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 ?。仄z血法)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主治】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方論選萃】 明·趙以德:治遠血者,黃土湯主之。然則血聚于胃者,何也?蓋血從中焦所化,上行于榮,以配于衛,榮衛之流連變化,實胃土所 資也。胃與脾為表里,胃虛不能行氣于三陽,脾虛不能行津于三陰,氣日以衰,脈道不利,或痹而不通于血中,積隨其逆而出,或嘔或吐 ,或衄或泄也。若欲崇土以求類,莫如黃土。黃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燒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燥而不濕,血就溫化,則所積者消,所 溢者止。阿膠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類。地黃補血,取其象類。甘草、白術養血補胃和平,取其味類。甘草緩附子之熱,使不僭上 。是方之藥,不惟治遠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虛脈遲細者,增減用之。蓋胃之陽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諸經脈散血積也;脾 之陰不理者,非黃芩之苦,不能堅其陰,以固其血之走也。黃芩又制黃土、附子之熱,不令其過,故以二藥為使(《金匱玉函經二注》) 。 明·徐彬:下血較吐血勢順而不逆,此病不在氣也,當從腹中求責。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時血分不動,直至便后努責,然后下血。 是內寒不能溫脾,脾元不足,不能統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則為遠矣。故以附子溫腎之陽,又恐過燥,阿膠、地黃壯陰為佐;白 術健脾之氣,脾又喜涼,故以黃芩、甘草清熱;而以經火之黃土與脾為類者,引之入脾,使暖氣于脾中,加冬時地中之陽氣而為發生之本 ,真神方也。脾腎為先、后天之本,調則榮衛相得,血無妄出,故又主吐、衄。愚謂吐血自利者,尤宜之(《金匱要略論注》)。 清·程云來:先便后血,以當便之時,血亦隨便而下行?!秲冉洝吩唬航Y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不得外行 ,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上經》曰: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腸有夾層,其中脂膜聯絡,當其和平則行氣血,及其節養失宜,則 血從夾層滲入腸中,非從腸外而滲入腸中也。滲而即下則色鮮,滲而留結則色黯?!秲冉洝吩唬宏幟}不和則血留之。用黃土附子之氣厚者 ,血得溫即循經而行也,結陰之屬宜于溫補者如此(《金匱要略直解》)。 清·吳謙等:先便后血,此遠血也,謂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謂結陰,今之所謂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謂血在腸也,即古之所 謂腸辟為痔下血,今之所謂臟毒,腸風下血也。一用黃土湯以治結陰之血,從溫也;一用赤小豆當歸散以治臟毒之血,從清也(《醫宗金 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清·張石頑:經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今因胃中寒邪,并傷陰絡,致清陽失守,迫血下溢二腸,遂成本寒標 熱之患。因取自術附子湯之溫胃助陽,祛散陰絡之寒,其間但去姜、棗之辛散,而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尤在黃芩佐地黃分解血 室之標熱,灶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使無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不鮮者為宜,若紫赤濃厚光澤者,用之必殆。斯皆審證不明之誤, 豈立方之故歟(《張氏醫通》)? 清·尤在涇: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放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 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金匱要略心典》)。 清·王晉三: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明指肝經別絡之血,因脾虛陽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主之以灶心黃土,溫燥而 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入肝以治血熱;白術、附子、甘草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內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 天淵,須明辨之(《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吳鞠通:此方則以剛藥健脾而滲濕,柔藥保肝腎之陰,而補喪失之血,剛柔相濟,又立一法,以開學者門徑。后世黑地黃丸法, 蓋仿諸此(《濕病條辨》)。 清·唐容川:血者,脾之所統也。先便后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氣下泄,而血因隨之以下。方用灶土、草、術健補脾土,以為攝血 之本;氣陷則陽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陽;血傷則陰虛火動,故用黃芩以清火;而阿膠、熟地,義滋其既虛之血。合計此方,乃滋補氣血, 而兼用溫清之品以和之,為下血、崩中之總方。古皆用為圣方,不敢加減,吾謂圣師立法,指示法門,實則變化隨宜。故此方熱癥可去附 子,再加清藥;寒癥可去黃芩,再加溫藥(《血證論》)。 清·張秉成:凡人身之血,皆賴脾臟以為主持,方能統御一身,周行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御之權,于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 凝澀,皆可離經而下,血為之不守也。此方因脾臟虛寒,不能統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 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王者之師,貴有 節制也(《成方便讀》)。 【近代驗證】 例一 舒士建治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案(選自《云南中醫雜志》1985年第1期) 陳某,女,46歲。肝硬化史十余年。血檢:肝功能正常.A/G:2.6/3.4,蛋白電泳γ245%;超聲波檢查:肝肋下2cm,較密微小波, 脾肋下4Cm,曾行食道鋇餐檢查:中下段食道靜脈曲張。數日前開始上腹部隱痛,未介意,昨猝然嘔血,量多,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經輸 血及服止血之劑,出血基本控制,但時少量嘔血,大便OB強陽性,舌胖淡,面色萎黃.脈細遲。即以黃土湯加側柏炭15克,炮姜炭5克,三 七粉(吞)3克。伍劑后嘔血已瘥,精神好轉。后以柔肝活血,軟堅消痞方藥治療二月余。血檢:肝功正常,A/G:4.3/2.1,肝肋下1cm,脾 肋下2cm,后未再出現嘔血情況。 例二 舒士建治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案(選自《云南中醫雜志》1985年第1期) 朱某,男,25歲。慢性結腸炎史六年,呈間斷性泄下粘液血便,經中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近因受寒誘發,左下腹痛加劇,喜按,伴 泄下粘液血便4-6次/日,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滑。大便檢:RBC++,膿球十,大便培養陰性。X鋇灌腸示;腸粘膜呈線狀改變。乙狀結 腸鏡檢:乙狀結腸腸粘膜出血糜爛。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脈證合參,屬脾虛中寒,即以黃土湯加炮姜炎5克,敗醬草30克, 廣木香5克,伍劑后腹痛減,泄下粘液便,但已不出血,繼原方伍劑,腹痛告瘥。但便次2次/日,繼以理中湯合并清腸藥物治療35劑,自 覺癥狀消失,并經X片鋇灌腸示結腸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至今追訪二年,未再復發。 例三 張伯臾治便血案(選自《張伯臾醫案》) 毛某某,男,18歲。胃脘痛已七載,每逢冬春時發作。一周來,胃脘疼痛,夜間較劇,吞酸泛惡,便血色黑,苔白質淡,脈細。統藏 失職,血不歸經,下滲大腸則為便血。擬《金匱》黃土湯剛柔溫清,和肝脾以止血。 黨參12克 炒白術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熟地12克 炒黃芩9克 阿膠9克(烊沖) 仙鶴草30克 灶心土30克(包) 服四劑,大便隱血轉為陰性。 【按語】 血熱妄行,血從口鼻而溢,則為鼻衄、吐血、咯血等癥,治當涼營泄熱,犀角地黃湯之例也;陽虛血不安位,血液迷失故道,而為遠 血,大便色亮如漆,治宜溫經攝血,黃土湯之例也。一清一溫,遙相對峙,正教人以法度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