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實修篇
1、站武當純陽五行樁——以樁功入靜強化五臟神部(精氣神)
純陽拳五行樁是純陽拳術的基礎功夫。在武術的緒多門派中、大體多有站樁這項內容。然道家八步純陽的站樁則是針對人體五行心、肝、脾、肺、腎為煅練目標。運用八卦坎、離、中、震、兌為其名稱,通過五種動作的站樁緞練、來調正增強心肝脾肺腎的功能、使氣血勻調、血脈暢通、充實臟腑的實力。這種站樁的煅練方法、能夠促進全身整體性的健康,使人體得精足、氣充、神溢的目的。
傳統的站樁方法按四時之氣的規律、進行針對性的煅練,其運動効果隨著時間的沿續受益良深。云:冬煉坎樁以保腎精、積蓄精力。夏煉離樁以卻心火清心養神、心力旺盛。春煉震樁以扶肝木疏肝明目。秋練兌樁以養肺金、增強肺臟功能。中樁則主脾土、土為萬物之母四季均可練習。長期塅練中樁之法使脾胃調合、胃主納食、脾行運化中氣得以充足為養身之夲也。
又云:骨者腎所主、力者心所主、筋者肝所主、氣者肺所主、肌肉者脾所主。練好此功故能得到骨壯、力壯、筋壯、氣壯、肌肉形體亦壯。下盤扎實、足下有根,靜若幽谷、動似靈猿、行如流水、發則閃電均心法主之、性靜則可為之。五行樁是一個整體的煅練效果。
2、歌訣
坎(腎)水樁歌訣
趾抓臂起搖兩腰,少商對待眉心照,靜心聽息存三穴,神守內勁腎志高。
離(心)火樁歌訣
含胸拔背氣沉丹,前掌勞宮匯中堂,后應脊心會任督,久練悟得心力旺。
中(脾)土樁歌訣
中土樁法強,兩掌分陰陽,氣血潤大地,萬物呈春象。
震(肝)木樁歌訣
單臂頂云指趾力,通肝詠脈益內勁;仰視五指專一意,靜性欲動林木青。
兌(肺)金樁歌訣
兌肺靜勁兮,練氣勢;兩掌腹下兮,左右執;腰肩背法兮,龜沉垂;氣力貫達兮,鳳凰翅。
3、功法圖解
行功禮節(敬作揖禮)
動作簡釋:雙臂兩側分開,然后向前合抱成拳,頷首示意,抬頭,回收抱拳于胸前,然后于胸前自然下落,分于身體兩側。
要領:雙臂兩側分開時長吸氣,抱拳頷首的同時短呼氣,抱拳回收于胸前時短吸氣,雙手胸前自然下落時長呼氣(圖1、2)。然后,雙臂兩側分開并側平舉時長吸氣,翻掌下按時長呼氣(圖3、4)。
作用:調身調息,平心靜氣。
第一樁(坎樁)
動作簡釋:拇指翹起,左手置于腰間,右手臂自右向上抬起(圖5),吸氣,至頭頂時,身體向體側拉伸。拇指上翹,小指用力,側腰拉伸,雙拇指相對,靜停30秒(圖6)。然后,手臂放松,自然呼氣。如此做三次、六次或九次,然后換左勢,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定式動作(圖7)。如此做三次、六次或九次。
要領:五行屬水,作用于腎小指用力,冬季多練。
作用:保腎精,積蓄精力。
第二樁(離樁)
動作簡釋:
(1)雙手臂自然向兩側平舉,然后身體左轉,左手臂向左后貼腰部向右臀部方向穿,臂背貼緊的同時,右手臂由右向左隨身體左轉而向左旋臂裹肘(圖8),使右手心(勞宮穴)對著口鼻部位(人中穴),肘尖對著心口部位(膻中穴),左手背置于后腰部位(命門穴),靜守30秒鐘。全身擰裹如被捆綁,形成麻花之力。
(2)然后手臂放松,身體向右轉正,雙臂伸直,自然呼氣(圖9)。如此做三次、六次或九次,然后再換右勢,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定式動作(圖10)。如此做三次、六次或九次。 要領:五行屬火,作用于心,中指用力,夏季多練。
作用:退卻心火,清心養神,心力旺盛。
第三樁(中樁)
動作簡釋:雙手虎口相對,合抱于小腹(氣海穴)前(圖11),然后意守下丹田,雙掌輕輕向兩側開合拉伸試力,手掌有麻熱脹或磁力感時,靜守30秒鐘(圖12)。如此重復試力三次、六次或九次。然后,雙臂向兩側平舉,長吸氣至頭頂,翻掌下按時徐徐呼氣(圖13)。
要領:五行屬土,作用于脾,拇指用力,四季多練。
作用:使脾胃調合。胃主納食,脾行運化,中氣得以充足,為養身之本。
第四樁(震樁)
動作簡釋:雙手自然呈掌,以食指翹伸來領勁上提,先伸右臂,用力向上攀伸,左手掌心向下,全掌用力向下按撐,靜守30秒鐘(圖14)。如此重復試力三次、六次或九次。然后右手下落,左手提起(圖15),左手再向左側上方攀伸,右手掌心向下,全掌用力向下按撐,靜守30秒鐘(圖16)。如此重復試力三次、六次或九次。
要領:五行屬木,作用于肝,食指用力,春季多練。
作用:疏肝明目。
第五樁(兌樁)
動作簡釋:雙臂膀向兩側分開,吸氣,然后由后向前,雙掌自兩腰側向正前方推伸,呼氣,掌心向前,雙掌輪貼緊,四指向下,無名指用力上翹。氣呼完后,閉氣(圖18)。時間長短根據自己肺活量大小而定。然后,雙臂膀向兩側分開,再向后分,吸氣(圖17)。接著,再由后向前,雙掌自兩腰側向正前方推伸,呼氣,掌心向前,雙掌輪貼緊,四指向下,無名指用力上翹。氣呼完后,閉氣。時間長短根據自己肺活量大小而定。然后雙手向內同時翻轉,吸氣,接著分雙掌向小腹前自然下按,呼氣(圖19)。
如此重復三次、六次或九次。
要領:五行屬金,作用于肺,無名指用力,秋季多練。
作用:養肺金,增強肺臟功能。
行功禮節(敬作揖禮)
動作簡釋:雙臂兩側分開并側平舉,繼續向上托,長吸氣(圖20),翻掌下按時長呼氣(圖21)。雙臂兩側分開時長吸氣,抱拳頷首的同時短呼氣,雙拳合抱回收于胸前時短吸氣,雙手于胸前自然下落時長呼氣(圖22)。
要領:注意呼吸方式,整組動作是長吸短呼、短吸長呼的呼吸方法。
作用:調身調息,平心靜氣。
2、練純陽拳五行圈手——以用九動勢強化五臟神部(精氣神)
武當純陽拳純陽用九
古人以大自然中的五種基本物質“金、木、水、火、土”在自然循環中相互生化的規律,易化形成人體五種運動方法,從而達到對人體五臟自身的煉養。這五種基本手法稱為:“五行穿連”或曰“五行圈手”。實踐證明,長期的圈手運動,有效的鍛煉了人體“五行之寶”即心、肝、脾、肺、腎,其煉養效果明顯。
為補其六腑的不足,在五行圈手的前提下,加以形象四種輔助手法的運用,而得傳導六腑的煉養,又曰“四象活絡”。共成九種基本手法,從而得到五臟六腑的全面鍛煉。不僅如此,這九種基本手法在純陽拳的運動中,能夠起到連絡上下,貫通內外的防守作用。因此將其九種基本手法簡稱為“純陽用九”。其易化的運動技術,是步入純陽拳術的入門之階。純陽用九的基本運動內涵,在純陽拳術運動中,象一條中心線連通上下及內外,起到貫通純陽拳136勢的紐帶作用,動作的靈活演化,環環相套而形成穿連不斷的行拳風格,是純陽用九的基礎作用所致。
有了純陽用九進而結合純陽走步,是步入純陽拳的必由之路,倘若煉者不注重到這點,妄說掌握純陽拳則是不實之說。純陽走步以自然的屈腿走步為準則,長期運用屈腿走步,能夠得到身沉、氣沉、力沉的效果,從而使氣順氣守下焦;不僅如此,由于屈腿的作用,能夠增強膝力,膝屬大筋,為陽明經主之。長期的走步效果,使十二條經脈得到疏通,氣血和順,從而增強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這就是純陽走步的價值所在,也是純陽用九與純陽走步相互作用的運動效果。
