濕,當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濕祛風,微微發散而愈也。

    風勝濕,濕自土生,風為水化。土余制之以風,脾盛治之以燥,故濕傷肉,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王注曰:濕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濕氣為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若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若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王注曰:身半已上,濕氣有余,火氣復郁,所以明其熱能生濕。經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是以熱之用矣。故土主濕,霒云雨而宏靜雨,熱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若脾甚土自燥,去其濕,以寒除熱,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燥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干涸消渴,慎不可以溫藥補之。故積溫成熱,性之溫乃勝氣之藥也。故此臟喜新而惡陳,常令滋澤,無使干涸。土平則備化,太過則敦阜,不及則卑監。

    儒門事親【 元?張從政】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諸濕腫滿,霍亂泄注,胕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痹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饑,熱痛始作,三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火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峻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于內,陰精損削于外,遂令三焦閉濇,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濇,兩足按之,陷而不起。《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可用獨圣散吐之。如時月涼寒,宜于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借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散,量病人虛實,瀉十余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畢,臟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養腸胃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既平之后,宜大將息,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則不復作矣。

    東垣十書【 元?李杲】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濕若中水也。相家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審矣。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也。《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秋傷于濕冬生欬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氣逆而為欬,所不勝者侮之,故木氣上行,與火同德,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而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者,三焦之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因欬而動于脾之濕也,是以欬嗽有聲有痰。欬嗽不發于秋而發于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欬嗽于秋而欬嗽于冬也。欬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故曰: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又曰:諸氣膹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于風,夏傷于暑,冬傷于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于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后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于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于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于筋,內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丹溪心法【 元?朱震亨】

    中濕

    《本草》云:蒼朮治濕,上下部皆可用。

    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

    脾氣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去痰須用白朮。

    上部濕,蒼朮功烈;下部濕,宜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

    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

    若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芪防己湯。

    若濕勝氣實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之類。

    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果、厚樸、芍藥。

    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

    凡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朮丸。

    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

    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實熱,亦宜黃連。若脾胃虛弱,不能運轉而郁悶,宜黃芩、白朮、干葛。若中焦濕熱積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姜汁炒。

    去下焦濕腫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蘗、知母、草龍膽。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蘗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朮。

    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朮、南星、滑石、茯苓。

    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歸、桃仁、紅花、牛膝、檳榔、黃蘗。

    戴思恭曰: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腿腫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湩酪,或飲酒后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一。

    證治要訣【 明?戴思恭】

    濕辨中傷

    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故能中,非如風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濕之證,關節痛重,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宜白朮酒。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曰破傷,宜白朮酒。

    傷濕為病,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秘濇,大便多泄,腰腳痹冷,皆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所致,宜滲濕參附湯,并除濕湯。

    具前諸證,而腰痛特甚,不可轉側,如纏五六貫重,皆由濕氣入腎經,腎屬水,從其類也。宜腎著湯,或滲濕湯,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左傳》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己丸。戊己屬土,土能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濕家之要藥。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義蓋取此。

    傷濕而兼感風者,既有前項證,而又惡風不欲去衣被,或額上微汗,或身體微腫,汗漬衣濕,當風坐臥,多有此證。宜除濕湯、桂枝湯各半貼和服,合微發汗。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風半錢。

    傷濕又兼感寒,有前諸證,但無汗,慘慘煩痛,宜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貼。微發汗已,仍復熱而渴者,除濕湯半貼,和五苓散半貼。

    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成痹,宜防己黃芪湯、五痹湯,詳五痹用藥,于風濕最宜。若因浴水,未解裙衫,身上未干,忽爾熟睡,致及腎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只以五苓散一貼,入真坯少許,下青木香丸,如此三服,臟腑才通,腫消腰直,其痛自止。

    醫學入門【 明?李梴】

    濕分內外上下

    風寒暑暴傷,人便覺;濕氣熏襲,人多不覺。有自外入者,長夏郁熱,山澤熏氣,冒雨行濕,汗透沾衣,多腰腳腫痛。有自內得者,生冷酒面滯脾,生濕郁熱,多肚腹腫脹。西北人多內濕,東南人多外濕。

