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痹癥
王女,49歲。
主訴:雙膝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20天。
問診得知:頭項強幾幾,左肘尖痛,易自汗盜汗,陰冷天則身重;身痛重則嗝氣,如周身有氣串之。
脈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六經(jīng)辨證:少陰中風+太陰外證
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葛根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8
大棗18
制附子30
炒白術18
黃芪30
4劑
二診,膝,頭頸,肘癥狀大減,療效滿意。尚盜汗,嗝氣。
原方加黃芪為38克。續(xù)進。
按:這一系列的最初一部分醫(yī)案,還是我跟師早期的拙作,辨證施方還不精確,有的甚至是迷失甚遠。就像這個患者吧,本來單用桂枝加附子湯就可以收效的,后加的那兩個方子,實為蛇足。但是為了讓大家對一個經(jīng)方學習者的心路歷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這樣保持原樣吧!
2.脅滿
滕女,57歲。右脅下板滯不適感三個月。
久用"消炎藥”“中成藥”乏效;
問診得知:心中煩悶,目花,咽干多飲,喜熱飲,納可,食硬物則心下不適;大便日一行,質(zhì)略干。
脈弦細,舌淡紅苔薄白。
六經(jīng)辨證:少陽病
柴胡24 黃芩12
半夏12
黨參18
炙甘草12
生姜15
大棗15
4劑。
復診療效之好正如我所預知?;颊卟⑶腋嬷?,近年來就睡眠欠佳,服藥后香甜極了。原方續(xù)進。
本案的喜熱飲一證,怕是火神們有“虛陽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們是不會用柴,芩的;其實是少陽樞機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3.嗝氣
陳男,42歲;自述素有胃疾,感冒靜滴地塞米松后致使泛酸打嗝不止,伴胸膈刺痛,以四五日。尤以打嗝為苦,連連不覺,難受之極。問診得知:口中有異味,多飲,目花,頭有昏重感。余無異常。
脈弦,右滑大,左細。舌淡紅苔白滑膩。
六經(jīng)辨證:太陰+飲
時方辨證:肝氣犯胃,胃氣不降。
治則:理氣和中氣降飲
方藥:旋復代赭湯+小半夏加茯苓湯
旋復花38
代赭石18 黨參15
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棗15
半夏18
茯苓30
4劑。今日復診,泛酸打嗝,胸膈刺痛已愈;余證亦大減。
體會:這個方子,今人受張錫純的影響,多重用赭石;其實是不對的,那樣的話,就會把藥物逗留中焦的作用減弱;仲景是重用旋復花而輕用赭石的。這樣的作用是最確切的。
4.腰痛
<一>
王女,72歲;腰痛掣左腿疼痛麻木數(shù)月;行步維艱;
腰部CT示:L3,4;L4,5及L5/S1椎間盤向周圍膨出,硬膜囊受壓變形;各椎體皆見增生,L3,4左小關節(jié)積氣。
意見;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變。
曾用“封閉”,“水針刀”等療法效果欠佳;
問診得知;近幾年來頸痛手麻,背部灼熱,大便數(shù)日一行,質(zhì)尚可;時時頭暈(有腦供血不足病史十余年);
無惡風寒,無汗證;
脈弦,右優(yōu)弦大;舌淡紅軟嫩,苔白膩;
時方辨證:肝腎虧虛,寒濕阻滯;
六經(jīng)辨證:太陽傷寒表實;
施方:葛根湯+杏仁(我想到了麻子仁丸)
葛根38
麻黃15
桂枝30
白芍6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棗18
杏仁18
4劑;