純陽走步以一圈而生化無數之圈,環環相套的走S之形步,循環中漸漸展開外圈所形成的圓運動,是身、手、步統一協調的結果。其整體運動煉至最高境界,其心性可專注而守一;其形同游龍纏蛇,穿翻纏繞,形成自然流暢的運動特色,謂之:“穿纏九宮,破走八卦,安定五行”。
“穿纏九宮,破走八卦,安定五行”,是純陽拳術取“河圖”、“絡書”之象,步五行之位而成全法的煉養之道。其“穿”者,即指“穿翻”的聯合運用,意如穿進空隙之處,而完成和達到所運用的目的。亦稱“見隙而穿”。穿進則勢應神速翻出,翻出之角度亦應以取空門為目標,迫使對方防守不及,是謂穿翻之道。“纏”則內纏而外繞,重在身手之功夫,形同兩臂酷似古藤纏繞,有如龍蛇交纏之勢。其運手之法使身體各關節靈活展轉,攻即是守,守亦可攻,變化神速,含蓄莫測。運動得宜其筋骨柔活,行經脈之和順,走步履之輕靈,以動中易靜而得心安神寧,是謂“纏繞”之道。在穿纏的肢體運動中,合乎足下S之形步法,是為左旋右轉的“破走八卦”運動,從而得到養育五行的結果。
長期的實踐表明,純陽用九與走步的易化作用,所得到的煉養效果,直接對人體五臟六腑,三焦百骸起到功能性的提高。正如古譜《純陽煉養秘經》中云:“風擺旗輪養心強,陰陽纏翅疏肝暢,內纏外繞調達脾,八字分合養肺氣,展翅雙封益腎精,五行四象手中行”。
由此可見,這五行圈手與走步運動正確的配合呼吸,長期的運動,能提高五臟功能,有益身心健康。在此前提下又以子午歸圓,展轉云飛,涵光垂簾,雙龍滾手等配合運動六腑,從而有效的推陳出新,調活氣血而獲得修身養性,強身益年的養身之道,從而步入純陽拳之堂奧。正因為如此,勢必首先要掌握純陽用九的九種基本手法及純陽走步的十八句訣。
純陽用九的九種基本手法
人體最為敏捷者莫過于手。它退可封閉,進可取敵,在防身護體以及健身養生上確實占有重要的位置。
要得到手法的靈活,精奧的運用于自然中,務必要了解純陽拳手法的規范要求,以及正確運用方法復以千百遍的練習,只至嫻熟。下面將介紹純陽拳九種手法:
1、八字分合手圖解
(1)兩腳成騎龍步,距離寬于兩肩,屈膝踏實,兩腳尖朝前方,兩腳踏實后恒定不動。(亦可運用屈膝大馬步)(圖1)
圖1
(2)兩手成八字掌置于兩腰側,目視前方,呼吸自然,兩八字掌由兩腰同時向兩側,向正前方劃弧。腰向左旋轉45°-60°,旋轉角度應到極限為止。這時兩掌劃圓圈,由于腰的左旋,已到左腳前方,兩掌由仰掌在劃弧中自轉成俯掌與肩平,置于左旋身體的前方。目視兩八字俯掌,兩八字相對成一圓,左右掌距離約五寸。(圖2、3)
圖2 圖3
(3)兩俯掌向外側翻掌,同時又向內,向兩側腰肋處,到兩腰側時已順勢翻轉成雙八字仰掌。同時腰隨兩掌劃弧,已轉動至右側極限處。從左側至右側的旋轉角度大約90°—120°(視個人自身旋轉的能量而定)。再從右側兩手劃弧,同時進行腰的旋轉而至左側。反復36遍的練習(或多或少均由量力而行)。(圖4、5、6)
圖4 圖5 圖6
要領:
1、八字分合手的運動,將帶動身體各關節的圓運動,惟有兩腳固定,切不可左右移動,才能使全身各關節的運動,達到應有的效果。
2、八字分合手可與呼吸相配合運動,兩手在兩腰側漸漸分開時為吸氣,同時胸部張開。需兩手劃至前方成俯掌時即漸漸呼氣,收胸闊背,同時兩手翻掌成仰掌回旋于兩側,可反復數遍。
3、配合呼吸運動時,動作一定要與呼吸同步,呼吸相應自然深長,動作亦必須慢運行,其快速動作則不宜配合呼吸,應當自然而然為佳。
4、不論快慢動作應講究柔而不滯,勻稱而不拙。兩腿膝應低樁,亦可中樁,切不可站立練習。
2、展翅雙封手圖解
(1)兩腳寬于兩肩,踏實腳尖朝前方,屈膝,成左騎龍步(亦可運用馬步),兩手成龍心仰掌,置于小腹處,指尖相對,唯大拇指朝前。目視兩仰掌。(圖7、8)
(2)左騎龍步不變,兩仰掌向內,向下朝外翻腕,同時都由小腹處往上經胸前,往兩側上方劃弧,兩掌略高于肩成立掌。目視前方。(圖9)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http://image93.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1/1910/64710065_9)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7 圖8 圖9
(3)兩腳踏實不動,身體向右轉動至極限約90°—120°,形成右騎龍步,同時兩掌在劃弧中與腰的右轉同步,成右騎龍步時兩掌于小腹前成仰掌。目視兩仰掌。(圖10、11、12)
圖10 圖11 圖12
要領:
1、以三圓六部九字為旨,兩手由下往上分掌時為吸氣,由上往下合掌時為呼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2、呼氣與吸氣與身體旋轉配合適中,柔活緩慢,自然而不用拙力,旋轉應到極限為佳。
3、初練其動作達不到嫻熟時,應自然運動,不可與呼吸相配合,嫻熟動作之后與呼吸的配合則自然而然了。
4、除定步不動外,身體各節都應在自然中運動。八字分合手與展翅雙封手陰陽相合的運動特點,謂為:“一陰一陽謂之道”。嫻熟后兩手法的配合,則有著變化之道。
3、陰陽纏翅手圖解
(1)兩腳成大弓步,屈膝踏實,足尖朝前方,右手抱掌至左肩前,右垂肘對心窩處。左掌置于后背右臀部處,掌背貼身,目視前方。(圖13、14)
(2)腰順勢右轉至極限,全身隨之右轉,惟兩腳不動,成右騎龍步。右掌同時從左肩處,由胸前向下至右肋,向后至左臀部處劃弧,右掌背貼于左臀部處,同時左掌從右臀向左側,朝前方至右肩處劃弧,成斜仰掌,同時成右騎龍步,目視右前方。(圖15)
圖13 圖14 圖15
(3)用同樣相后的方法,兩掌運動劃弧,成左騎龍步,目視左前方。重復運動若干遍。(圖16、17、18)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 [轉載]悟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道經每日清修)](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16 圖17 圖18
要領:
以三圓六部九字為旨,除兩腳定步外,身體各節都應旋轉運動,要做到搖肩轉腕,轉腰活胯,圓活膝踝,形成一個整體的圓活運動,呼吸自然協調。
4、風擺旗輪手圖解
兩腿腳距離兩肩寬,腳尖朝前方,屈膝成馬步,兩腳踏實定步。兩掌先后左右劃弧,當右立掌之掌沿從人體中心線,由下向上往右側劃弧時,身體同時向右轉,隨之左立掌在后,從左腰部向中心線,亦往上向左側劃弧,兩掌交替作左右劃弧運動。(圖19、20、21、22、23、24)
圖22 圖23 圖24
要領:
(1)兩掌左右劃弧時,應注意掌沿朝人體中心線。在向上向側邊劃弧時,同時掌臂由內向外自轉,至側邊時,再向下轉腕劃弧。
