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蘇軾詞鑒賞

     江山攜手 2015-01-07

    蘇軾詞鑒賞蘇軾詞鑒賞

    目錄

    1.蝶戀花·暮春(簌簌無風花自墮)

    2.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

    3.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

    4.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5.虞美人·寄公度舒宣(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6.《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

    7.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

    8.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9.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去年相送,余杭門外)

    10.歸朝歡·和蘇堅伯固(我夢扁舟浮震澤)

    11.臨江仙·夜歸臨皋注(夜飲東坡醒復醉)

    12.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

    13.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霜馀已失長淮闊)

    14.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誰作桓伊三弄)

    15.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16.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17.阮郎歸·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

    18.望江南(春已老,春服幾時成)

    19.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20.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21.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霧)

    22.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23.南鄉子·送述古(回首亂山橫)

    24.江城子·別徐州(天涯流落思無窮)

    25.浣溪沙(風壓輕云貼水飛)

    26.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27.減字木蘭花·琴(神閑意定)

    28.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29.浣溪沙·詠橘(菊暗荷枯一夜霜)

    30.阮郎歸·梅詞(暗香浮動月黃昏)

    31.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32.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

    33.臨江仙·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

    34.行香子(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35.定風波·紅梅(好睡慵開莫厭遲)

    36.蝶戀花·京口得鄉書(雨后春容清更麗)

    37.滿庭芳·蝸角虛名(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38.行香子·過七里灘(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39.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寒譽滿疏籬)

    40.江城子(黃昏猶是雨纖纖)

    41.行香子(攜手江村,梅雪飄裙)

    42.浣溪沙(慚愧今年二麥豐)

    43.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44. 南歌子·游賞(山與歌眉斂)

    45.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暮春

    蘇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注】①憑杖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1.你認為“山青一點橫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現力的詞語是什么?為什么?

    2.本詞是送別友人之作,詞的下片是怎樣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參考答案

    1.點”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2.虛寫(或“想像”)朋友路途遙遠,孤獨寂寞;用典(化用前人詩句)表達與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密州上元

    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寫作本詞時,作者剛調任密州,年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貧窮粗陋,連年蝗災,民不聊生。

    1.詞的上闋專寫錢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試作分析。

    2.下闋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發了作者情感,試作賞析。

    參考答案

    1.上闋寫錢塘上元的繁華與熱鬧,為下闋寫密州上元的寂寞冷 清  作鋪墊(襯托、對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燈稀,天空陰云密布,將要下雪。人們擊鼓吹簫,舉行社祭,祈求豐年。作者此時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難耐,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1.開頭三句“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寫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上片運用多種手法描寫彈箏女,下片重在寫音樂,最后三小句詩,意味深長,手法巧妙,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襯托手法   作用:以景的美麗襯托人的美麗,美麗的山色湖光是為彈箏女出場設置背景,使人物與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寫山色湖光為人物出場交代背景)

    2.手法:雙關,比喻。“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麗,一語雙關:一雙白鷺傾慕荷花,比喻二客為彈箏女所傾倒。寫音樂從側面烘托法,煙霧斂容,云彩收色烘托曲之哀。最后三小句承上句,而欲擒故縱,彈箏女已飄然遠逝,只見青峰靜立,哀曲仍蕩漾在山間水際,言有盡而意無窮。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①

    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②漸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④,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①這首詞是蘇軾貶謫蘇州四年后再遷移汝州時寫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白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筍,萵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1.下列對本文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A.整體理解:詞作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B.詞作上片可以這樣描述: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后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邐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詞作第一句寫風斜雨細,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兩忘,這與唐代張志和所刻畫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煙波釣叟”同為隱逸者形象。

    D.藝術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鮮明,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②簡析“淡煙疏柳媚晴灘”中“媚”字的妙處。

    ③就全詞來看,結尾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中的“清歡”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

    1.C

    2.一個“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陽光明媚的初春美景,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淡煙和疏柳在河灘上的嫵媚神態寫活了,似乎淡煙和疏柳也懂得獻媚“晴灘”似的,給人以動感。