    濕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或肢節痛,或一身盡痛;甚則濕聚為痰,昏不知人,為直視,為鄭聲。

    首位高氣清,濕熏則如有物以蒙之也。單蒼朮膏,妙。上熏喘欬,茯苓湯。

    著脾面浮黃腫,脹滿,或臍下硬,退黃丸。大便泄,朮附湯、三白湯、滲濕湯。

    濕,下先受之,著腎故腰腳攣痛,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腎著湯、青娥丸。

    微汗,防己黃芪湯,或羌活勝濕湯。無汗者,五苓散加蒼朮。通經絡,神仙飛步丹、乳香黑虎丹。

    治宜滲小便,利大便為妙工。滲劑,五苓散,面黃加茵陳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濕盛膨脹者,又當以車前、木通、葶藶,利水行氣為君,以參、朮、茯苓為佐;或以二朮為君,而以利水藥為佐。濕郁肢脹,或遍身浮腫者,皆自內而出也,量虛實利之。不敢利者,退黃丸,妙。

    更有四氣相兼,須分兼中兼感。若濕熱甚,除濕湯。兼風合桂枝湯,或古防風湯、敗毒散;兼寒,合五積散,或古姜附湯;兼暑,合五苓散。大抵百病兼風,則必惡風,有汗,眩運;兼寒則必惡寒,無汗,或攣痛;兼暑則必面垢煩渴;兼濕則必腫滿沉倦。四氣互相兼并,惟寒濕、濕熱為病,而濕熱尤多。以尿赤有渴為濕熱,多黑瘦膏粱之人;以便清不渴為寒濕,多肥白淡食之人。昔有專用五積治寒濕,防風通圣散治濕熱,宜哉!

    清熱燥濕兼補中,此治濕熱法也。凡內傷勞役,七情飲食,以致脾虧火動,肺金受傷,則木旺侵脾,令飲食不化,郁為痰積,甚則腹脹浮腫。實者下之,虛者補脾,利濕消導,兼以清熱,清燥湯是也。濕勝筋痿,熱勝筋縮者,尤宜。

    通用內外濕熱,燥脾并升散。燥脾,枳朮丸、大安丸、單蒼朮丸、升陽除濕湯、通用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桑白皮為主。濕在上焦,如羌活、蒼朮;微汗有熱加黃芩。中焦濕加豬苓、澤瀉滲利;熱加黃連。下焦濕加升麻、防風升提;熱加防己、黃蘗、龍膽草。肥人多濕,加蒼朮、滑石;瘦人多熱,加芩、芍。沉困加參朮。又四制蒼蘗丸、三精丸。

    元氣實而濕熱甚者,導水丸,或除濕丹、舟車丸。

    醫貫【 明?趙獻可】

    濕論

    有在天之濕,雨露霧是也。在天者本乎氣,故先中表之榮衛。有在地之濕,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奶酪是也。腎為水谷之海,故傷于脾胃。有汗液之濕,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者是也。乃太陰脾土所化之濕,不從外入者也。陽盛則火勝,化為濕熱;陰盛則水勝,化為寒濕。其證發熱惡寒,身重自汗,筋骨疼痛,小便秘濇,大便溏泄,腰痛不能轉側,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

    經曰:因于濕,首如裹。濕氣蒸于上,故頭重。又曰:濕傷筋,故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又曰:濕勝則濡泄,故大便溏泄,大便泄故小便濇。又曰:濕從下受之,故跗腫。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故腹脹,肉如泥。濕氣入腎,腎主水,水流濕,各從其類,故腰腎痛。

    治法:在上者,當微汗,羌活勝濕湯。在下者,當利小便,五苓散。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濕。今濕氣內容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

    東垣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圣人之言,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夫濕淫從外而入里,若用滲淡之劑以除之,是降之又降,乃復益其陰,重竭其陽,則陽氣愈消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水煎熱服。大法云: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也。