(2)在轉掌的同時,身體隨掌轉動,朝同方向轉動至極限。倘若不能到位,就達不到身靈手巧的效果。
(3)動作應輕靈柔活,呼吸自然,不用拙力以圈手帶動全身各節的運動,從而達到協調的目的。與纏翅手謂之一陰一陽。
5、內外纏繞手圖解
(1)兩腳成騎龍步式,身沉步穩,兩掌自然置于兩側成龍心掌形,右掌心朝里,虎口朝上,從側由下向上至右側面劃弧,同時左掌由后下方,向左側上方劃弧。目視右掌,兩腳半騎龍步。(圖25)
(2)右掌繼續向右側下方劃弧,繼續向外劃弧轉腕,同時左掌從左側上方經額前,向右側下劃弧,左掌背朝里,掌心朝外,目視左右掌中間。身體隨勢右轉。(圖26)
圖25 圖26
(3)步形不變,力點偏向左腳,在身體右轉的同時,右掌向前方經面部劃圈,左掌繼續右側右掌膀下肋處穿進,目視右肋處。
右掌向上圈圓至左胸肩前,同時左掌從右臂下由下向上,向前至左側上方成斜仰掌,目視左斜仰掌。(圖27)
(4)右掌從左肩前向胸前往右肋處運動,成斜仰掌,同時左掌從左側上方,向內轉腕成俯掌,向左肋處下方插掌,右掌繼續由右側下向側上方劃弧,至右側上方成立掌,目視左下插掌。(圖28)
圖27 圖28
(5)轉掌的同時身體由右向左旋轉,隨著身體的左旋,右掌由右上方向左肋下方運動,同時左掌由下向左側上方旋腕劃圈。目視左肋處。(圖29)
(6)身體隨右掌向左肋處穿掌時,同時左旋轉至極限,右掌轉成右仰掌至左上前方,同時左掌從右掌臂膀上旋轉至左肋處,目視右仰掌。(圖30)
圖29 圖30
當右掌隨身體右旋時,又重復運動(圖25、26、27)等動作,反復循環作36遍練習。
要領:
(1)此手法內外纏繞,一陰一陽,運動得體,貫通全身,是陰陽相合的總體現,是五種手法的中心內涵,長期的配合呼吸作中和的運動煉養,能起到理脾和胃的作用。
(2)此勢 從具體的養生角度講,勢必以自然的深長呼吸入手,與其動作配合同一。一掌向另一肋間穿進時,即為呼氣,呼氣應逐步煉至深入綿長,與吸氣形成正比,從而使勢導氣行,力沉而使脾胃得以按摩,腸道得以疏通,肝膽氣血和順,久練使人體得到三焦六腑,筋骨皮毛的全面煉養,實踐中論證此非廖言。而是防身健體,養身益年的好方法。
6、子午歸圓手圖解
(1)兩腳屈膝、沉身,形成右虛步。右掌由腰前側向內、向外劃圓,手法與腰腹同高,左掌從左向右腰肋所劃的圓圈中穿掌,腰隨穿掌向右轉動至極限,同時左穿掌也至極限,呼氣。(圖31、32、33)
圖31 圖32 圖33
(2)同時左穿掌在右肋側下,從右臂下向上向前,向左側往左肋下,向左外側劃一圓弧圈,同時右掌由前方,經過左膀上方,向右上方往左肋的左手弧圈穿進,只至極限。同時腰隨勢向左旋轉至極限,兩腳成左虛步。目視右穿掌。同時呼氣。(圖34、35、36)
圖34 圖35 圖36
要領:
(1)子午歸圓勢全以左右虛步行走劃圈,不可立起身形,在轉掌中為吸氣,穿掌入圓時主呼氣;呼氣時,氣力應沉實于丹田與肚角處,做到氣形合一。
(2)吸氣時應全身放松,動作應順其自然,呼氣時動作應自然,但隨著呼氣丹田肚角處沉實有力。
7、涵光垂簾手圖解
兩腿屈膝,一腳踏實,另一腳成丁虛步,兩掌涵空成龍心掌形,左掌合谷穴相對于眉心穴。右掌合谷穴與兩腰中間之命門穴相對,以右丁虛步的兩膀臂,左右上下協調的運動,由于步法的左右交換,配合兩掌的交替運動,目視兩側前方。(圖37、38、39、40、41、42)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要領:
(1)涵光垂簾動作比較簡單,但配合身手步協調的運動卻比較有難度,須細致的按圖文加以研煉,才能很好的掌握。
(2)應注意到一點,如左手上與眉心對齊,足下則應為右虛步;如果右手在上與眉心對齊,則應為左虛步。這種上下交叉進行的左右手法運動,與左右丁虛步定要密切配合。在兩手臂上下運動時,主要是配合兩掌與兩腕的旋轉運動,上面手掌首先以斜腑掌上旋以變成上仰掌,再將掌心向內旋至仰掌,即圓活的向下運轉。當掌至肋下后,順勢外旋成仰掌,又變成下旋成插掌,掌心向后;又順勢手腕掌心向下,合谷穴向內對于命門穴,同時掌心斜朝下。兩掌臂上下前后協調進手,且與足下之虛步配合走步。
8、展轉云飛手圖解
兩腳與兩肩寬,馬步沉身。首先身體向右轉動至極,重心偏向左腳,左掌在右側上肋方向;隨之右仰掌從左抱掌內穿出,直至右側上方。右腕關節外旋劃一半弧圈至頭頂,同時身體向左旋轉至極限,旋轉的同時,左掌從右肋處,向左側下向左臀部處運動。隨著右仰掌從頭頂向左側肋下劃弧時,左掌由后臀處向上往右掌心內穿掌而出,向左側上方進仰掌。左掌心朝上向外旋轉腕,同時身體又向右轉,重復前右勢。反復若干遍練習。(圖43—47)
圖43 圖44 圖45
圖46 圖47
要領:
反復旋轉穿掌的同時,步法踏實,兩腳尖向前方不變,與其它手法一樣練習,任何部位都要動,惟定步不動。運動右手,左腳踏實重心移向左腳,運動左手右腳踏實,重心移向右腳。反復協調運動。
9、雙龍滾手圖解
(1)兩腳踏實,屈膝成馬步,兩腳尖朝前方定步不動。兩腕部關節轉動,以三圓六部為準則,通過腕關節帶動全身的滾圓運動,其步法低沉,身體卷縮如圓形,作全方位的自然運動,稱之:“滾動”。(圖48、49、50)
(2)兩臂腕與身腰配合作圓運動,向內為“纏”,向外為“繞”,謂之內纏外繞,其動作不拘一格,所欲隨心,嫻熟后,勢如兩條騰空之龍,運動于云霧之中,或“纏繞”或“滾化”,因其形而“雙龍滾手”。
圖48 圖49 圖50
要領:
1、雙龍滾手動作簡易且難以協調全身,故應作千百遍之練習,方能得到靈巧滾化、圓活滾手之功。
2、純陽拳的九種基本手法,在純陽拳走步的嫻熟運用中,練至極熟,千變萬化,即可全稱為“雙龍滾手”,尤以純陽拳術百三十六勢穿插互用,隨心所欲,大有運氣養性、防身御敵之功。劉理航先生昔日傳有純陽拳雙龍滾手歌,以啟后學。
3、純陽走步走先天八卦——以純陽走步全面強化五臟神部(精氣神)
純陽走步以自然的屈腿走步為準則,長期運用屈腿走步,能夠得到身沉、氣沉、力沉的效果,從而使氣順氣守下焦;不僅如此,由于屈腿的作用,能夠增強膝力,膝屬大筋,為陽明經主之。長期的走步效果,使十二條經脈得到疏通,氣血和順,從而增強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這就是純陽走步的價值所在,也是純陽用九與純陽走步相互作用的運動效果。
純陽走步以一圈而生化無數之圈,環環相套的走S之形步,循環中漸漸展開外圈所形成的圓運動,是身、手、步統一協調的結果。其整體運動煉至最高境界,其心性可專注而守一;其形同游龍纏蛇,穿翻纏繞,形成自然流暢的運動特色,謂之:“穿纏九宮,破走八卦,安定五行”。
B、純陽功五臟神煉養法——理法篇
0、五臟皆有神—— 一個可以驗證的事實(轉)
前幾天,我看到了這樣的一篇報道:一個五十多歲的婦人,接受了一個在車禍中喪生的年輕小伙子的臟器。結果,在接受移植后,她的性情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開始喜歡穿年輕男性的時尚服裝,喜歡跳流行舞,喜歡看驚險刺激的影片等等。
