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學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漢后2000多年,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的基本思想都在《論語》中,所以《論語》也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 《論語》的治國思想 春秋末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諸侯紛紛攻城略地,大小戰爭不斷。諸侯國內,父子兄弟之間篡位奪權的事層出不窮,禮崩樂壞。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復秩序的辦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動也都是為了恢復社會秩序的穩定,變天下無道為有道。 治國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這個“正”有兩方面的含義: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對百姓進行道德教育,當權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個含義是“正名”。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該做的事,享受該享受的權利,恢復原來的禮制秩序。過去人們批判說,這是為了維護等級制度。但我們要看到,任何一個社會要發展,都要求各階層、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沒有這一點,就會陷入混亂。現在許多亂象,都來自這里。 怎樣做到“正”呢?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強制,它的作用是懲罰犯罪,使人不敢做壞事;道德禮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覺,它的作用是使人知恥,不愿做壞事。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基礎。 孔子把政權鞏固的基礎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正常情況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進行教化。即使經濟有困難,也一定要取信于民。失去百姓的信任,盡管還有經濟基礎,政權也會垮臺。 這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治國思想。全部儒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提高每一個人的素質。 當時中國的教育都是官辦的,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受教育。孔子開辦了中國第一所民間學校,對于學生的身份沒有任何限制,這就是所謂“有教無類”。 在孔子思想里,為政和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不單純傳授知識,還是培養人、培養治國賢才的手段,是關系到社會安定、國家治亂的根本大事,教育本身就是國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 《論語》的為人之道 (一)志于道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里的“任重而道遠”不是指某項任務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擔負著弘揚仁道的責任和使命,這一生是“任重而道遠”的一生。 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人和禽獸的區別,就在于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強調發揚個性,追求個人價值。中國人強調在群體的發展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這一點。這種價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一是為理想信念、群體事業獻身;二是個人人格的完成。文天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價值更高的就是“義”,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義,我毋寧死。 (二)仁和禮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標準。“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就是花紋,文飾,外表的表現,指的是禮;質是內在的品質,指的是仁。彬彬就是兩個東西配合得很好。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過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體現。 孝悌是仁之本。儒家講的愛人不是抽象、普遍的愛,而是一種有差等的、由親及疏的愛。父母兄弟是一個人最親近的人,所以對親人的愛,是愛人的起點。而通過提倡孝悌維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亂。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說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不希望別人這么對待自己,就不要這么對待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忠”,是更積極的一個層面,有一種責任。而共同的一個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別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中國人常說將心比心,遇到什么問題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這已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的處世之道。 《圣經》也說:“你們要別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們。”但提出的問題是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別人,這樣做是為了換來別人也這樣對自己,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自己。這一點,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分歧。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時又是孔子倡導的道德的總稱,包含了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等。 《論語》講“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中國人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古代從天子的祭天、祭祖,諸侯國之間的會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坐臥行走、互相稱謂等,一切都有禮的規范。可以說古代中國人是生活在禮中間的。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德要落實到行為規范上來。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禮的思想行為,照著禮去做,這就是仁。說具體一點,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仁是靈魂,禮是形式。仁要落實到禮上,如果禮脫離了仁,那么這些形式就毫無意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禮是一種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認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風淳厚。“禮之用,和為貴。”禮,反映、厘清和維持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間的區別,達到和的目標。 (三)修養 立志也好,要做一個君子也好,都要通過學習和修養。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別主要來自后天的影響和習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修養改變、提高自己。 修養的基本態度是“三個己”:為己,由己,求諸己。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己,是說學習修養都是為了充實、提高、完善自己;為人,就是做給別人看,沽名釣譽,牟取名利。為己是學習修養的最根本的態度。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修養全靠自己,不能推諉于他人或外在條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達到圣人的境界。此所謂由己。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凡事首先從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沒有職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無能,沒有能力擔當重任。這就是求諸己的精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個己”體現了一個精神:立足于個人的自覺。啟發個人的自覺,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質。一句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是整個儒學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提高每一個人的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靠的也是每一個人的自覺。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內涵。 |
|
來自: 昵稱13527074 > 《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