    有腳氣類傷寒者,發熱惡寒,必腳脛間腫痛,俱從濕治。《千金方》有陰陽之分:陰腳氣脛處腫而不紅,陽腳氣腫而紅者是也。

    有濕熱發黃者,當從郁治。凡濕熱之物,不郁則不黃,禁用茵陳五苓散。凡見用五苓茵陳者,十不一生,當用逍遙散。

    凡傷寒必惡寒,傷風必惡風,傷濕必惡雨。如傷濕而兼惡寒無汗骨節疼痛者,仲景有甘草附子湯。

    醫門法律【 清?喻昌】

    濕論

    經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言地濕之中人,先中其履地之足,然后漸及于上者也。曰:濕流關節。言地濕之中人,流入四肢百節,猶未入于臟腑者也。曰:陰受濕氣。言地濕之中人,已入于太陰脾土,未入于陽明胃土者也。曰:濕上甚為熱。此則下受之濕,襲入三陽胷背頭面之間,從上焦之陽而變為濕熱者也。濕至上焦而變熱,其證夏月為最多。蓋夏月地之濕氣,上合于天之熱氣,日之暑氣,結為炎蒸,人身應之,頭面赤腫,瘡癤叢生,疫邪竊據,其由來自非一日矣。

    諸家論濕,但云濕流關節止耳。至濕上甚為熱之旨,從未言及,今悉論之。濕上甚為熱,《內經》申一義云,汗出如故而止,妙不容言。蓋濕上甚為熱,即所謂地氣上為云也。汗出如故,即所謂天氣下為雨也。天氣下為雨,而地氣之上升者,已解散不存矣。治病之機,豈不深可會哉!

    濕上甚為熱,其人小便必不利。蓋膀胱之氣化,先為濕熱所壅而不行,是以既上之濕,難于下趨。經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治上甚之濕熱,利其小便,即為第二義矣。然有陽實陽虛二候:陽實者,小便色赤而痛,利其小便,則上焦遏郁之陽氣通,其濕熱自從膀胱下注而出矣。陽虛者,小便色白,不時淋漓而多汗,一切利小水之藥即不得施。若誤施之,即犯虛虛之戒,不可不辨也。

    《金匱》治上焦之濕,本《內經》濕上甚為熱之義,而分輕重二證。輕者,但發熱面赤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邪在上焦,里無別病者,但內藥鼻中,(口畜)去濕熱所釀黃水而已。以鼻竅為腦之門戶,故即從鼻中行其宣利之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皆濕上甚為熱之明征。濕熱上甚,故頭熱面赤目赤;濕熱上甚,故陽氣上壅,不下通于陰而足寒。自成無己謂是濕傷于下,風傷于上。仲景發明《內經》奧旨,成土苴矣。豈其不讀《內經》耶?豈風始生熱,濕不生熱耶?在冬月傷寒,已為熱病,豈夏月傷濕反不為熱病耶?詳仲景以上甚為熱之重證發,入痙病最重之條,而不言其治。昌欲于此微露一緘。然而竿頭之步,觀者得無望之卻走乎?《內經》原有上者下之之法,邪從下而上,必驅之使從下出,一定之理也。其證輕者,里無別病,但(口畜)其黃水,從清陽之鼻竅而下出,則其重而里多危證者,必驅其黃水從前后二陰之竅而出,所可會意也。《金匱》于本文之下,增若發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為戒,又可意會也。但下法之難,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權。仲景以其頭搖口噤背張,幾幾陽之欲亡,若更發其汗,重虛衛外之陽,惡寒必轉甚;若發汗已,其脈如蛇,真陽脫離,頃刻死矣。由是推之,濕上甚為熱之重者,非用下法,難以更生。而下法必以溫藥下之,庶幾濕去而陽不遂與之俱去耳。此非無征之言也。仲景即于本篇申一義云: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豈非因下而并奪其陽之大戒乎?噫嘻!此殆與性與天道同義矣。

    論治濕諸方

    《金匱》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此治濕熱兩停,表里兼治之方也。身煩者熱也,身疼者濕也,用麻黃取微汗以散表熱,用白朮健脾以行里濕,而麻黃得朮則雖發汗不至多汗,朮得麻黃并可行表里之濕下趨水道,又兩相維持也。傷寒失汗而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分解濕熱,亦是此意。但《傷寒》無用朮之法,《金匱》復出此法,又可見雜證脾濕內淫,必以朮為主治矣。