這個事例,用事實驗證了中醫五臟神的觀點。
在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關于五臟神的論述是這樣的:《黃帝內經》認為,五臟不僅僅是行使各種生理機能的重要器官,而且還與各種情志活動有關。其中,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驚恐(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因此,將五臟主宰各種情緒活動的功能稱為“五臟神”。這五臟神分別為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腎志(見《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我通過修煉中的體悟,深刻感受到了五臟皆有神,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情志活動。那么,由此看來,當進行器官移植的時候,一定也會同時把捐獻人的性情移植到受捐人的身上。
受捐者應該依接受的臟器不同,在性情的不同方面發生相應的改變。比如,接受的是肝系的臟器,就會表現為肝屬神——肝魂的改變,接受的是腎系的器官,就會表現為腎屬神——腎志的改變。
由此看來,我們的身體絕不是被動的供我們任意使用的工具,它是有情感的。我們通過修煉,要學會讀懂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這是獲得心身健康,享受高質量生活的保證。
1、《黃庭經》五臟神部譯文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靈,】
內象喻也。心為臟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棲神之宅,丹之靈元。故曰守靈。
【肺神皓華字虛成,】
棲為心之華蓋,皓白也。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質輕虛,故曰虛成也。
【肝神龍煙字含明,】
肝位木行,東方青龍之色也,于臟主目。日出東方,故曰含明也。
【翳郁道煙主濁清,】
翳郁木象,得火而煙生,得陽而氣清;清即目明,濁即目暗。
【腎神玄冥字育嬰,】
腎屬水,居北冥,故曰玄冥。腎精為子。故曰育嬰。
【脾神常在字魂停,】
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即黃庭之宮也。魂不下于脾土之界,故曰魂停也。
【膽神龍曜字威明。】
膽色青光,故曰龍曜;主于勇悍,故曰威明。外取東方青龍雷震之象。
【六腑五臟神體精,】
資保一身,廢一不可,故曰神體精。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為六腑。所言腑者,猶府邑之府,取受物之義,故曰府也。臟者,各具一質,而共藏于身,故為臟也。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其真,蓋心肝腑三臟之上,而系管之中為三焦。《中黃經》云:心肝肺三焦,當指其所也。又據五方之色,脾為五臟之主。而今其以心為主,何也?答曰:心居五臟中,其質虛受,是神識之體,運用之源,故偏方而得其主,動用而獲其神,不可以象數言,不可以物悉取,皆自然之理也。
【皆在心內運天經,】
以五臟六腑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順陰陽,自然應攝之道,故曰運天經也。
【晝夜存之自長生。】
依此五神服色,思存不舍,不死之道。仙經存五臟之氣,變為五色云,當頂上覆映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去邪長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宮似華蓋,】
金宮也,肺在五臟之上,曰:雙肺葉如華蓋也。
【下有童子坐玉闕,】
童子名皓華。肺形如蓋,故以下言之。玉闕者,腎中白氣與上肺連之也。
【七元之子主調氣,】
元陽子曰:七元之君,負甲持符,辟除兇邪而布氣七竅,主耳目聰明。七元,七竅之元氣根本來源也。飲食營養液、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等七種為基礎七元,而從這基礎七元又清濁分泌而生化出的津液稱為正津。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腎液、氣液、血液。
【外應中岳鼻齊位,】
中岳者,鼻也。又為齊,齊為昆侖。鼻為七竅之門戶,位猶主也。
【素錦衣裳黃云帶,】
素,肺膜之色也。黃膜蔓延羅緒,有象云氣也。
【喘息呼吸體不快,】
喘息為巽風過猛,體有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氣,】
白元君主肺宮也。《大洞經》云:白元君居洞房之右是也。風、寒、暑、濕、燥、火,此內經所謂六氣也。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五行之氣也,水氣寒,火氣熱,金氣涼,木氣溫,土氣非寒非熱,不溫不涼,遇火則燥,遇水則濕。寒、熱、溫、涼、濕、燥,是為六氣。風乃六氣往來之動象,可寒可熱,可溫可涼,可濕可燥,乃六氣之動,非氣本身也。
【神仙久視無災害。】
六氣均衡,邪不干正。
【用之不已形不滯。】
常存此道,形氣榮華,至誠修煉之所及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宮蓮含葉,】
火宮也。心臟之質,象蓮花之未開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
心神丹元也。
【主適寒熱榮衛和,】
寒熱,陰陽靜燥之義也。人常和適,以榮衛其身。氣分陰陽,陽者為衛氣,陰者為陰精;血分陰陽,陽者為榮氣,陰者為陰血。氣行于經,則衛行于經;血行于脈,則榮行于脈。是故,“衛行脈外,榮行脈中”也。心主榮,肺主衛;脾主陰血,腎主陰精;脾與腎之主精血,皆緣于肝腦之元陰元陽生發與節制。人體一氣分氣血,氣血再分為榮、為衛、為陰血、為陰精。此榮衛氣血之總論也。
【丹錦衣裳披玉羅。】
心象離火。丹錦衣裳,外陽也。披玉羅,內陰也。所謂離中空是也。
【金鈴朱帶坐婆裟。】
金鈴,心之象也。朱帶,心上血脈之象也。坐婆裟者,言神安靜也。
【調血理命心不枯。】
心安體和,則無病矣。
【外應口舌吐五華,】
心主口舌,吐納五臟之津,識五行之味,故言外應五味也。
【臨絕呼之亦登蘇。】
