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記憶:關帝廟,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曾經很多次經過長春大橋,對橋邊的關帝塑像也不止看過一次,卻從不知道原來這里還曾有過一座關帝廟,創建于1799年,即清嘉慶四年。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廟建筑,要知道,長春設治為長春廳是1800年的事情。
資料圖 長春關帝廟,比較正式的名稱為朝陽寺。那時的長春廳還在新立城,1825年才遷到當時叫寬城子的長春老城一帶。也就是說,這座關帝廟比長春廳落戶長春還要早上20多年。這座朝陽寺是由一個廟宇群組成的,其中包括關帝廟、娘娘廟、狐仙堂、玉皇大帝廟等。因為關帝廟是主建筑且煙火最盛,百姓遂將朝陽寺俗稱為了關帝廟。 從南門(全安門)入長春城,首先要走過伊通河上的南關橋(現長春大橋)。從歷史老照片上看,這座橋起初就是一座擰擰歪歪的木橋。后拆木橋修了鋼筋混凝土的南關大橋,除了五十年代拓寬過一次外,直至2004年才這座橋才又拆除重建。 從一些零散的資料中可以大致描繪出朝陽寺過去的痕跡:創建朝陽寺的住持叫了成,祖籍奉天朝陽縣,他從朝陽縣攜資到寬城子購地建寺,因此寺廟起名為朝陽寺。1799年,建祠宇及禪房五楹。到了道光年間,又募捐增建了天仙殿等建筑和山門。1904年即光緒甲辰年,住持靜塵又建關帝享殿三楹及各配殿。1922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廟會夜間突發大火,關帝殿被大火延燒殆盡。為了重建被大火燒毀的殿堂,以廟基契照抵押貸款,1923年重建工程竣工。 關帝廟的入口山門為三開間的屋宇式,前后都有廊柱。關帝廟的山門非常高大,有7.5米高,9.5米寬,進深5.5米,是硬山式的屋頂。屋脊和山門一樣,高大并且有形式復雜的磚雕,兩側的磚雕正吻高高卷起,柱間雀替采用木質透雕手法,尺度巨大。山門兩側是墻門,上有屋頂,由于照片年代久遠,已看不出是否為琉璃屋頂。 每到農歷二月和八月的第一個戊日,關帝廟廟會異常熱鬧,唱戲的、雜耍的、吆喝的、閑逛的,是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去的地方。偽滿洲國成立后,每年的仲春及仲秋的上戊日定為法定“國家”祭日。 這座朝陽寺整體毀于六十年代后期,現如今,朝陽寺整個廟宇已經蹤跡全無。2002年在原址處重新修建了一座金身關公塑像。 |
|
來自: 家住蒼煙 > 《長春建城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