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類專業 本認證標準適用于計算機類專業,包括(但不限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其它名稱中包含計算機相關關鍵詞的工程專業也可按照此標準進行認證。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如果培養內容側重系統支撐可以按照此標準進行認證;如培養內容側重數字內容設計,則本標準不適用。 1.課程體系 1.1 課程設置 1.1.1 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 數學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的基本內容。 物理包括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基本內容。 1.1.2 工程基礎和專業基礎類課程 教學內容必須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1.3 專業類課程 不同專業的課程須覆蓋相應知識領域核心內容,并應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復雜系統的能力,能夠設計、實現或者部署基于計算原理、由軟硬件與計算機網絡支撐的應用系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課程應包含培養學生從事計算科學研究以及計算機系統設計所需基本能力的內容。 軟件工程專業 課程應包含培養學生具有對復雜軟件系統進行分析、設計、驗證、確認、實現、應用和維護等能力的內容。還應包含培養學生具有軟件系統開發管理能力的內容。 課程內容應至少包含一個應用領域的相關知識。 網絡工程專業 課程應包含培養學生將數字通信、網絡系統開發與設計、網絡安全、網絡管理等基本原理與技術運用于計算機網絡系統規劃、設計、開發、部署、運行、維護等工作的能力的內容。 信息安全專業 課程應包含將信息科學、信息安全、系統安全、密碼學等基本原理與技術運用于信息安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等工作的能力的內容。 物聯網工程專業 課程應包含將標識與傳感、數據通信、分布控制與信息安全等基本原理與技術應用于物聯網應用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部署、運行維護等工作能力的內容。 1.2 實踐環節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現場實習。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了解本行業狀況。 實驗課程:包括一定數量的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兩個有一定規模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現場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1.3 畢業設計(論文)(至少8%) 學校需制定與畢業設計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并給學生有效指導。 選題需有明確的應用背景。一般要求有系統實現。 2.師資隊伍 2.1 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專業學習的經歷。 軟件工程專業應有一定比例的教師擁有軟件工程專業的學位。 2.2 工程背景 授課教師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范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具有工程背景;承擔過工程性項目的教師需占有相當比例,有教師具有與企業共同工作經歷。 3.專業條件 3.1 專業資料 配備各種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和研究機構出版的各種圖書資料,師生能夠方便地利用,閱讀環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 3.2 實驗條件 (1)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求。 (2)保證學生以課內外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3.3 實踐基地 以校外企事業單位為主,為全體學生提供滿足培養方案要求的穩定實踐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軟件工程專業的校外實踐指導教師應具有大型軟件系統開發或項目管理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