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的時候,可以口氣堅定地說出“我將來要當科學家、政治家”這樣宏大的志向,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對怎么達到這個目標感到迷茫。那些大目標虛無縹緲,讓人毫無方向感,不知道該如何一步步到達目的地。曾經,我想學有關政治方面的專業,然后去當政治家。但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看著政治界的高層人士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高點的,不得不感慨太不容易了,想到自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到達那個地方,我就覺得這個理想不靠譜。相信很多人有同感,年齡越大,迷茫越多。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選準一個大學專業才是最切實際的。 專業選擇,是高三學生的一件大事。有這樣一種說法,高考成功有兩個方面,一是考得好,二是志愿報得好。因此,高三家長們不能放松,要花費精力研究各個高校和各個專業,尤其是專業。而究竟是選專業還是選大學,是選好大學的差專業還是選次大學的好專業,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還是根據社會潮流,這些都足以讓家長和孩子頭疼好久。 在我看來,專業不是應該早就想好的嗎?這種大事在高考后的短短十多天里決定,是不是有些草率了?不得不說,現在很多家長在高考前一味關注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忽略了選專業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我看來,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然后從中找到他喜歡的方向,作為日后的專業方向。而究竟什么專業適合孩子,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探討。社會潮流究竟有多大的參考價值,也是父母應該提前考慮的。 可遺憾的是,為了對付應試教育,很多家長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孩子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步。 就我個人來說,大學專業的選擇從小就比較明確,即使中間有過變動,但也是有明確目標的。我愛好歷史、英語、政治,想過大學上歷史系、英語系、國際政治系等。 現在的很多孩子喜歡的東西很模糊,只知道一個大致范圍,不清楚大學里有哪些專業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逛貼吧時,我總能看到學生的如下表述:喜歡能當官的專業,喜歡能賺錢的專業,喜歡輕松有趣的專業等。這不能說他沒有目標,只能說他想得太空泛、太天真。 在大學專業選擇上,大家很容易受社會潮流的影響,比如金融。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民大學的金融專業是全國第一,很多人都想上這個專業,即使高考時沒考上,進入大學后也千方百計轉過去。但是想上這個專業的人群中,有幾個真正知道金融是干什么的呢?又有幾人是真正熱愛金融事業的呢?不得不說,現在大多數孩子選擇專業,是沖著好就業、將來能拿高薪去的,“有錢途”是唯一的標準。這個標準的對錯暫且不論,這樣被人牽著鼻子走,難道就適合自己嗎?這個問題,孩子和家長應該多想想。 在我看來,選擇專業有以下幾個步驟需要完成。 知己,全面剖析自己 在對孩子的培養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讓孩子養成分析自己的習慣。 了解自己,就要直面真實的自己。很多孩子在自我評價中,最喜歡先寫一大串優點,而在缺點一項里根本不知道寫些什么。更有甚者,讓他說說自己的優點,他也會覺得沒什么可說的,或者只能說出幾個空泛的詞來。 作為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然后保持好的、改正壞的,在生活中鍛煉孩子的自我分析能力。當發現了孩子的缺點時不要大加批判,而應該和孩子商量如何解決。在孩子成功改掉了缺點后,要對孩子提出表揚。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直面問題的習慣,告訴孩子犯錯、有缺點不要緊,只要改就好,讓孩子自然地面對缺點,不用想怎么逃避。每次考試之后,每完成一項任務之后,都讓孩子總結一下得失。久而久之,在這種自我分析中,孩子也就了解了自己的優缺點,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優缺點。 我和以前的學弟學妹交流時發現,他們總喜歡問:“我學習不好怎么辦?”“錯了這么多題怎么辦?”……聽得多了,我就想說:“拜托,你能不能先分析一下,這道題你為什么會出錯?你清楚自己各科的問題在哪里嗎?”對我來說,考試之后分析試卷是家常便飯,只有清楚自己錯在哪里,學習中到底存在什么問題,才能找出好的解決方法,而怨天尤人只是白費工夫。所以我給學弟學妹的建議,寫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認真分析,清楚問題的所在,而不是一味逃避。 對專業的選擇,孩子需要分析的就是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興趣愛好,不能作為專業選擇的依據,只能當個消遣。而對于性格特點,孩子要多聽他人的意見,也可以采用一些測試手段進行測評,畢竟自己是主觀的,父母雖說客觀一些,但難免有主觀的因素,多聽聽朋友、老師和專家的意見。記得,我在文理分科時,老師讓班上同學做了一個文理分科的測評。通過這個測評,我更加堅定了學習歷史的想法。高考前,我還做過一個有關專業選擇的測評,發現自己的確喜歡歷史。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后來考上人大后,由其他系想法轉到了歷史系。 在分析興趣愛好時,一定要明確自己是一時興起,還是想把這個當成事業,畢竟事業和喜好不一樣。