人有病厄,當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護也。
【久久行之飛太霞。】
常修此道,能獲飛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宮翠重里,】
木宮也。肝色蒼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
肝,東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諸關鏡聰明始。】
肝主春三月,陽之本始。竅主目,五行之關鏡,故曰聰明始也。
【青錦披裳佩玉鈴,】
青錦,肝之色。玉鈴,白脈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
內指事也。東春和煦,萬物生也。
【外應眼目日月精,】
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疴所鐘存無英,】
諸疾薦之,但存肝神無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
五臟兼存,故言同用。凡七日為一竟者,一游也。
【垂絕念神死復生,】
垂死,存念肝神,還得活愈。
【攝魂還魄永無傾。】
《太微靈書》云: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棄身游外。攝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閉氣三息,叩齒三通畢,存心中有赤氣,如雞子從內出于咽中,赤氣轉大,覆身,變成火,以燒身,使匝,覺體少熱,呼三魂名曰"爽靈、胎光、幽精"。即微咒曰:"太微玄宮,中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不得妄動,鑒者太靈。若欲飛行,唯詣上清;若有饑渴,得飲玄水玉精。"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總交通,存思精煉反還之法。當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兩耳,令指根繞于項上,閉息七遍,叩齒七通;心存鼻端白氣,如小豆大,須臾漸大,冠身上下九重氣,忽變成兩青龍,在兩目中,白虎在兩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蒼龜在左足下,螣蛇在右足下,兩玉女著錦衣,手把火光當兩耳門。畢,咽液七過,呼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陰、天賊、毒穢、臭肺"。即咒曰:素氣九還,制魂邪奸,天狩守門,嬌女執關,煉魄和柔,與我相安。不得妄動,看察形源,若有饑渴,聽飲月黃日丹。
腎部章第十二
【腎部之宮玄闕圓,】
水宮也,玄闕圓者,兩腎相望之形狀也。玄,水色,內象喻之也。
【中有童子冥上玄,】
腎為下玄,心為上玄,腎神玄冥,字育嬰,氣與心連。故言冥上玄。
【主諸六府九液源,】
九液交連,百脈流通,廢一不可。五臟六腑,乃九竅之津液也。
【外應兩耳百液津。】
腎宮主耳,氣衰則聾。陰陽和合,則百脈津液流通也。
【蒼錦云衣舞龍蟠,】
蒼錦,腎色之象也。云衣,腎膜之象也。龍蟠,腎脈之象也。
【上致明霞日月煙,】
腎氣充之,上注于目,外象喻也。
【百病千災急當存,】
存想見之,永無患故也。
【兩部水王對生門,】
腎藏雙對,故曰兩部。腎宮水旺,則化為赤子,故曰對生門。
【使人長生升九天。】
赤子化為真人,而升九天。九天常謂九氣青天,其氣主生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宮屬戊己,】
土宮也,戊己屬土,據中央辰。
【中有明童黃裳里,】
明童謂魂停,黃裳土之色。
【消谷散氣攝牙齒,】
脾為五臟之樞也。脾磨食消,生氣,乃至齒為羅千,故攝牙齒。
【是為太倉兩明童,】
太倉,脾府。此明童謂脾神,名混康也。
【坐在金臺城九重,】
坐于九重之城的金臺上。
【方圓一寸命門中,】
即黃庭之中,丹田之所也。
【主調百谷五味香,】
口中滋味,脾磨食之所致。
【辟卻虛羸無病傷,】
內指事也。
【外應尺宅氣色芳,】
尺宅,面也。饑飽虛羸,形于面色也。
【光華所生以表明。】
是以知虛實也。
【黃錦玉衣帶虎章,】
脾主中黃,謂黃庭真人。服錦衣也。《玉清隱書》云:太上道君,佩神虎玉章也。
【注念三老子輕翔,】
三老謂元老、玄老、黃老之君也。念脾中真人,自然變化。子謂受黃庭之學也。
【長生高仙遠死殃。】
自然長生不死。
膽部章第十四
【膽部之宮六府精,】
六腑已解于上。《太平經》云:積清成精,故膽為六腑之精也。
【中有童子耀威明,】
經云:膽神龍耀,字威明,勇悍之義也。
【雷電八震揚玉旌,】
八方雷震,謂膽有威怒之象也。玉旌則氣之貌。
【龍旗橫天擲火鈴,】
膽色青,應青龍。火鈴者,膽邊內珠之象也。怒則奮揚,故言擲也。
【主諸氣力攝虎兵,】
膽力主于悍難故攝虎兵。
【外應眼瞳鼻柱間,】
內指事也。心之喜怒應于雙目內眥處也。
【腦發相扶亦俱鮮,】
人之震怒,發必沖冠。
【九色錦衣綠華裙,】
青錦,東方木德九氣之色。綠華裙者,膽膜之象。
【佩金帶玉龍虎文,】
膽神威明之服飾也。
【能存威明乘慶云。】
內象喻也。思存膽神不倦,則仙道也。
【役使萬靈朝三元。】
三元,道君名,處三清上,諸天神仙并朝宗也。
脾長章第十五
【脾長一尺掩太倉,】
太倉,胃也。《中黃經》云:胃為太倉。元陽子曰:脾正橫在胃之上也。
【中部老君冶明堂,】
脾,黃庭之宮也。黃者老君之所治。上應明堂。明堂眉間入一寸是也。
【厥字靈源名混康,】
黃庭老君,字靈源名混康。厥,其。混康,混元陽受納之,安康也。
【治人百病消谷糧,】
胃宮榮華,則無病傷。
【黃衣紫帶龍虎章,】
脾居胃上,故曰黃衣也。紫帶龍章,胃絡之象也。
【長精益命賴君王。】
生精養命之君王。
【三呼我名神自通,】
存思脾之神,則心靈洞鑒之。
【三老同坐各有朋,】
上元老君居上黃庭宮,與泥丸君、倉華君、青城君及明堂中君臣、洞房中父母及天庭真人等,共為朋也。又中元老君居中黃庭宮,與赤城童子、丹田君、皓華君、含明英玄君、丹元真人等,共為朋也。又下元老君居下黃庭宮,與太乙君、魂停君、靈元君、太倉君、丹田真人等,共為朋也。常存三老和百神流通,部位營衛,無有差失也。
【或精或胎別執方,】
按《玉歷經》云:下丹田者,元命之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氣之元,在臍下三寸,附著脊,號為赤子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胎,主和合赤子,陰陽之門戶也。其丹田中氣,左青右黃,上白下黑也。