    凡夏月之濕皆為熱濕,非如冬月之濕為寒濕也。而《金匱》取用附子之方,不一而足者,何耶?宜乎據方推證者,莫不指熱濕為寒濕矣。不思陽氣素虛之人,至夏月必且益虛,虛故陽氣不充于身,而陰濕得以據之。此而以治濕之常藥施之,其虛陽必隨濕而俱去,有死而已。故陽虛濕盛,舍助陽別無驅濕之法,亦不得不用之法耳。

    《金匱》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用桂枝、附子,溫經助陽,固護表里,以驅其濕,以其不嘔不渴,津液未損,故用之也。若其人大便堅則津液不充矣,小便自利則津液下走矣,故去桂枝之走津液,而加白朮以滋大便之干也。此連下條甘草附子湯,俱《傷寒論》太陽篇中之文也。《傷寒》痙濕暍篇中不載,而《金匱》痙濕暍篇中載之,可見治風濕與治熱濕,其陽虛者之用本方,不當彼此異同矣。而《傷寒論》但云,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金匱》重立其方,且于方下云,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猬狀,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成無己注《傷寒》于此條云,以桂枝散表之風,附子逐經中之濕,總不言及陽虛,而昌諄復言之,得此一段,始為有據。其一服覺身痹者,藥力雖動其濕,而陽氣尚未充,不便運旋也。三服都盡,陽氣若可行矣,遍身如攢針之刺,其渙而難萃之狀,尚若此,《金匱》可謂善于形容矣。不但此也,人身藉有陽氣,手持足行,輕矯無前,何至不能自轉側乎?此豈可諉咎于濕乎?即謂濕勝,陽氣果安往乎?況其證不嘔不渴,其脈浮虛而濇,陽虛確然無疑。無己輒以治風濕之外邪為訓,寧不貽誤后人耶?

    《金匱》云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亦陽虛之證,與前條大約相同。風傷其衛而陽不固于外,濕流關節,而陽不充于經,用此固衛溫經散濕也。

    《金匱》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芪湯主之。此治衛外之陽大虛,而在里之真陽無患者,附子即不可用,但用黃芪實衛,白朮健脾,取甘溫從陽之義,以緩圖而平治之。方下云: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圍腰以下,溫令微汗,瘥。可見汗出乃是陽虛自汗,而腰以下屬陰之分則無汗也。服此雖動其濕,而衛外之陽,尚不足以勝之,故皮中如蟲行,較前遍身如猬之狀為少殺矣。姑以暖被圍腰以下,接令微汗,以漸取瘥,亦從下受者從下出之之法也。

    閱清熱滲濕湯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熱濕暑濕,而羣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方后云:如單滲濕,去黃連、黃蘗,加橘皮、干姜,仍是去寒增熱,依樣壺盧矣。

    二朮四苓湯方,通治表里濕邪,從水道出,兼清暑熱之氣,所宜遵也。

    濕上甚而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羌活勝濕湯得之。

    攻下之方,多過于峻,續隨子丸治肺經病,以人參為君,海金沙散以白朮為君,瘥可耳。

    脾惡濕,濕從下入而傷其脾,是以身重足軟,小便濇,大便反利。不溫其脾,濕無由去,當以除濕湯加清熱利水藥。

    白朮酒方,專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蓋以脾能健運,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然則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藥乎。