在我轉專業時,曾非常糾結一個問題:如果我不轉專業,是不是就證明我根本就不熱愛歷史?如果我轉了專業,即便父母說我不適合學,是不是也證明了我真的熱愛歷史?在痛苦了兩個月后,我覺得,轉了也許會不如意,但是總比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好,至少自己有興趣,就可以克服那些所謂的困難。最后,我還是做了決定——學歷史。 知彼,四處搜集信息 高考前,學校會發一本厚厚的選專業指南。成千上萬的家長抱著書發愁,那么多專業,怎么給孩子選擇呢?這么厚的書,家長懶得一張張去看,大都會憑著感覺和喜好給孩子挑選一個專業。而孩子對專業的了解也很欠缺,也會搖擺不定,一會兒覺得這個好,一會兒覺得那個好。 在給考生做咨詢時,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很多考生問,自己報的專業好不好?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不能不為他們遺憾,自己的專業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居然填報了。很多孩子把原因歸結于忙于高考,沒時間研究這些。但是專業這個東西,如果不經自己研究考慮,將來難免會后悔。這就提醒我們,對大學專業的了解,要提早一些。 大學里專業很多,如果一個個都去了解,肯定不現實。這就需要在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選擇最感興趣的專業了解。了解不能空泛,要清楚這個專業學什么,專業水平如何,就業方向和就業情況怎樣。與此同時,家長也應該以自己或身邊從事這些職業的朋友的經歷,告訴孩子這個專業在社會中的真實狀況。經過這樣的了解,再決定選擇什么專業,就會比較周全了。 有些聰明孩子對自己要上的專業早就開始研究了,很早就查過相關資料,甚至在高二、高三時就已經和這個專業的學長建立了聯系,不時地打探信息。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可取。現在交流這么便利,想找相關人士了解情況,已經比以前容易多了。如果經過自己的了解,依然很感興趣的話,就可以考慮將這個專業作為目標去努力了。 總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這里,“己”指的是自己,而“彼”指的就是專業了。 走好理想和現實的平衡木 選擇專業時,不能不提到社會、不提到父母。大學學什么專業,并不是孩子想選什么就可以做出選擇的,除非你生在一個非常開明、不用考慮“錢途”的家庭,家長可以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否則或多或少還是會發生一些沖突的。 那么,應該怎么看待這些因素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呢? 首先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要做出選擇。 最好的情況,莫過于自己喜歡的就是現實中那些口碑好、就業好的專業,將來前途也不錯。這種情況當然要義無反顧地去選擇。次一點的情況,就是理想的專業在現實中一般。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但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做些調整。最不好的,就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在現實中出路很差,這種情況,就看理想和現實,誰更強勢了。 現實因素,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很多人說金融、經濟這些專業好賺錢,說管理空泛,小語種泛濫成災,說文史哲出來沒飯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說法了。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觀念在不斷改變,而且社會很大,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無論學什么專業,都會站在高處。我了解到的就有小語種專業畢業后進入德意志聯邦銀行工作的,文史哲研究深入了,有一己之見,照樣可以留名于世。既然我們想選擇自己所愛的專業,就要用堅定的態度去說服他人,就像我在人大自主招生考試面試時說過的那樣:無論什么專業,只要學得夠好夠精,一定會有好的未來。 其次,就是在父母和自己之間,要做出選擇。 父母更有閱歷,了解的東西要比我們多很多,無論父母同意或不同意你的選擇,你總會受他們意見的影響。 我有個學妹熱愛新聞,而父母想讓她學金融經濟類專業,這個女孩子最后還是選擇了新聞。她在和父母的斗爭中,告訴父母,如果學她不感興趣的,她恐怕都考不及格,畢不了業。而且她把自己了解的新聞專業的情況告訴父母,這個專業一樣可以讓她將來生活得很好。雖然父母不愿意讓步,但還是尊重了女兒的選擇。現在,這個女孩在新聞界做得很好。 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榜樣。孩子要多和父母溝通,選專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必然要牽扯到父母,牽扯到家庭的未來,所以在選擇上,家庭成員要經常溝通、討論。發生沖突時,不能一味地堅持,而要找到能夠堅定自己信心,并且說服父母的理由,讓父母認同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覺得父母說的話有道理,也要靜下心來,撇開自己的面子,好好想想究竟哪個專業更適合你。只有在和父母不斷交流后,選擇的專業才會是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專業。 大學里學習什么專業,關系到大學四年如何度過。我見過很多因為堅持了自己的想法而過得很幸福的學生,也見過很多因為對專業不滿而過得異常痛苦的學生。總而言之,選擇專業是一個浩大工程,不是短短幾天就能決定的,這需要學生和家長早做準備。充足的時間,充分的自我了解和對專業的了解,適當地去解決現實和理想、自己和家人的矛盾,是選擇專業前應該做的準備工作。 最后,我想說,能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