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里-威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作品,美國退伍軍人大會,1964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國一小部分攝影師重新演繹了傳統的紀實攝影,他們在記錄新聞或社會事件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觀點,這個浪潮后來被人們稱作為“新紀實攝影”。1967年,由紐約現代藝術館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劃的“新紀實攝影”群展的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李-弗里德蘭德(Lee Friedlander)和加里-威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他們仿佛把周圍的世界變成一個千奇百怪的萬花筒,讓人們開始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攝影以及當時的社會。
新紀實攝影領軍人物——加里-威諾格蘭德

洛杉磯,1969

紐約世界博覽會,1964
加里-威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在1928年出生于紐約的著名黑人區布朗克斯(Bronx),少年時曾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繪畫,后來在友人喬治-辛波(George Zimbel,拍攝瑪麗蓮-夢露站在風柵上被風吹起白色長裙那一經典瞬間的攝影師)的介紹下接觸到了攝影,并于后來在平面設計大師阿列克謝-布魯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的工作坊受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開始的時候威諾格蘭德聲稱拍照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到底在照片中看起來是怎么樣的”。雖然他對視覺雙關語言和傾斜的拍攝角度有著一種特殊的喜愛,但他對35毫米相機的熟練掌握程度和超前創新的拍攝角度,絕對是無可置疑的。他的作品表面上充滿了荒誕怪異,但您若耐心體味,則可以發現威諾格蘭德其實是在運用每一次的偶然的機會來觀察身邊日常生活的深刻意義。

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1964

無題,1950
最近,威諾格蘭德的大型作品回顧展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這是威諾格蘭德在1984年去世后首次大型回顧展。本次展覽由同樣是以拍攝新紀實攝影而聞名的攝影師利奧?羅賓芬(Leo Rubinfien)擔任策展人。展覽回顧了威諾格蘭德的多幅革命性巨作,其中不少還是其鮮為人知的戰后主題作品。
利奧-羅賓芬與代表作品《傷城》

耶路撒冷特為拉夫高速公路,2005

倫敦攝政街,2003
出生于1953年的利奧-羅賓芬(Leo Rubinfien)本人同樣是一個富有成就的攝影師,曾在世界多個城市舉行個展,作品被美國、歐洲、日本的多家博物館及藝術機構收藏,其中包括紐約當代美術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他同時也身兼作家和策展人二職,除了負責上述的威諾格蘭德展覽之外,還曾為美國著名藝術雜志“Art in America”寫過一篇關于黛安?阿勃絲作品的重要文章,以及擔任日本攝影大師東松照明的作品回顧策展人。

莫斯科Okhothy Ryad,2003
利奧-羅賓芬早前為美國2001年“911”恐怖襲擊后的紐約創作了名為《傷城》的系列作品,對世界上其他有類似恐怖襲擊或重大戰爭事件遭遇的城市所承受的“精神創傷”進行的剖析。2001年9月11日之前一周,羅賓芬和他的妻子、孩子搬入離紐約世貿中心僅兩個街區之遙的一幢新公寓。他們和其他成千上萬人一起近距離感受了這場肆虐的暴行、在無盡的煙塵中四散奔逃。羅賓芬認為,雖然這次襲擊所帶來的肉體和物質損害是表面可見的,但是其對人們精神情感上的影響卻要深遠的得多?!?11”恐怖襲擊之后一年,羅賓芬開始將其工作重心對準那些曾經有過類似遭遇的城市,包括倫敦、內羅畢、莫斯科、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卡拉奇和東京,通過親近和飽含深情的鏡頭,再加上高超的攝影技巧,羅賓芬創作的這些人物肖像組照堪稱近年來最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像其早期的作品一樣,羅賓芬在《傷城》中表現出了明顯的人文主義特征。從這一幅幅面部表情上,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恐懼和悲痛,也能夠看到高貴。羅賓芬的攝影作品通常致力于直達鏡頭之中人物的內心層面,同時他在作品中也描述出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人們通常無法確定:鏡頭之中的人物是否真實地表現出這個人物自身,或者根本就無法表現出自身。

紐約百老匯和約翰街,2006
與傳統的紀實攝影師不一樣是,羅賓芬并不喜歡把鏡頭對準那些剛剛歷經災難的地區。雖然那里可能充滿了廢墟、混亂和英雄主義式的人物和事件,但對他來說真正的恐怖和災難是在那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的腦海和心中。他們現場所經歷到的痛苦和超越過往所能想象的恐怖體驗徹底改變了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就像一個巨大的謊言在他們面前破滅一般,這也是羅賓芬致力想要在他的作品里面表現的特質。他認為這些感情只能從他所拍攝的對象臉上找到,而不是那些災難過后的廢墟和尸體上,這也是“新紀實攝影”運動所推廣的精神。
利奧-羅賓芬( Leo Rubinfien )《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