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禁食是一個敏感詞匯,因為它所釋放的信號,“亦正亦邪”,同時因為與多數人的觀念相沖突,故人們得小心翼翼地談論著這個話題,稍有不慎便成了被人攻擊的對象。
在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則消息稱:在六月五日發表在Cell旗下的CellStem Cell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了關于禁食對健康所帶的一些影響。(備注: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Cell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一點都不遜色于Nature.)
摘錄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順便也談談我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
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和1期臨床試驗發現:
“白細胞數會隨著長時間禁食而減少,結束禁食之后白細胞又會自動恢復。”
這一現象引起了科研人員的極大興趣,他們希望找到白細胞數量在禁食時降低的原因,同時也希望能夠找到結束禁食后白細胞自動恢復的原因。
在他們的研究中還發現:
長時間禁食會迫使機體分解儲存起來的葡萄糖、脂肪和酮類,同時分解大量的白細胞。
機體會在禁食期間去除無效部件(受損和衰老細胞),這是一個好消息。現在當免疫系統因為化療或衰老嚴重受損時,可以利用周期性禁食促使免疫系統自我更新。
長期禁食會使PKA酶減少,禁食過程中的白細胞去除現象,會改變一些重要的因子,例如PKA酶減少,誘導干細胞再生出新的免疫細胞。
重建免疫系統,造血干細胞要進入再生模式,必須關閉PKA基因,之后干細胞就能開始增殖,重建免疫系統。
減小化療毒副作用,小規模的臨床試驗表明讓患者在接受化療之前禁食72小時,結果表明長時間禁食的確對化療毒性有保護作用。
看到這則消息,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有幾點:
利用天然干涉手段可以激活干細胞,促進器官或系統的再生。在維護健康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人類原始的一些生理現象來支持身體,例如饑餓、寒冷、疲勞等等,經由這些原始的生理現象,能夠激活潛在的自愈潛能。
禁食對身體而言也是一個挑戰:
其一、禁食的過程中,對糖類、脂肪的分解以及對退化細胞的分解,對于某些疾病的患者來講可能存在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因為禁食過程中的一些不適而誘發一些問題。但任何醫療手段都會有風險,對待禁食所帶來的風險,應該積極地采取措施進行規避,而不應該因噎廢食;
其二、對于身體而言,禁食只是打開了一扇門,開啟了免疫系統自我修復的程序,但是修復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其實是有待進一步考究的。機體的器官、系統自我修復發生在禁食結束之后,禁食結束之后的有效的營養支持是能否有效完成修復的重要因素。
以禁食來激活機體自我修復,有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能否被主流醫學所接受,能否被患者接受,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一旦能夠接受的話,其操作流程和操作規范將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點。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出現,是一個進步。如果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將目光放在人體最基本的生理現象的研究,揭示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而能夠提出有臨床意義的療法的話,那將是一個值得期待和慶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