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領巾”到“紅校服”,眾多涉嫌教育歧視的話題還未落定,“差生被逼測智商”的荒唐事近日又在無錫發生。據報道,最近無錫市測智商的中小學生明顯增多,原因是一些中小學教師實行績效工資,班級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如果學生智商顯示較低,老師可以向上申請,該生成績不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 孩子學習跟不上,老師首先想到的是“智商問題”,這樣的執教理念是不是也是一種“懶政”呢?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智力低、智商差,是“天生”的,和后天的教育沒有關系——在這樣的邏輯下,孩子成績不好就與教師工作實現了“脫離”。以此邏輯來執教的老師,已經喪失了最起碼的職業素養,受到家長的指責和輿論的批評并不冤枉。 然而如果細究一下“差生被逼測智商”的“生態鏈條”,我們就會發現,老師并不處于這個“生態鏈條”的最頂端。從一定程度上說,老師也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在這個“生態鏈條”上,制約老師的是考核機制,而目前實行的績效考核中,班級成績和老師的工資是掛鉤的,一些學生成績不好勢必會拖班級成績的后腿進而影響老師的工資。 從常理上講,學生學習不好,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去幫助學生提高,為什么會逼著學生去測智商呢?因為,一旦孩子的智商顯示為比較低,老師就可以向“上面”打申請,其成績可以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由此可見,正是因為有“上面”的默許,老師才敢于要求學生去測智商。如果說要求學生測智商的老師是在行“惡”的話,那“上面”的默許和蠱惑是更大的惡。可以說,老師們簡單粗暴的執教理念,很大程度上是被考核機制的“惡”左右的。在這種“惡”的考核機制中,學生智商的高低成了老師待遇高低的“贏利工具”,這實在有些荒誕。 值得慶幸的是,無錫教育部門已經叫停這一做法,對違規的學校和老師將采取“一票否決”的嚴厲制裁。“要求差生被測智商”表面上被控制住了,但是現行教育體制下“測智商”的深層次毒素并未剔除。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多種因素的存在,決定了現實中教育體制依舊彌漫著“選拔性思維”。這種選拔性思維從小學就開始了,成績好的小學生可以上好初中,成績好的初中生可以上好高中。很多小學是不允許老師給學生成績排名的,但各種拐彎抹角的“測智商”早已代替了成績排名。 由此可見,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現行教育體制下的選拔性思維以及對老師的考核評價機制,即便叫停了“對學生測智商”,沒準哪一天又會冒出“對家長測智商”。在錯誤的機制與不健康教育思維的指導下,多么荒唐的事都有可能會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