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賦
鐘陽
八百里洞庭,芙蓉郁郁;九千年衡岳,松柏蔥蔥。神農嘗百草、開農苑;舜帝賜百辟、奏韶宮①。禹王白馬祭天,涂女清歌送雄②。昭王駐蹕,賞峰巒之積翠也;龍女筑潭,通洞庭之浩洪焉③。是以歷史悠悠,寫不盡傳奇與故事;人文煜煜,道不完神韻與華豐矣。原夫中和平正,大道之功。乾坤定位,統攝八宗。填離取坎,催歸中正,圣學昭煦,乃見其雍④。湖湘南宮,感北辰之陽位,順文化之大宗。是故因緣際會,則大哲麟起,雄彥鷹翀耳。
嘉夫英才海會,虎嘯龍吭。屈子吟離騷于汩水,賈生秉豐華于南荒⑤。陶侃清明兮,黎庶夜敞門戶;陶潛閑雅兮,武陵世享桃岡⑥。板蕩識忠臣,遂良潭州之提詩乎;亂世憂社稷,少陵湘江之流觴耶⑦。裴休貶乎鹿寺,樂而忘返;李泌隱乎衡山,興則潤章⑧。河東醉心于石潭,夢得感懷于亭廊⑨。崇勝寺中,歐陽書開八派;綠天庵外,懷素蕉繪一芳⑩。岳陽樓,仲淹抒以憂樂;郴州館,少游念乎桑鄉。放翁提詩結緣,東陽開派持綱⑾。蔡倫造紙,布天下乎文郁;仲景著書,療宇內之寒傷。黃蓋退曹,焚舟計勝;蔣琬輔蜀,伏虎名揚。楊再興勇敵千寇,李叔章義貫八方⑿。抗蒙元,長沙登埤之慨;拒滿清,湘潭屠城之殤。
若乃三教重鎮,人文聯翩。福嚴寺,懷讓道風襟天下;南臺寺,希遷德雨布人間⒀。黃庭觀中,華存開女真之法;五岳祠里,承禎傳仙道之箋⒁。岳麓弘理學之本,石鼓啟湘學之源⒂。至于老萊大孝聞天下,接輿狂歌引鳳鸞⒃。呂洞賓醉酒岳樓上,張道陵拜神祝祠邊⒄。洎夫道詩大輝,寄禪名動學界;法流重啟,虛云功高云巔⒅。妙闡太極之蘊,濂溪道布人天;大啟天理而熠,晦庵德化坤乾。安國開湖湘學派,張拭弘道德仁篇⒆。陽明啟心性之妙,船山接天地之元。王闿運曰:“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瀾”,誠哉,斯言。
惟夫近世巨變,湘學潮興?!逗尽?,魏源開眠獅之目;《警世鐘》,天華醒社稷之靈。田漢、從文,攀文壇之雄岳;伯贊、振羽,開史學之先行。岳霖闡幽微之旨,厚澤論體用之憑。至于國藩剿天國而護道統,宗棠斬樓蘭乃衛邊城。湖南新政,寶箴廣開報企;戊戌變法,譚嗣遐寄昆英⒇。黃興督師武昌,風云涌乎辛亥;蔡鍔起兵云南,雷霆震乎神京。于戲!笑傲蒼穹,潤之奠千秋之祚;留芳大地,少奇垂萬里之情。耀邦探開放之途,轍移舵轉;熔基掀改革之浪,石破天驚。
爾其湖湘勝境,八景流妍:遠浦歸帆,楊柳如煙群峰翠;平沙落雁,秋風惟爽艷陽丹。漁村夕照則朋和,洞庭月碧則云寒。煙寺晚鐘,可醒迷妄,瀟湘夜雨,當寄情幡。風物渾成之寂,江天暮雪乎;云霞蒸蔚之絢,山市晴嵐乎?今則更開勝景,驚乎山仙:炎帝陵,朝中華人文之祖;蘇仙嶺,探古圣道風之先。更則鳳凰城名滿天下,張家界秀出中南矣。
嗟夫,扶道藏之即倒,擷彩石以補天。惟楚有材,追先賢之懿范;于今為盛,勉來者于山關。故當繼千秋之學脈,開萬世乎泰安焉。 注釋:
①炎帝神農氏為農業神、醫藥之神。舜在衡山寶露壇賜百辟以高辛氏寶露,在韶山奏韶樂,韶山以此得名。
②大禹治水曾來湖南,在衡山白馬峰“殺馬祭天”。禹巡南方,涂山女作歌“候人兮猗”(意即“等人啊”)為南方音樂的開端。
③相傳周昭王南巡至今湘潭昭山地帶,昭山以此命名。“老虎聽經、桃林花雨”均為昭山八景名。相傳洞庭龍女驚羨于昭山美景,為方便觀賞,在山下筑潭暗與洞庭水相連,其潭即今昭潭。