    風濕論

    風也,濕也,二氣之無定體而隨時變易者也。濕在冬為寒濕,在春為風濕,在夏為熱濕,在秋為燥濕,以濕土寄王于四季之末,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昌言之矣。惟風亦然。風在冬為觱發之寒風,在春為調暢之溫風,在夏為南熏之熱風,在秋為凄其之涼風。《內經》謂:風者百病之長,其變無常者是也。其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俱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傷其衛,濕流關節。風邪從陽而親上,濕邪從陰而親下。風邪無形而居外,濕邪有形而居內。上下內外之間,邪相搏擊,故濕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證。此固宜從汗解,第汗法不與常法相同,用麻黃湯必加白朮或加薏苡仁以去其濕,用桂枝湯必去芍藥加白朮,甚者加附子以溫其經。其取汗又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其有不可發汗者,緣風濕相搏,多夾陽虛,陽虛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熱氣壯之藥,扶陽以逐濕而已。凡見短氣,雖為邪阻其正,當慮胷中陽虛。凡見汗出微喘,雖為肺氣感邪,當慮真陽欲脫。明眼辨之必早也。《傷寒論》中風濕相搏,以冬寒而例三時。《金匱》痙濕暍篇中風濕相搏,以夏熱而例三時。其曰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豈非夏月當風,取涼過久,而閉其汗乎。日晡所劇,其病在陽明,然與痙病之齘齒熱甚入深,陽明可下之證不同,此但可汗而不可下也。何以言之?《內經》謂太陰陽明為表里,外合肌肉,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所以風濕客于太陰陽明即為半表半里,而一身之肌肉盡痛,即為在表之邪未除,故可汗而不可下也。況人身之氣,晝日行陽二十五度,平旦屬少陽,日中屬太陽,日西屬陽明,日晡所劇,邪在陽明,而太陽少陽之氣猶未盡退,故亦可汗不可下也。觀《金匱》一則曰,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再則曰,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雖未言及不可下,而其可汗不可下之意,比例具見矣。若下之則虛其衛氣,而風邪下陷,濕邪上涌,其變不可勝言矣。其濕流關節之痛,脈見沉細者,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只名濕痹。濕痹者,濕邪痹其身中之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陽氣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痹并解矣。但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解,必其人陽氣為濕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頭間有汗,而身中無汗,反欲得被蓋向火者,又當微汗以通其陽也。因風濕相搏之文,錯見不一,難于會通,故并及之。

    暑濕論

    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動內濕,二氣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濕多,夏月百計避暑,反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有自來矣。然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癯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況暑濕蒸動之濕,即肥人多有內夾虛寒,因致霍亂吐瀉,冷汗四逆,動關性命者,徒恃益元解暑驅濕,反促其臟腑氣絕者比比,可不辨而輕用之歟!不特此也,凡見汗多之體,即不可利其小便。蓋胃中只此津液,夫既外泄,又復下行,所謂立匱之術也。仲景名曰無陽,其脈見短促結代,則去生遠矣。

    脾惡濕,夏月濕熱相蒸,多有發黃之候。然與傷寒陽明瘀熱發黃,微有不同。彼屬熱多,其色明亮;此屬濕多,其色黯晦。

    《內經》云:濕勝為著痹。《金匱》獨以屬之腎,名曰腎著。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此證乃濕陰中腎之外廓,與腎之中臟無預者也。地濕之邪,著腎臟外廓,則陰氣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臟之精氣冷也。若精氣冷則膀胱引之,從夾脊逆于中上二焦,榮衛上下之病不可勝言。今邪只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腎臟乎?此不過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朮,甘溫從陽,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暖胃壯陽為哉?

    律三條

    凡治濕病,禁發其汗,而陽郁者,不微汗之,轉致傷人,醫之過也。

    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暍。此為醫之所殺,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風涼,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內經》謂當暑汗不出者,秋風成瘧,亦其一也。不當汗者反發其汗,當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廢食,此之謂也。

    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轉致殺人,醫之罪也。

    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持,頃刻脫離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濕危篤之候,即當固護其陽。若以風藥勝濕,是為操刃,即以溫藥理脾,亦為待斃,醫之罪也。

    人身陽盛則輕矯,濕盛則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脈痛禁,不能轉側,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更欲何待?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在里之濕,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朮以溫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朮而雜入羌、防、枳、樸、梔、橘等藥,且無濟于事,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浚川等法乎!