疼痛基本解除,可以說是出乎意料;患者的兒子,兒媳特來道謝;痛解后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問題,就是患者的偏身不利;這個癥狀以前就有,一是以為疼痛所致,二是曾做腦ct未見梗塞病灶;綜合病史判斷,腦血管病的嫌疑還是最大的;但是西醫(yī)理論的解釋,是解釋給病人聽得;中醫(yī)臨床需要拋開西醫(yī)思維,用純凈的中醫(yī)眼光來辨治;
脈轉(zhuǎn)細沉,重按無力;(脈象變化如此之快?存疑。。)舌淡紅苔白尚不燥;
問詢得知,四五日不大便而無所苦;(少陽柴胡證嗎?思考中。。)
《金匱。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施方: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
黃芪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棗15
當歸30
4劑;療效等待觀察。
按:<一>這個患者沒有堅持治療,后來得知腰腿痛基本痊愈,偏身不利之證未解。
<二>首診辨證有誤,這是個表陰+飲,幸虧那時經(jīng)方的比例用的還是時方的思維,歪打正著,沒有僨事。已屬萬幸!首診處方可以考慮當歸四逆湯+真武湯。
<三>風痹之證,唐以前以解表為主,確實有其奧義。。
5.嘔泄
楊男,19歲。食后泛惡,時可嘔吐食物半年;大便頻數(shù),食冷物則溏泄。
脈弦,舌淡紅苔水滑。
時方辨證:脾胃虛弱,肝氣乘脾犯胃;
經(jīng)方辨證:少陽病
方證:小柴胡湯
藥癥:半夏
處方:小柴胡湯+茯苓,木香
柴胡15黃芩12生半夏18黨參12炙甘草9生姜50大棗15木香12茯苓30
四劑
二診嘔泄加重,泄瀉日十余行。無腸鳴,無干噫食臭。脈弦滑,舌淡紅苔水滑。
改用甘草瀉心湯:半夏24黃芩12黃連15白人參9炙甘草24生姜30大棗24 四劑
三診,嘔已止,軟便日五六行,自述已不是溏泄感。上方加干姜30,四劑。
按:這還是我跟師早期的病案,今日讀來,非常汗顏!
其實今日看來,這是典型的太陰病!需用四逆湯+理中丸,那個嘔可以加小半夏湯搞定的。
6.眩暈(美尼爾氏綜合癥)
郭女,53歲。頭暈惡心伴右耳痛咽痛7天。
問診得知:口干飲水則噦,小便數(shù)而澀痛掣小腹;大變頻數(shù);
心煩,身汗,有畏寒感。
脈沉,舌淡紅太薄白;
BP110/80mmhg;
西醫(yī)病名:美尼爾氏綜合癥
中醫(yī)病名:眩暈
時方辨證:肝風夾有痰濕
經(jīng)方辨證:水逆證
方證:五苓散,當歸芍藥散
處方:豬苓15
茯苓30
澤瀉60
炒白術15
桂枝15 半夏18
生姜30
當歸15
川芎9
白芍15
四劑;
二診,眩暈泛惡已愈,尚覺食后胃脘痞脹,口干不欲飲。舌脈同上。
病由厥陰轉(zhuǎn)少陽,由陰轉(zhuǎn)陽為佳兆。處以半夏瀉心湯治痞;加苓桂術甘降飲;
半夏15
黃芩9
黃連
12
白人參12
炙甘草9干姜15
大棗12 茯苓
30 桂枝15
四劑;
三診愈。
7.痞,瀉(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結腸炎)
李女,43歲。
初診: 心下胸次嘈雜難受,伴嗝氣泛酸干嘔??谥邢餐伲?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腸鳴,大便日數(shù)行,不成形。夜臥偶腹痛。
詳細問診,還有口苦,目粘,脅部偶隱痛不適。
脈弦緩,舌淡紅苔薄白水滑。
時方辨證:肝氣乘脾犯胃
經(jīng)方辨證:太陰虛寒飲+少陽微熱
施方:生姜瀉心湯合理中湯
半夏18 黃芩12
黃連15
白人參12
炙甘草9
生姜30
大棗15 干姜18
生白術12
四劑;
二診:上證大減,便已正常,已不嗝氣,尚喜唾泛酸,猶以泛酸為苦。
舌脈大致同上。
急功近利,為了制酸,上方加煅牡蠣30
煅瓦楞子30
四劑;
三診:又覺泛嘔粘涎,胃脘掣雙脅痞痛不適;
經(jīng)方加減如果不合神農(nóng)藥癥,往往反而弄巧成拙,需痛改前非。
半夏瀉心湯和吳茱萸湯;
吳茱萸15
白人參12
生姜15
大棗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