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基因。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自古至今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當歷史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遠去,我們仍可以借由文字的記載一窺舊時的煙雨風塵、江山如畫的壯美詩篇、千鈞一發的歷史瞬間、忠孝節義的動人故事…… 了解漢字,是對華夏血脈和民族精神的延續。 記錄,不是懷念,而是傳承。 記錄,不是任務,而是擔當。 【第一篇:漢字之變】 (甲骨文) 象形文字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但是在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還是從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 (象形文字)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后來秦時的小篆與秦隸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商周時期,青銅器得到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至今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 (金文)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大篆《沁園春·雪》) 小篆 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把文字也統一起來。秦朝丞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并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將文字統一,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小篆《沁園春·雪》) 但是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于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因此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十分盛行。 隸書 秦隸并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稱之為“漢隸”。漢隸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 (隸書《沁園春·雪》) 楷書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為“真書”,后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楷書《沁園春·雪》) 草書 草書的起源,無法確定始于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于。”據此故有草書緣起于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于草稿的字體,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由于楷書過于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草書《沁園春·雪》) 行書 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行書《沁園春·雪》) 【第二篇:漢字之美】 漢字是充滿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世界上還很難找到一種文字能與漢字相媲美。 漢字有結構之美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美的底蘊。漢字像建筑物一樣,有間架結構,不管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還是包圍結構,漢字的第一要求就是穩定,不能搖晃倒地。于是,漢字特別講究協調和平衡。有許多字,實際上是一種對稱的結構。漢字的這一特點,成為了書法藝術的基礎。 漢字有意象之美 漢字是用線條來描摹事物的,因此,其中充滿了一種意象之美。比如,我們平常見到的“哭”與“笑”兩個字,不論你用何種字體來寫,看上去都會覺得“哭”就是在哭,“笑”就是在笑。一些書法家把一個繁體的龍字寫得象一條龍在飛舞,活脫脫是一幅寫意的國畫。有個舞廳的外面掛了一個“舞”字招牌,活生生是一個女子在獨舞。這就是漢字的神奇之處。 漢字有音律之美 漢字一字一音,發音抑揚頓挫,極富美感。中國的詩歌歷來是講究平仄,講究押韻,講究節奏的。為什么?因為這樣才能把漢字的音律美體現出來。現在一些人寫自由詩,根本就不管漢字固有的音律美,詩歌散文化,硬性斷句,隨意換行,結果不但詩歌的意境受損,而且音律美也喪失殆盡。一首好詩,不但意境要美,而且要有音律美,這樣,朗誦時才會激情噴發,感染聽眾。 漢字有動感之美 漢字書體紛繁,姿態萬千,它不為形體所拘,即使狂草,我們也可以從其奔放的筆畫中欣賞到它的動感之美,領略到深藏于形體背后的中國書法神韻。不同書體體現不同風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書,如健步行走的軍人;草書,如步履匆匆的商賈;狂草,如躍馬酣戰的斗士。寫得好的漢字,便成了書法,成了藝術品。 (王羲之《蘭亭序》) (張旭《古詩四貼》) (顏真卿《多寶塔碑》) (毛澤東《沁園春·雪》) 漢字是中國人獨創而又別具風格的一種民族性的藝術品,漢字本身的組合結構猶如中式木結構建筑中的橫梁、立柱、飛檐、斗拱,相互穿插,平衡和諧,點線結構之間是力的相互牽扯,形成完美統一的有機體,顯示出一種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古典美,我們只有以欣賞藝術品的眼光來看,才能了解漢字,熱愛漢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