    景岳全書【 明?張介賓】

    論證

    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霧之屬是也,多傷人臟氣;有出于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皮肉筋脈;有由于飲食者,酒酪之屬是也,多傷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換之屬是也,多傷人膚腠;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脾腎之虧敗。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惡寒自汗;在經絡則為痹重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轉側,或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則為麻木,胕腫,黃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脹滿,小水秘濇或黃赤,大便泄瀉,腹痛后重,脫肛(疒頹)疝等證。凡肌表經絡之病,濕由外入;飲食血氣之病,濕由內生。此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甚,是固然矣。及其甚也,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里濕而不連經者,此其濕病之變,不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當辨表里,察虛實,而必求其本。然濕證雖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而盡之矣。蓋濕從土化而分王四季,故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濕以化熱;土在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濕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熱,可以寒。故病熱者謂之濕熱,病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病,宜清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病,宜燥溫,非溫不能燥也。知斯二者,則濕無余義矣。何今人動輒便言濕多成熱,而未聞知有寒多生濕者,其果何也?豈寒熱之偏勝,原當如是耶?抑陰陽之顯晦,察有易難耶?且陰陽之理,本無軒輊,猶權衡也。此而不知,烏云明慧,剏一偏之說,以遺患后人,則金元諸公有不得辭其責者。

    論治

    濕熱證,必其證多煩渴,小水赤濇,大便秘結,脈洪滑實數者,方是熱證,治宜清利。熱甚者,宜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擇而用之。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無損,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蕩。若無實結等證,則不宜妄行攻擊。

    寒濕證,凡諸病濕而全無熱脈熱證者,便多寒濕之屬。蓋水之流濕,本緣同氣,惟濕中有火,則濕熱熏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濕等證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而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濕氣留之。然陰陽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于濕而后為之濕也。此之變病,惟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等證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濕湯、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湯、圣朮煎,或佐關煎、薛氏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皆當隨證加減用。若寒濕之氣中于外者,此與內生之濕自有不同,宜溫而兼散,如五積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主之。寒濕之證,凡氣令陰寒及陽氣不足之人,多有其證。而丹溪謂六氣之中,濕熱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過矣。

    治濕之病,凡濕從外入者汗散之,濕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濕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

    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濕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濕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濕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必更虛,能無害乎?但微寒微虛者,即溫而利之,自無不可。若大寒大虛者,則必不宜利,此寒濕之證有所當忌者也。再若濕熱之證,亦有忌利者,以濕熱傷陰,陰氣既傷而復利之,則邪濕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躁而煩,小火干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利之則重損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陽虛者,只宜補陽,陽盛則燥,而陰濕自退。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濕無所容矣。此陰陽二證,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濕證之見,凡黃疸、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痹痛、淋秘之類,皆有濕證,當于各門詳察治之。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氣熱熏蒸,濁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濕從內作。

    外因: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表腠則發黃。故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此濕從外生。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故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

    濕氣雖外邪之類,但濕有陰陽。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熱則傷陰,必連于臟;寒則傷陽,必連于經。此所以熱有表里,必須辨明而治之。

    濕證之辨,當辨表里。經曰:因于濕,首如裹。又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若道路沖風冒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濕沾衣,此皆濕從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漿生冷,以致泄瀉黃疸腫脹之類,此濕從內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從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濕熱者宜清宜利,寒濕者宜補脾溫腎。

    酒濕傷陰,熱而煩滿者,濕熱為病也,清之泄之。酒濕傷陽,腹痛瀉利嘔惡者,寒濕之病也,溫之補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濕門經論

    濕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注 陽氣者,若天與日,因而上者也。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濕之邪,上干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濕傷陽氣,則化熱矣。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養于筋,大筋連于骨節之內,故郁熱而軟短;小筋絡于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縮急而拘攣,長則放縱而為痿棄。】

    秋傷于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注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秋傷于濕,上逆而欬。】

    陰陽應象大論

    濕勝則濡瀉。

    【注 濕淫所勝,則脾土受傷,而為濡瀉之病矣。】

    秋傷于濕,冬生欬嗽。

    【注 秋,時之陰也。濕,氣之陰也。秋傷濕,謂之重陰。冬欬嗽者,重陰而變陽也。】

    中央生濕。

    【注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濕。】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注 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