    3.景色的淡雅,視野的開闊;飲食的清淡新鮮;主人的熱情好客;經歷人生挫折后的從容淡定、清曠閑雅。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蘇軾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這首詞上下闕寫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詞的上闕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這首詞中“涵”、“貼”、“寒”、“滿”等字用得很好,請選擇其中兩個聯系全詩分析其運用特點或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上闕寫的實景(眼前景),下闕寫的是虛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虛實結合;答深秋之景和冬景亦可。寫出了深秋蒼茫蕭條寒意侵人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孤獨悲涼的心境。

    2.“涵”字寫寫出了深秋時節天空的蒼茫開闊和水天一色的特點,意境闊遠;“貼”字極言燕飛之高猶如云去,極目難及;“寒”字以感覺寫視覺,以景寫心,使人聯想到“高處不勝寒”;“滿”寫出了雪之大,暗寓見友之難,行路之難,突出了思友之情。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①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②,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注】①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于元豐五年重陽日在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為酬:怎樣應付過去。

    1.請賞析詞的開頭兩句寫景句的妙處。(5分)

    2.“破帽多情卻戀頭”“明日黃花蝶也愁”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這兩句寫的是眼前所見之景,詩人勾勒出一幅天高氣清、明麗開闊的秋景圖。(1分)“霜降”點出了深秋時節,“收”字寫出了江上水淺給人的感受;(1分)接著詩人又運用比喻的手法寫淺碧的江水泛起魚鱗狀的波紋,十分形象;(1分)再以“露遠洲”寫江水之淺,“遠”字體現出是登樓遠望所見。(1分),這兩句為后面的秋日抒情作了鋪墊。(1分)(如果把最后一點放在開頭,兩者結合在一起,亦可。)

    2.這兩句表達了作者渴望超脫與曠達樂觀的情感。(2分)“破帽多情卻戀頭”,詩人以破帽對他的頭很有感情,不管風怎樣吹,卻不肯離開,來表達自己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的情感。(2分)“明日黃花蝶也愁”,詩人以明日之菊,色香均會大減,連迷戀它的蝴蝶,也會為之惆悵,來表達良辰易逝,應樂觀地生活的情感。(2分)(其他看法,如果符合詩歌情景,言之有理,亦可。) 

     

    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①

    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③,烏鳶翔舞賽神④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二首。②使君:蘇軾。③收麥社:夏天麥收后的祭祀謝恩儀式。④賽神:用儀仗、簫鼓、雜戲迎神的活動,又稱“賽會”。

    1.上片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景?“旋抹紅妝”寫得極為精彩,請加以賞析。

    2.下片用什么描寫方式表現詩人的情感?請結合詞的最后兩句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1.上片寫了一群農家女聚在家門前爭看州官的情景。(2分)“旋抹紅妝”的“抹紅妝”表現對“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現“看使君”心情的急切。(2分)

    2.下片用側面描寫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農家豐收后的富足與歡樂的喜悅心情。(2分)第五句寫祭品的豐厚表現百姓的喜悅,第六句寫一喝醉的老翁表現百姓的喜悅,從而表現詩人的喜悅之情。(2分)

     

    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作者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這首詞寫于元豐三年(1080)。

    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復雜情感?請簡要概括。(3分)

    2.你認為這首詞是如何抒情的?請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詞的上片寫感傷,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1分)下片寫悲憤,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懷念親人、孤寂落寞的無限憂愁。(2分)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鑒賞的情感,“復雜情感”說明不是一種情感,這一點在審題時要清楚。此題考查對詩句中蘊含情感的把握能力。要能結合詩句描寫,抓住表情詞語,概括詩歌的情感。上片的表情詞語是“涼”,下片的表情詞語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應該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1分)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2分) 

     

    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蘇軾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揚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到了潤州(今江蘇鎮江),為寄托對遠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寫了這首詞。②姮娥:嫦娥。

    1.有人說.這首詞的構思“有點特別”,那么,“特別”在什么地方?請簡要分析。(5分)

    2.結合全詞,說說上片中“飛雪似揚花”和“楊花似雪”能否對換位置,并說明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5分)本詩的特別之處在于作者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從對方著筆,借思婦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思歸之情。(2分)上片以思婦之口,訴說丈夫離家已久,當歸未歸;下片寫思婦對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悵的情景。這樣寫就把自己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達得婉曲動人。(3分)

