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溫,看字面意思就是“顏色的溫度”。同一個物體在不同溫度時,顏色看起來也不一樣,比如一個黑色的鐵塊放在火中燒,到800度時會發出紅光,到1300度時會發出白光,再到1800時發著藍光。不同環境和光源的色溫如下所示: 總結的規律如下: 攝影時對同一景或物,改變色溫數值,得到的照片色調也不一樣。比如下面二張圖,是在室外太陽光下同時拍攝的,設置相機內不同色溫有什么不同: 上圖設置低色溫,下圖設置高色溫。 一定有人會問:按照最上邊的圖,應該是低色溫偏紅,高色溫偏藍才對啊,怎么正好相反?這個我們在后邊會討論。 色溫在相機的白平衡選項中操作,白平衡中內置了多個選項如白熾燈、熒光燈、陰天、直射陽光等,當然也包括自動白平衡和手動調節色溫。以一款相機為例: 進入白平衡菜單后: 選擇色溫調節,調整到自己想要的色溫,一般以100K為最小單位。 色溫的單位為K,比如3200K,6500K等。至于這個單位的由來,我們就不做深究了。很多攝影愛好者把白平衡設置錯誤的理解為單純的色溫調節,認為色溫越高影像越偏藍,色溫越低越偏紅。其實這是完全不對的!照片偏藍還是偏紅不僅僅取決于照相機內的色溫,還取決于拍攝現場的色溫,照片效果是機內色溫與現場色溫的差值決定的。 正確規律是: 1、機內色溫高于現場色溫(+),畫面色調偏紅。 2、機內色溫低于現場色溫(-),畫面色調偏藍。 3、機內色溫等于現場色溫,畫面色調正常。 一句話記住請牢牢記往:+紅-藍。以現場色溫為標準,把機內色溫往上加,照片就偏紅,把機內色溫往下減,照片就偏藍。這也是攝影者常說的冷調,暖調。 現在理解了上邊二幅美女圖的色溫區別了吧。 下圖是在陽光明媚時拍的,環境色溫大概在5000--5500K。主動把色溫調低到4000K,看看有沒有月夜的感覺: 再看下圖,同時拍的,色溫調低到7500K,黃昏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 當然,如果在拍攝時覺得拿不準當時的色溫,或是時間緊迫,拍攝機會可能一閃而過,我們可以用白平衡包圍模式拍攝,一次得到多張不同色溫的照片,導出照片后再選擇最好的那一張。不過這種模式在RAW(尼康為NEF)模式下無效,因為RAW可以在后期時隨意改動色溫。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RAW,有什么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