    五臟生成篇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注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也。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腘,入手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證與疝病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也。】

    脈要精微論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注 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如腎不受藏,則中盛臟滿。不藏而反勝于中,則傷動其腎志矣。氣勝傷恐,則精亦外溢,故曰此中氣之濕也。聲如從室中言者,音不響亮而聲不外出也。】

    臟氣法時論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注 脾屬陰土,喜燥惡濕。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

    宣明五氣論

    脾惡濕。

    【注 惡即苦之之意。】

    通評虛實論

    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注 跖,足也。跛,行不正而偏廢也。風寒濕邪,皆能為之。】

    太陰陽明篇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注 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故風氣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濕氣。】

    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注 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痹論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注 痹者,閉也。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痹。】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痿論

    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濕地也。

    【注 有漸于濕者,清濕地氣之中于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于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內外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

    調經論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注 表陽之氣,主于皮膚。寒濕之陰邪,傷人陽氣,是以皮膚不收,陽氣不能外御,故邪入于肌肉而堅緊也。榮血泣而不行,衛氣去于膚表,故為虛也。言此虛者,虛于外而辟積于內也。此表氣不足,故按摩之則里氣出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注 太陰所至為云雨,蓋濕土之氣,上升而為云為雨。腹痛,腎臟之病,土勝而水傷也。腎為生氣之原,腎氣受邪,故手足厥冷。腎藏志,志不舒,故意不樂。腎乃血氣之生原,水不能濟火,故體重煩寃。土運太過,諸甲歲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瀉,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腘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則跗腫。

    【注 水運不及,土乃勝之,故濕氣大行。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腹滿身重諸病。寒毒而無熱化,故發為寒瘍而無膿也。寒氣上凌,故煩冤也。水運不及,六癸歲也。】

    五常政大論

    備化之紀,其令濕。

    【注 土氣平和,是謂備化。在天為濕,土之令也。】

    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其動濡積并稸。其病腹滿,四肢不舉,大風迅至,邪傷脾也。

    【注 土運太過,是謂敦阜。大雨時行,乃濕氣上蒸。夏秋之交,濕土主令,濕氣盛,故秋之燥氣乃辟。濕則濡滯而成積聚。腹滿,四肢不舉,水濕之為病也。土氣太過,風乃復之,脾反受傷。】

    太陽司天,土乃潤,水豐衍,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后癰。

    【注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土乃潤水豐衍者,土能制水也。長夏之交,水濕相合,無火土之長化,是以濕氣變物。水飲中滿,皮(疒帬)肉苛,皆水濕之為病。身后癰者,癰發于背也】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于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瀉血溢。

    【注 寒濕之氣,持于氣交者,上下交互也。民病肉萎濡瀉諸證,皆寒濕之氣,發而為病也。】

    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注 加臨之氣乃厥陰風木,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者,風濕之病也。肉萎足痿者,濕土之氣也。注下赤白者,濕熱之交感也。】

    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乃慘凄,寒風以至,反者孕乃死。

    【注 在泉之氣,臨于終氣,故地氣正而濕令行。陰凝太虛者,太陰之氣運于上也。埃昏郊野者,濕土之化布于下也。民乃慘凄者,陰濕之氣行于中也。】

    少陽司天之政,二之氣,風不勝濕,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熱郁于上,欬逆嘔吐,瘡發于中,胷嗌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注 二之客氣,乃太陰濕土。厥陰風氣,雖上從少陽,而亦不能勝其雨濕,風火氣盛,得陰濕以和之,故民乃康。其有災眚,則病熱郁嘔吐,昏憒膿瘡諸證,皆陰濕凝于外,火熱郁于內也。】

    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月真)憤,胕腫痞逆,寒厥拘急。濕寒合德,黃黑埃昏,流行氣交。

    【注 民病腹滿諸證,皆感寒濕之氣而成。寒濕合德,是以黃黑埃昏,流行氣交。】

    初之氣,民氣條舒。風濕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

    【注 初之主客,皆風氣所司,是以歲前之地氣遷,冬令之寒乃去,而春氣正,風乃來,生榮萬物,民氣條舒。主客之氣,與司天之氣相薄,故雨乃后至也。民病血溢筋痿諸證,皆感風濕之氣所致。】