    2.(6分)不能對換。(1)詞的格式所限。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句式和押韻的需要,不能調換;(2)節令所限。離別時“飛雪似楊花”,是冬天,而如今“楊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飛雪似楊花”正面烘托親人離別時思婦內心的凄苦,“楊花似雪”則樂景寫哀情,表現春將盡時思婦對末歸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兩點即可,每點3分)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①

    蘇軾

    我夢扁舟浮震澤②,雪浪搖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此生長接淅③,與君同是江南客。夢中游、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

    明日西風還掛席④,唱我新詞淚沾臆。靈均去后楚山空,澧陽蘭芷無顏色。君才如夢得,武陵更在西南極。《竹枝詞》、莫徭⑤新唱,誰謂古今隔。

    【注】①紹圣元年(1094)七月,蘇軾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責授寧遠節度副使,惠州安置。途徑九江時,遇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友蘇堅(伯固)。當時蘇堅被命赴澧陽(今湖南澧縣)任所。客中相遇,行腳匆匆,在寧歧泣別之際,子瞻為作《歸朝歌》以贈。②震澤:今太湖。③接淅:行色匆忙。④掛席:掛起帆席,準備啟程。⑤莫徭:楚地瑤族地區,蘇堅即將任職地。

    1.分析上闋寫景的特點。(3分)

    2.下闋用了哪兩個典故?用意是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寫夢中泛舟震澤,千頃白浪在空中翻騰起舞,寫廬山,覺來滿眼青翠,千峰峭壁,拔地參天。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反相成,給人一種瑰麗多變、目不暇接的感覺。(能解說寫景的句子,能答出動靜、虛實結合即可。)

    2.屈原死后,楚山空寂,醴陽的香花香草,因為他的離世而變得沒有光澤。你的才能像劉禹錫。用屈原、劉禹錫的典故,鼓勵老朋友在逆境中奮起,追踵前賢,寫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來。(寫出兩個典故各1分,用意1分。)

     

    1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注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這首詞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黃州(今濤北黃岡)謫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試結合全詞分析其思想原因。

    2.“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1.抱負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擺脫人世間的名韁利索。或答為“理想不能實現,心為物役”等,意思對即可。

    2.一語雙關,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或答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虛實結合)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意思對即可。

     

    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若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1.上片運用多種手法描寫彈箏女,請擇其一種作具體分析。(3分)

    2.下片重在寫音樂,最后三小句意味深長,試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比喻、雙關——“一朵芙蕖, 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一語雙關。

    襯托——“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將白鷺人格化,或許是因為仰慕美人,或許是因為音樂動聽而停息,以此襯托彈箏女的美麗或音樂的動聽。(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3分)

    2.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縱的手法,未寫人、寫音樂,反而寫曲終人散,只見青翠的山峰仍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音樂仍蕩漾在山水之間,縈繞在人的心頭,言有盡而意無窮。(要扣音樂評論,點到“言有盡而意無窮”)(3分)

     

    1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霜馀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①,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②波底月!

    【注】①“醉翁詞”是指歐陽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潁州到晚年退休居穎州時所作的詞。②“西湖”,詞中指潁州的西湖。

    1.詞中“空聽潺潺清穎咽”一句中哪種用了修辭手法?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2分)

    2.請簡要賞析詞的最后兩句。(4分)

    3.“佳人猶唱醉翁詞”言簡而意豐,詞美而情深,諸君回顧《醉翁亭記》,細品本詞,探究歐公形象。(4分)

    參考答案

    1.①修辭:比擬或擬人;②情感:對恩師的懷戀

    2.與余同是識翁人”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與欽佩。(答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運用以景結情(或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識翁”代表潁州人民對歐公難忘的記憶。③共同表達了對歐陽修的無比崇敬與懷戀。(答出2點即可得滿分)

    3.①心系百姓,與民同樂。②才華橫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從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對即可,答對1點得2分,2點得4分)

     

    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蘇軾

    誰作桓伊②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注】①熙寧六年十一月蘇軾與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別柳子玉。②桓伊,東晉時音樂家,善吹笛,曾為王徽之吹奏三個曲調。

    1.詞中“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2分)

    2.本詞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 請簡要分析。(4分)

    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參考答案

    1.用典。(1分)表達了作者的愁怨之情。(1分)

    2.(4分)主人公深夜被笛聲驚醒,看到一輪新月,江天茫茫,(1分)想到友人也不忍離別,而明天則是花落絮飛的季節,朋友終究要離去,主人公內心充滿了離愁。(1分)刻畫了一位不忍送別,依依惜別的主人公形象。(2分)