【桃孩合延生華芒,】
桃孩,陰陽神名,亦曰伯桃。《仙經》曰:命門臍宮中有大君,名桃孩,字合延。衣硃衣,巾紫芙蓉冠。暮臥存之,六甲、六丁來侍人也。生華芒,謂陰陽之氣不衰也
【男女回九有桃康,】
桃康,下神名,主陰陽之事。《大洞真經》云:三元隱化,則成三宮。三宮中有九神,謂上、中、下三元君,太一、公子、白元、無英、司命、桃康,各有宮室,故曰桃康丹田下神名桃康,主人之精、胎,能回通三田,成九神之氣。
【道父道母對相望,】
陰陽兩半成一,故對相望。
【師父師母丹玄鄉,】
道與宗師,陰陽之主也。丹玄鄉為存丹田之法。
【可用存思登虛空。】
學仙之道。
【殊途一會歸要終,】
合三以為一,散一以為三,此道之要也。
【閉塞三關握固停。】
經云:口為天關,生神機。手為人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又耳目口,亦曰三關。握固,大拇指壓在無名指指根內側,其余四指握攏,使心神安定,身體強健。
【含漱金醴吞玉英,】
金醴玉英,口中之津。《大洞經》云:服玄根之法,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嬰兒形,無衣服,正立胃管,張口承注魂液,仰翕五氣。當漱漏口中內外津液,滿口咽之,遣入玄女口中。五過畢,叩齒三通,咽液九過也。
【遂至不饑三蟲亡,】
《洞神訣》云:上蟲白而青,中蟲白而黃,下蟲白而黑。人死則三蟲出為尸鬼,各化為物,與形為殃,擊之沖破也,其余眾蟲,皆隨尸而亡。故學仙者精謹備于五情之氣,服食藥物以去三蟲。又云:上尸彭琚,使人好滋味,嗜欲癡滯;中尸彭質,使人貪財寶,好喜怒;下尸彭矯,使人愛衣服,耽****色。亦名三毒。
【心意常和致欣昌,】
道通無礙。
【五岳之云氣彭亨。】
五臟之氣為五岳之云。彭亨,流通無壅之稱也。
【保灌玉旁以自償,】
玉旁,鼻廬也。三蟲既亡,真氣和合,出入玄牝,綿綿不絕,故曰自償。
【五形完堅無災殃。】
五體與五臟之形也。五臟堅完,自然災病不生,神氣自應。
2、《黃帝內經》靈樞 ● 本神篇第八(譯文)
來源:道教之音整理
【題解】本篇論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等精神活動的產生過程,以及養生與健康的關系;并具體指出了因七情耗傷,而使精神活動發生變動,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征象。因為本篇著重強調了必須要在詳細了解患者精神活動狀況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針刺這一治療原則,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浹 [2]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提要】本段強調神對機體的重要性。
【注釋】[1]神廣義的神指的是一切生命活動的表現,狹義的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活動。此處的"神",所指的含義主要為后者。
[2]淫浹淫,就是過分的意思;洪,音益,放縱的意思。淫洪,在此是指放縱過度。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凡是使用針刺的治療方法,首先都必須以病人的精神活動情況作為診治的依據。血、脈、營、氣、精和神氣,這些都是由五臟所藏的用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為重要。若是過度放縱七情而使神氣從五臟離散,就會使五臟的精氣散失,魂魄飛蕩飄揚,意志恍惚迷亂,并喪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病證產生的呢?是上天的懲罰,還是人為的過失呢?還有,什么叫做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請問其中的緣故。
【原文】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1]也,地之在我者氣[2]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提要】本段講生命的起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的形成過程,以及智者的養生方法。
【注釋】[1]德就是指天地萬物的運動規律,諸如四季更替、萬物盛衰等。
[2]氣就是指天地之間的自然產物,諸如五谷果菜、江河溪泉等。
【白話解】岐伯回答說天所賦予我們的是生化之機,地所賦予我們的是長養之氣,地之長養之氣隨天之生化之機而動,陰陽之氣上下交感,才使萬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陰陽兩氣相交而產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質,就叫做精;陰陽兩精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隨著神氣往來存在的精神活動,叫做魂;依傍著精氣的出人流動而產生的神氣功能,叫做魄;能夠使人主動地去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觀意識,叫做心;心里有所記憶并進一步形成欲念的過程,叫做意;欲念已經存留并決心貫徹的過程,叫做志;為了實現志向而反復考慮應該做些什么的過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預見后果的過程,叫做慮;因深謀遠慮而有所抉擇以巧妙地處理事務的過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養生方法,必定是順應四季的時令,以適應氣候的寒暑變化;不過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節制陰陽的偏勝偏衰,并調和剛柔,使之相濟。像這樣,就能使病邪無從侵襲,從而延長生命,不易衰老。