    三之氣,感于寒濕,則民病身重胕腫,胷腹滿。

    【注 司天之氣,臨于三氣,寒濕之氣,行于氣交也。】

    四之氣,濕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

    【注 濕化不流于下,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寒風,太陽寒水之氣也。民病滿脹等證,乃寒濕熱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也。】

    終之氣,寒大舉,濕大化。感于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脽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

    【注 終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氣,故寒大舉。寒濕之氣上下相交,故濕大化。腎為冬藏而主骨,關節禁固,骨節不利也。寒濕推于氣交,謂天地之氣,上下相推,人在氣交之中而為病也。】

    厥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爭于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胕腫。

    【注 四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溽暑濕熱相薄。爭于左之上者,謂少陰在司天厥陰之左也。民病黃癉胕腫,皆濕熱之為病。】

    五之氣,燥濕更勝,沉陰乃布,寒氣及體,風雨乃行。

    【注 五之客氣,乃太陰濕土,主氣乃陽明燥金,是以燥濕更勝。沉陰布而寒及體者,二氣并主清寒也。太陰所至,終為雨,陽明所至為凄鳴,故風雨乃行。】

    太陰所至為濕生。

    【注 德化之常也。】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注 濕氣在于至真要大論,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注 臨臟位者,天氣上臨而下合人之臟位,隨六氣之所傷而命其病也。】

    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陰病見血,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結,腨如別。

    【注 太陰在泉,辰戌歲也。飲積心痛,寒濕上乘也。耳聾至喉痹,乃三焦經病。自陰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濕下流為腎臟受病。自沖頭痛至腨如別,乃膀胱經病。蓋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氣淫勝,而水臟水腑皆為病也。】

    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注 濕乃陰土之氣,故宜治以苦熱。苦能勝濕,熱以和陰也。酸從木化,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味滲泄為陽也。】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胕腫骨痛,陰痹。除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饑不欲食,欬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于腎。太溪絕,死不治。

    【注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胕腫陰痹,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脊頭項骨痛。腎開竅于二陰,故大便難。陰氣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則上焦之火熱留于胃;胃熱則消谷,故善饑。胃氣上逆,故不欲食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此土淫勝水,故病本于腎。太溪,腎之動脈,在足內踝外,踝骨上。太溪脈不至,則氣已絕,故死不治。】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注 濕乃土之濕氣,故上甚而熱者,亦宜用辛溫發散,以汗為故而止。】

    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注 言六氣司天,邪氣反勝,宜以所勝之氣味平之。】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于中,欬喘有聲,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溪絕,死不治。

    【注 氣極則變,陰濕之氣盛,是以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逆,是以胸中不便。欬喘有聲者,飲乘于肺也。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謂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也。濕乘陽明則嘔。密默者,欲閉戶牖而獨居也。太陰者,三陰也。陰變而乘于陽,則陽欲盡而陰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則入腎,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腎開竅于二陰,故曰竅瀉。】

    太陰在泉,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

    【注 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隱曲者,前陰也。】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注 水運不及,則濕氣勝之,此歲運不及,而四時之勝氣又乘而侮之也。】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注 五臟內合五行,五行內生六氣,是以五臟之氣病于內,而六氣之證見于外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注 風雨寒景,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于身半以下。】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者,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于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

    百病始生篇

    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

    【注 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注 淋露寒熱者,汗出而為寒為熱也。犯其雨濕之地,則風濕相搏而為痿。】

    扁鵲難經

    中濕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法 原作「發」,按《難經》四十九難改。也。

    【注 腎主濕,濕化五液,腎為心邪,故汗出不可止。身熱,脈大,心也。小腹痛,足脛寒,脈沉濡,腎也。】

    中濕得之為賊邪。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好深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6|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一线二线三线|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乱码一卡二卡卡3卡4卡|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自拍|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国产91午夜福利精品| 51精品免费视频国产专区|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宝贝腿开大点我添添公视频免| 久久WWW免费人成一看片|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