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于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后,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于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于《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顧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制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并列論述,不過由于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于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污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種灸用最好的原料。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植物葉子 ![]() 的脈絡惟有艾葉最均勻,早在三千年,聰明的中國人就發現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為適宜。 艾,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溫芳香,五月采集,葉入藥用。以河南南陽者為佳,葉厚而絨多,南陽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最適宜艾灸!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于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使人發生暢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熱,則只覺表層灼痛,而無溫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復的穴位所困擾,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通過艾灸即可溫補脾腎,補益腎氣,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預防早衰。 艾灸常用到的穴位: 9.1 關元 關元 又名丹田,是任脈之穴,位于臍下三寸,是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 ![]() 功能:為一身元氣所在,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具有通調沖任,調理氣血,被腎固精的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癥。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9.2 命門 命門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 功能:命門者,諸精神之舍也。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9.3 足三里 足三里 又名下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位于膝眼下三寸,脛骨旁一寸。調補足三里,實即培補后天,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9.4 中脘 中脘 又名太倉,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之交會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 功能:調理胃氣。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
|
來自: 會吃會喝 > 《2.健康保健養生美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