【原文】是故術惕[1]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2]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胭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3]。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挽亂[4],四肢不舉,毛悴色天,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死于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5]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疫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提要】本段講各種過激的情志活動影響形體和神氣所產生的病證。
【注釋】[1]怵惕怵,音觸,就是恐懼的意思。惕,音替,就是指驚恐不安的樣子。
[2]憚散憚,音淡,就是勞累的意思。憚散,在這里是形容神氣耗散的樣子。
[3]死于冬在五行歸類中,心屬火,冬季屬水;因為水能克火,所以心的病證到了冬季就會加重,甚至使人死亡,故而說"死于冬"。以下之"死于春"等句,同理。
[4]愧亂悅,同"悶"字,就是胸中滿悶的意思。亂,就是煩亂的意思。
[5]季夏;即指農歷六月,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長夏,在五行歸類中屬土。
【白話解】所以怵懼、驚惕、思考、焦慮太過,就會傷損神氣。神氣被傷,就會時常使人產生驚恐畏懼的情緒,并使五臟的精氣流散不止。因悲哀過度而傷及內臟的,就會使人神氣衰竭消亡而喪失生命。喜樂過度的,神氣就會消耗渙散而不得藏蓄。愁憂過度的,就會使上焦的氣機閉塞而不得暢行。大怒的,就會使神氣迷亂惶惑而不能正常運行。恐懼過度的,就會使神氣流蕩耗散而不能收斂。
心藏神,恐懼、驚惕、思考、焦慮太過,就會傷神。神被傷,就會使人感到恐慌畏懼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并出現膝髀等處高起的肌肉陷敗,遍體的肌肉消瘦等癥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冬季水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憂愁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意。意被傷,就會使人感到心胸苦悶煩亂,并出現手足舉動無力等癥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春季木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過而影響到內臟,就會傷魂。魂被傷,就會使人顛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認識周圍環境,意識不清就會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言行;此外,還會出現陰器萎縮,筋脈攣急,兩脅肋處活動不利等癥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秋季金旺的時候受克而。
肺藏魄,喜樂太過而沒有限制,就會傷魄。魄被傷,就會使人神亂發狂,發狂的人意識喪失,旁若無人;此外,還會出現皮膚枯焦等癥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夏季火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腎藏志,大怒太過而不能自止,就會傷志。志被傷,就會使人記憶力衰退,時常會忘記以前所說過的話;此外,還會出現腰脊轉動困難,不能隨意俯仰屈伸等癥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季夏土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恐懼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精。精被傷,就會出現骨節酸痛、痿軟無力而厥冷,時常遺精滑泄等癥狀。
綜上所述,五臟是主管貯藏精氣的,而精氣又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屬陰,所以每一臟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損傷。倘若五臟的功能受到了損傷,就會使五臟所藏的精氣失于內守,流散耗傷而形成陰虛;陰是陽的物質基礎,精失陰虛,缺少營養物質,就無法化生陽氣,也就無法進行氣化活動;沒有陽氣及其氣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轉輸營養,而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運用針刺治療疾病的醫者,就必須觀察病人的全身狀況和表情神態,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情況;倘若發現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都已受到損傷,那么就不可以再妄用針刺來進行治療。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提要】本段討論了由五臟之氣的盛衰變化而導致的神志方面的各種病證。
【注釋】[1]經溲不利溲,音搜;經溲,就是指小便。《素問?調經論》中曾說"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故此之"經"字當作"涇"字。
[2]腎藏精這里的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來源于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二是指人類生育殖繁的物質基礎。
【白話解】肝貯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識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氣虛陡,肝血不足,就會使人產生恐懼的感覺;肝氣盛,就會使人變得容易發怒。
脾貯藏營氣,屬于精神活動之一的意就寄附在營氣之中。脾氣虛弱,不能輸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就會使手足不能運動,五臟不能安和;脾氣壅滯,運化不利,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利等癥狀。
