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海影視城出發,上高速往樂清市,雨開始在車玻璃上肆意縱寫。一個連著一個的隧道,山岙傍著大山,忽晝忽夜,有點夢幻感,很惹遐思。立秋剛過,末伏的暑熱尚存,這一場雨,能否為旅途平添涼爽意,讓人期待。
地陪導游小金卻不無擔憂地告訴我們,雁蕩山常下雨,這場雨如若不停,怕是會擾了我們觀賞美景呢。原來,抵雁蕩山第一景觀就安排夜游靈峰,此為“雁蕩三絕”之一,其次是靈巖、大龍湫,都是日間景觀,獨這靈峰,非得夜里看,方見其崢嶸。其它奇峰都得登高攬勝,唯獨靈峰無需登高,在山下便能盡覽其妙。
進入樂清地界,已是暮靄四合。隔著車窗看山,有人說像張家界,有人說像武當山,有人說是丹霞山,再細看,又什么都不像。雁蕩山就是雁蕩山,山貌有點焦黑,看上去植被也不甚濃郁,是典型的破火山地質,有“流紋巖巖石天然博物館”之譽。
下站,雨如游絲,欲斷未斷,傘可撐也可不撐。裸露的寬大河床,流泉淌過小石頭,蜿蜒前行,潺潺有聲。山,得水而秀,想必明日觀瀑布會更壯觀。突然感謝起這一番雨。
草草吃了晚餐,在雁蕩山步行街一爿民宿安置了行李,來不及洗去舟車疲勞,便下樓集合。小金顯得有些猶豫,“還去么?”“去!”我們應答得毫無商量余地。出門,才知雨仍不依不饒,從絲絲變成點點。民宿百步外便接步行街,剛才坐車經過的石板路,此況閑看還真有點戴望舒雨巷的味道,路呈斜坡狀,我們在高處,看似不甚幽長,走起來卻頗費腳力。
下雨天,旅游區的三輪車相當受歡迎,供不應求。本想步行而至,小金卻催著集體行動。好不容易逮到一輛腳踏三輪車,車夫是個老頭子,輕車熟路,在昏暗的石徑上游刃有余,不巔不磕。借兩側小商店看一路街牌,倒也有趣,無論是住宿、餐飲、小商店,均含“雁”字,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大概就印證在這些細節里吧。雁蕩山形成于一億二千萬年前,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昔因山上有湖,蘆葦茂盛而結草為蕩,引來南歸秋雁投宿,故名。雁,自然成為其吉祥鳥,或說是山城一枚金名片。而更令溫州人掛在嘴上的自豪,還有一個字“甌”,據說古王國曾設于溫州,溫州又有“東甌”或“甌越”之稱。因此一入溫州市,小金就給我們講東甌王國的歷史,一個“甌”盡顯風流,甌繡、甌劇、甌江,就連過年給親朋好友送上“甌柑”也寄寓著一種美好祝愿……
然而溫州人卻十分節儉,珍惜當地能資,這昏暗夜光讓我想到初入溫州市的傍晚,路燈也是這般打瞌睡的模樣。小金說那是溫州人的作派,低碳節能。溫州人的精明是全國出了名的,但他們并不忌諱“猶太人”的稱號,甚至以此自居。
冒雨來看靈峰的游客還真不少。越近景區,游人越多。靈峰夜景其實是北雁蕩山的一部分,雁蕩山有東西南北中五雁,最為精華部分為北雁,在徐霞客的游記中,描狀的也多為北雁蕩山景觀,靈峰也在其筆墨中,但出彩遠不及大龍湫留給后人深刻。徐霞客所狀的靈峰為地理概貌,日間影像。靈峰夜景卻是感性的、婉約的、千姿百狀、可圓可方的,因此,一經旅游開發,便被賦予了蒙太奇的色彩。
黑黢黢的蹬道,無光,無影,無色,但聞竹葉瀉雨聲、流泉咕咚聲,腳步卻有山徑導引,毫厘無差地踩在每一節點上。有多久,沒在黑暗中夜行?城市的夜已被燈光俘虜,就連蛙鼓稀落的現代鄉村之夜,也爭先恐后安上了無眠燈,光源傷害了曾經深深盤繞間的鄉愁。這夜,這暗,無端在心頭顯得格外親切、寧馨,以致我們一下子竟忘了行將何往。景觀又怎抵得心中幻境?
靈峰夜景看的是山之輪廓,經這一程夜行蹬道,穿出叢林,頓覺豁然開朗,讀山,聽雨,放任想象的翅膀在山谷里飛翔,竟沒有人嫌棄雨夜阻礙觀感。當然,倘得藍天、素月、繁星相伴,肯定更立體、空靈,但,遇或者不遇,全在一個緣上。遇雨,未必不是一種緣。
行至“觀音送客”,故事講了數十個,而足下所行之路不過是一小段兜兜轉的山路。有人意猶未盡,問,干脆我們白天再看一遭。小金笑了,白天又是全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致咯!從夢幻中恍惚醒來,如汴梁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