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教師績效考核的重點落在“考核”兩個字上面。由此,一系列的思考就自然地擺放在我們的面前。什么是“績效”? “績效” 又該如何量化?被量化的“績效”彼此間應怎樣比較?不同的“績效”該與怎樣的工資比額掛鉤?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實施“績效考核”,不宜過于強調量化 常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此,對于教師的工作,很難實現全面的量化評估。同時,過多的追求顯性和即時教育的效果,不僅是對教育內在規律的背離,更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我們不但要致力發揮教育評價過程對于教育產生的規范引領作用,同時也要防止評價過于強調量化給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而教師量化考核一直處于及其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學校往往以事先制訂的量化標準對教師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很多教育工作無法量化,造成評價的不公正、不科學。如教師的編寫教案、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都是無法公正進行量化考評的。因此,過于“量化”也使得教師跟著量化的標準進行教育活動,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實施“績效考核”,要防止弱化教師的責任心 社會在發展,教育在改革,群眾家長對教育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時代需要學校教育不斷煥發出自己的生命活動,它也理所當然的需要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冃Э己俗畲蟮奶攸c是“激勵的功能”。但問題是教育需要什么樣的激勵機制?哪些年度考核機制、崗位設置管理和崗位聘用機制、年度評先機制,這些機制實際效果如何?該怎樣改進?在學校管理系統中,是不是激勵機制越多越好?同類機制能否產生疊加效應呢?實踐證明,凡事適度為佳,避免“過”與“不及”現象。顯然,過多的激勵機制將成為一種干擾,無意中引導教師過多的關注原有的習以為常的教學常規工作,造成了教師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的現象,造成了不同崗位職務的教師相互不理解,“鼻子同耳朵在爭功”,也易造成了教師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同時也會弱化了教師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三、實施“績效”,要防止引發教師的惡性競爭 績效工資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鉤,每年教師都有幾千元的績效工資,這對一線教師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為了得到它,大多數教師挖空心思、竭盡全力地去拼、去爭。教學工作量、好的學生與容易出成績的班級都會成為“搶手貨”。搶到手的自然皆大歡喜,而搶不到的絕不可能心平氣和地在“掉到”自己頭上的工作崗位上安心工作。這樣,不可避免地加劇了教師之間的競爭。所以,要想杜絕這種現象只能從制度本身抓起,引導教師進行良性竟爭,我們應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學校教育局面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本文在《山西教育》2014年11月刊上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