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組織建設關鍵在基層,重點在農村。當前各地都在探索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工作,什么是服務型黨組織?什么樣的服務才是最好的服務?
“說到底就是讓支部搞好服務,其實只要肯多干順民心的實事、好事,就是群眾最擁護的支部,就是對群眾最好的服務”,這是一位普通村民給出的答案,也是農村百姓共同的心聲。2010年以來,河北省孟村縣通過建立“一諾三定、一事三議、一崗三評”三項村級辦事服務規程,將村級組織承諾兌現、村級事務議事監督、黨員群眾民主測評融為一體,把黨的領導服務機制和科學的管理機制有機統一起來,開辟了一條讓村黨組織想干事、干實事和服務群眾“讓民做主”的新途徑,推進了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變“替民做主”為“讓民做主”
針對部分村干部存在的怕得罪人、臨近換屆不想干事、不愿干事的現象,不少地方推行村級組織年度干事承諾,通過壓擔子的方式,增強村干部干事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黨組織的服務效能。但從現實情況看,有些村干部干事往往不盡如人意,經常“好心”辦“壞事”,引發群眾反感,甚至導致上訪事件,造成干群關系緊張。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在決策過程中違背群眾意愿引起的。有些支部書記總認為“當書記就要說了算,不然當這個干嗎”,為群眾辦事,喜歡自己拍板,或開個支部會就定下來,想當然地替民做主、盲目決策,自認為“我給你辦好事你還能有意見”,以至出現群眾“被做主、被服務、被致富”,群眾不滿意。還有的在實施修路、排水等“民心工程”時事先不征求民意,致使實事難以落實,或成為“半截子工程”,用一位群眾的話說:“我們需要黃瓜你非給西瓜,即使再大再甜,我們不需要只是被動接受。”
孟村縣通過建立“一諾三定”服務機制,有效破解了這道“難題”。村黨組織在制定年度工作承諾時,不但要經過村班子商定、鄉鎮黨委審定,還要過黨員、村民議定這一關。村民代表和普通黨員直接參與,不僅舉手,還要張口,從制度上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話語權和決策權,變“替民做主”為“讓民做主”。今年,劉石橋村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0余萬元,已完成地下排水渠、村民活動中心、農貿市場和大成肉雞養殖小區建設。支部書記劉勝岐說,“現在村干部干事底氣足了,村上辦事讓群眾說了算,不讓干的事咱就先撂下,工作還有什么難度啊,再說年初作出了承諾,年底要兌現,不催著自己干沒法向群眾交代啊”。
孟村縣推行“一諾三定”服務機制以來,村干部在承諾、踐諾中注重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和解決,贏得了群眾信任,密切了干群關系。據統計,2013年全縣126個村黨組織共承諾辦理各類公益事項574項,幫助群眾新上致富項目80余個,件件辦到群眾心里,事事落到實處,黨組織在踐諾過程中亮出了旗幟、樹立了威信,群眾得到了實惠,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在2012年村“兩委”換屆中,由于村情民情穩定,黨群干群關系協調,工作運行有序,孟村縣獲得“全省先進縣”的榮譽稱號。
把群眾的問題交給群眾解決
“當今是個動車時代,要讓每個輪子都發力,火車才跑得更快。”支部書記陳萬倉道出了當前的現實狀況:隨著農村生產方式轉變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老百姓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議政意識更強了。要辦好事情單靠村班子幾個人搞服務,肯定辦不好。只有建立一個平臺,讓更多的群眾來參與服務,才能讓群眾獲得最大服務,才能把實事辦好。
孟村縣通過打造“一事三議”議事平臺,在各村建立健全村代會和村民主監事會兩個組織,村重大事務和村班子年度承諾事項的辦理,遵循“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村代會決議、監事會監督”的陽光操作模式,黨員和群眾代表參與議事決策全過程,由于代表是大家選的,辦事是大家定的,花錢是大家管的,過程是大家監督的,群眾能說得上話,出得上力,干部行為得到了規范,群眾情緒得到了理順,矛盾銳減,糾紛自解,干群關系也得到了改善,很多過去難以執行的決策得到了執行,很多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牟莊村現任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都是連續任職村正職20多年的老黨員、老干部,在村里有基礎、有威望,但在近幾年的工作中也遇到過棘手的事,在2005年村街道路調整中,部分村民認識存在偏差,村干部多次做工作未果,致使工作擱淺。2013年,通過運用“三議”辦事程序,充分發揮村民代表作用,把群眾的問題交給群眾來解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8年未決的村街調整難題,得以順利解決。
以前,西滿西村的公益事業沒人管、沒人干,干群關系緊張,各種矛盾糾紛不斷。特別是在2012年征地過程中,多次出現集體上訪事件。新支部建立后,健全了村代會和監事會,嚴格按照“一事三議”程序辦事,黨員群眾再也不“置身事外”,而是理性地參與。村級大事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征地、補償等老大難問題,沒用一周時間就順利解決。同時,一年來先后投入建設資金150余萬元,硬化了道路,修建了排水渠,種植了景觀樹,安裝了路燈,新建了公廁……通過健全制度,進行系列改造和建設,該村一躍成為全縣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樣板村”和民主治理聞名村。
“干好干壞不一樣”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村黨組織服務對象是群眾,衡量村黨組織服務成效的標準有很多,但最好的一條,就是群眾滿意。
孟村縣開展的村黨組織“一崗三評”工作,通過“村班子自評、鄉鎮黨委考評、黨員群眾測評”模式,把群眾滿意度測評情況,作為檢驗黨組織工作好壞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方法。每年12月,由鄉鎮黨委組織,各村黨組織書記牽頭,把村班子一年來的工作成果,真真切切地擺到桌面上,不僅要讓上級黨委政府檢驗成色,還要給老百姓一個實實在在地交代,接受黨員群眾滿意度百分測評。“一崗三評”成為一面鏡子,把村干部的功過是非照了個清清楚楚,有功則獎,有過則罰,問責追究,激勵村干部把興奮點放到推動科學發展、干事創業上來,樹立了“干好干壞不一樣”的導向。
在與村干部交流時,那些真心給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村干部表示:這種評價是一種榮譽,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證明工作沒有白干,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那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政績平庸的村干部內心受到了強烈地觸動:由于工作沒干好,群眾評價低,感到臉上無光,因此,鉚足勁要在下年干出個樣子來。同時,由于掌握了評議結果,縣鄉黨委對加強農村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有了依據,管理更有針對性,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指導性和針對性。2013年底,按照評議結果,縣委對實績突出、群眾評價高的10個村班子進行了表彰,對6個政績平庸、評價較低的村班子由鄉鎮黨委政府對村主要干部進行了誡勉談話,責令限期整改,并對4個村班子進行了調整。
孟村縣村黨組織辦事服務機制的運行,使基層黨員群眾管理村級事務的主觀意愿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民主實踐,使村黨組織把“對上負責”“對己負責”和“對下負責”有效地結合起來,黨員群眾有了參與村級議事決策和按程序監督評價村干部的權力,對村黨組織及黨員群眾雙方都有較大觸動,這種機制讓村黨組織的服務責任更強了,活躍了基層工作全局,推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2013年以來,全縣126個村中,有73個村硬化了村內道路,46個村新建或修繕了村級活動場所,村莊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等一大批群眾亟待解決的實事、好事落到了實處,辦到群眾心坎,全縣面貌得到整體提升。(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張莉 宋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