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導語:孫云曉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話: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教育的條件是好的關系,教育的方法是培養習慣,教育的原則是因材因性施教。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您的孩子是否在做作業時喜歡東張西望? 您的孩子是否總是沉溺于玩手機、ipad和電腦? 您的孩子是否總喜歡吃巧克力和薯片,無論您說什么他都不聽? 中國未成年人網成都訊(王露)隨著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步入為人父母的行列,家庭教育也隨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長們愈漸發現孩子難管,如何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中找到平衡,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更是成為了廣大家長心中的困惑。 日前,著名家庭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作客成都金沙講壇,以《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為題,從多個方面對當下的家庭教育進行了剖析。他指出,今天的父母比任何時候的父母都更迫切地需要學習,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信息化時代動搖了成人的權威地位;二是獨生子女時代給教育帶來挑戰性;三是發育提前,性教育滯后;四是應試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引起孩子“童年恐慌”。 對此,孫云曉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話: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教育的條件是好的關系,教育的方法是培養習慣,教育的原則是因材因性施教。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塑造健康人格締造幸福人生 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核心。健康人格包括創新求知的意識、仁愛助人的品格、擔當負責的態度、尊重他人的品質,以及保持自制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反反復復,強烈刺激,打牢孩子的道德底線,比如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時,無論對錯,都必須讓孩子就出手打人這一錯誤向對方道歉。 對于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孫云曉指出,可采取延遲滿足的方法,例如,每周給孩子20塊零花錢,規定其中的10%須用于儲蓄,當儲蓄累計到一定數額時就滿足孩子一個小小的愿望。他強調,采取延遲滿足的方法中最關鍵的是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這樣孩子就會更好的遵守規則。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條件。孫云曉指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最大的弱點就是話說得太多。改變教育應當首先從改變關系開始,兒童教育的藝術首先是傾聽的藝術,父母與孩子要盡量做到相互傾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學習。 90天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培養好的習慣是教育的方法。孫云曉強調,習慣決定孩子一生,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習慣的形成過程呈現為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三個階段,通常在培養習慣的前21天,孩子處于被動階段,容易忘記規則;21天到60天之間進入主動階段,孩子易出現反復;60天后孩子便開始自動遵守規則;到90天時一個好的習慣就穩固形成了。 孫云曉提醒家長,孩子出現一點點小反復不是問題,習慣培養本身就是一個抓反復、反復抓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自身獲得成功的體驗,或通過暗示、獎賞等方式,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勵。 教育需要因材因性施教 因材因性施教是教育的原則。孫云曉還指出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按照不同性別,男孩女孩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男孩傾向于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參與體驗;女孩傾向于語言溝通、聊天和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