④從中國文化大系周易來說,文化發展總是先從南方興起,向北方發展,再從北方向南方回發展。在這過程中,北方——坎卦中的陽爻填于南方——離卦中的陰爻,以使文化歸于中正平和——中國文化的根本特點,也是大道的根本特點。而湖南正是位于中華大地離卦的陰爻處,所以在近代,因緣際會,這里產生了大量棟梁之材。
⑤戰國時,屈原欲改革楚國內政從而實現大一統,事不成,賦《離騷》,投湘江。賈誼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
⑥西晉陶侃封“征西將軍”“荊州刺史”,駐節湘潭,政治清明,“路不拾遺”。相傳,桃花源在張家界武陵源地區,也傳,陶淵明在今常德桃源縣著《桃花源記》。
⑦褚遂良,因反武則天稱帝,貶湘潭,題“大唐興寺”。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上。
⑧益陽白鹿寺,裴公亭乃南唐宰相裴休被貶讀書處。唐宰相李泌晚年退隱衡山,藏書號稱“插架三萬軸”。
⑨柳宗元貶官永州,寫下《小石潭記》。劉禹錫貶官常德,寫下《武陵北亭記》。
⑩唐宋書法八大家之首歐陽詢,江西分宜人,生于長沙?!安菔ァ睉阉睾蜕性谟乐菥G天庵以笆蕉葉練字。
⑾陸游(放翁)游岳陽樓,題詩“聊與瀟湘結后緣”。茶陵人李東陽官至禮部尚書,主天下文柄,開創“茶陵文派”。
⑿楊再興曾于湖南境內農民軍首領,后歸順岳飛,成為抗金名將。長沙太守李芾,字叔章,為避免被元兵所俘受辱,囑托部將沈忠將自己及全家殺死。
⒀衡山福嚴寺為禪宗南岳系懷讓道場;南臺寺為青原系石頭希遷道場。
⒁南岳黃庭觀為東晉初上清派第一代宗師魏華存開壇布道處。
⒂岳麓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歷來為弘揚程朱理學之重鎮;石鼓書院亦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為湖湘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譽為“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岳震南天”!
⒃老萊子,春秋時湘潭人,古“二十四孝子”之首。與老子一道受到孔子的敬重。楚王欲召其為相,他不就,隱于蒙山。史載他“德恭而行信,言不在悔尤之內”。接輿,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隱士,見孔子而歌鳳凰,詳見《論語》。
⒄呂洞賓曾醉酒于岳陽樓,張道陵曾于南岳祝融祠拜神。
⒅民間寄禪法師,號一手頭陀,為中華佛教協會首任會長。本不識字,他因禪修而開悟,遂能寫一手好的詩文。虛云法師一身承禪宗五家法脈,大興禪宗。
⒆胡安國、胡宏開湖湘學派,張拭大開講筵,推廣儒家文化。
⒇譚嗣同臨刑前作詩曰:“去留肝膽兩昆侖”,昆侖指棟梁之材,他把中國未來希望寄托于避難在外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身上。 主要參考資料:
《湖湘賦》,蔣海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