心主宰著人體周身血脈的運行,代表一切思維活動的神就寄附在血脈之中。心氣虛弱,會使人產生悲憂的感覺;心氣盛,就會使人大笑不止。
肺貯藏人體的真氣,代表器官活動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氣之中。肺氣虛弱,就會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氣短;肺氣壅逆,就會出現氣粗喘喝,胸部脹滿,仰面呼吸等癥狀。腎貯藏五臟六腑之陰精,屬于精神活動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腎精之中。腎氣虛弱,元陽不足,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等癥狀;腎氣壅滯,就會出現下腹脹滿等癥狀,并使五臟都不能正常運行。
所以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必須首先審察五臟疾患的癥狀表現,以了解各臟臟氣的虛實,然后再根據病情慎重地加以調理,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按語】本段提出五臟藏神的觀點,其含義有二一是五神的活動以五臟的生理活動為基礎,二是五神的活動可視作五臟功能活動的表現。由此,體現了"形神合一"的學術思想。
3、《黃帝內經》素問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 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 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 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 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 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 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 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4、陰陽五行與五臟六腑均在手掌(轉)
(雙手呈龍心掌做五行圈手及雙龍滾手運動既是煉養五臟)
中醫憑手查人體病理精微,故天地在一掌中,五臟六腑均在手。
人有兩手,各具一太極也。左右手分主陰陽,掌指以分陰陽,面背以分陰陽,紋理與氣色以分陰陽,形與神以分陰陽,指紋之流、渦同樣互為陰陽。
四指分三節,三才也;天、地、人紋,三才也。五指為五行,定東西南北四方,配春夏秋冬四季;氣色為五行所主,定旺相休囚也;掌丘也分五行,各有所主。
五指中,大拇指為土,食指為木,中指為火,無名指為金,小指為水。五行除土以外,均有三才之道,有生長、旺、衰之分。而土只分陰陽(太陰、太陽)。
萬物運化之理,均可現于股掌之間。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在一掌中。掌與天文人體全息相應,是代表自己為中心的小宇宙場態之分布。五指系統定位,以窺醫學寶庫之一斑。
一、拇指:五行屬金,主肺,主魄;
二、食指:五行屬土,主脾胃,主意;
三、中指:五行屬火,主心臟,主靈;
四、無名指:五行屬木,主肝膽,主魂;
五、小指:五行屬水,主腎,主志。
五指為五行所化,為五臟之端,為五志之態。指掌所屬,在醫學和氣功中有廣泛的應用。
中醫推拿學的小兒推拿中,運土入水而止瀉,運水入土以養脾,即基于此理。而氣功中之手印,道家之掐指訣,亦與指掌五行制化有著必然聯系。
一語而道之,手窮天地而無遺。人與動物區別之一,就在于人有雙手。手是勞動的產物,又是勞動的創造工具。手為五行所化,故兼天地之靈,蘊天地造化之機。學者欲要探求天地之機,宜先認識自己的雙手。
武當純陽拳之雙龍滾手
汪兆輝
武當純陽拳之雙龍滾手
余蒙先生賜純陽拳雙龍滾手有年,則終末能究其至深之道,難得溫其一斑,可見筆者愚頓所致。昔究其一二今愧成一文,旨在諧發先生純陽之精微,故樂而為之以示同好。
武學之道,欲讀文章,日瑧嫻熟方得以升華,習之日久則可順口而成文,確是真切。然武學嫻熟則與文學類同。武當純陽拳操習極嫻其百三十六行拳之旨精化絕倫,以拳化拳見勢破式,淺入深出其中滾纏成法連絡環套,隨心所欲盡在其中。足證萬事之學均由簡淺而繁深,一經掌握則為之易事,然“易”則是日月積累所成,可見易中亦有日月深長之理,研習至深方得之其道。
雙龍滾手仍三圓六部九字歸一的重點體現。以一圓而化無數之圓、以一圈而出無數之圈、環環相套以防守之末成進擊之始。其滾纏勢在必行盡在圓活之中。雙龍滾手總以隨心所欲、順其自然而為之道。雙龍滾手何也?兩手臂如同游龍纏蛇故而喻之。似神龍翻騰入云霧之中,或入大海滾化在波濤之內,見尾不見其首、或見首難見其尾、或首尾相應偶見神形,其忽隱忽現難以窺測形跡之端倪,似纏蛇(地龍之謂也故以雙龍名之)。穿翻纏繞于大地之上,或伸或屈、或卷或縮、或穿行于密林之中、或纏繞于枝干之上,觀而疑之不知其所為,實難以測度之。其隱藏之玄機全在心法而為之。昔觀吾師演化雙龍滾手方丈之地靈柔至極、各節相應、變化萬千、隨心所欲運用自如。堪稱防衛之道,亦可謂養生之術。
雙龍滾手是純陽拳操練身手的一種方法。長期演練品玩其樂無窮,從而風格特點得以完善,身法近入純陽之體態,深化嫻熟且從思想意識上逐步具備于有形與無形之中,神形于有形與無形之間,從而在有形之時且具備有無形之心理,以致隨心所欲不失方寸。所謂起頓、吞吐、旋轉、穿翻、纏繞、滾化、循撫、圓活自然而然于運動之中。其法中之法三環、五行、十二乘以撩、靠、滾、肘、劈、切、崩、彈、推、按、拽、挫、抱、托、頂、撞、沖、架、橫、襲盡在八法之內。其三捷五合自然超脫而出,以一變化百姿而成法、全憑神形之一統,是謂道法自然。
有詩曰:
三環五行十二乘、八法十六秘訣深、
三十六圈神形統、道藏純陽萬化成。
長期堅持演煉深韻其術,柔活緩漫順其自然而從之,則大有“閑庭信步”之感受,使心性專一、氣血勻調,故對精神的修養及身體各節的煅煉,起到良好的調節和促進作用。倘若精細入微加以演煉則能達忘我之境界,這就叫做動中求靜,是純陽拳修身養性的方法之一。
附:武當陽拳三十六雙龍滾手歌:
雙龍滾手操 圓活纏繞妙 沉丹坐腿功
步踏八卦中 神執帥字旗 意持主導官
氣驅力欲舉 生化剛柔出 圈手兩儀隨
身似龍蛇威 神龍風雲吐 見尾難見首
亦是金蛇午 靈速如箭同 出入瞬間盡
穿纏點化封 緩則運于氣 沉著聚于力
形化應其技 抖速驚彈及 內外相持扶
碧綠神光護 純陽陽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