    3.(4分)想象、以景結情。(2分,各1分)設想朋友遠去,只有飛絮相送,借飛絮表達作者的不舍之情;(1分)而流水無情,滔滔東流,借流水無情襯托人的有情。(1分)

     

    1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①

    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詞作于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任徐州知州時。②耦耕,指兩人各持一耜(古時農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詞人為何發出“何時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請簡要回答。(5分)

    2.簡要賞析“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兩句寫景的妙處。(6分)

    參考答案

    1.“軟草平莎”在雨后有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紗,經雨之后,凈而無塵,(2分)作者縱馬馳騁在這清新宜人的環境中,自然有著舒適輕松的感受。(2分)觸景生情,(1分),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

    2.運用比喻,“光似潑”極言光照足,“氣如熏”表明香氣濃郁;(2分)視覺、嗅覺相結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綠光,暖風夾著蒿艾的熏香撲鼻而來;(2分)對仗,“日暖”與“風來”,“桑麻”與“蒿艾”,“光似潑”與“氣如薰”對仗工整。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滿庭芳
      蘇軾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②,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注】①元豐七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鄰里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告別。②元豐三年閏九月,元豐六年閏六月,故為“再閏”。
          1.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分析。(5分)
    2.詞的下片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首句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表達了思歸故里的強烈愿望及不能歸家的悵恨。
    ②“來日苦無多”表達對時光流逝、年歲已高的感慨。
    ③“山中友,雞豚社酒”等句,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百姓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
    ④“人生底事,來往如梭”表達自已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
    ⑤“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表達對黃州雪堂的留戀。
    (寫出一點給1分,兩點給3分,三點給共5分)
    2.① 比喻:用“來往如梭”比喻人生無定,表達人生失意坎坷,自己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感。
    ②想象(虛寫):“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將到達之地的景象,表達隨緣自適的思想。
    ③擬人:將“堂前細柳”擬人化,說柳惦念我,實則表達自己對黃州的留戀之情。
    (每點2分,共6分)

     

    1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阮郎歸·初夏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注】①熏風: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②水沉煙:指沉香點燃時所生的煙或香氣。③纖手:女性嬌小柔嫩的手。

    參考譯文

    槐樹枝葉繁茂,柳樹高大,新蟬濃綠深處鳴聲乍歇,突然柔和的音樂從遠處傳來。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的裊裊輕煙。這時傳來下棋的聲音,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

    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

    1.詩人是從哪些角度描寫初夏之景的?試簡析。(4分)

    2.試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簡析劃線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3分)

    4.末句“瓊珠碎卻圓”通過水珠形態的變化寫出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詩人分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角度描寫初夏之景:寫看到了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的景象;聽到了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風(和風)。(答對一個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對兩個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對三個角度并分析得4分)

    2.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化靜為動。(1分)表現了石榴花色的紅艷,突出了石榴的生氣。(1分)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處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悅心情,也得1分)

    3.要點: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這位少女喜悅、興奮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現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2分)

    4.閨房少女撥弄清泉時的調皮樣子,以及玩水時的喜悅興奮的心情。

    1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望江南
    蘇軾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纻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嗚。春色屬蕪菁。
    【注】蕉葉,指形如蕉葉的酒杯。百舌,一種只在春天嗚叫的鳥。
    1.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曲水浪低蕉葉穩這一句形象化用曲水流觴的典故。
    B舞雩風軟纻羅輕很細膩地描寫了季節給人的感受。
    C柘林深處鵓鴣鳴用以動襯靜的手法寫春去的蕭條。
    D.全詞捕捉了許多生活細節和自然意象,畫面清新優美。
    2.面對暮春,詞人表現出怎樣的情懷?請結合詞句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
    1C春去的蕭條有誤)
    2.本詞上片寫自己的酣詠場面,贊美升平景象;下片寫自然美景和春耕,補充升平的內涵;詞尾詞人發現,雖已暮春,春光猶在。(2分)表現了詞人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寄情山水田園、善于發現生活之美的情懷。(2分)(答表現詞人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可酌情給分)

     

    1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注】①1080年,蘇軾謫居黃州時寫下了這首詞。②浮生,語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為人生在世,虛浮不定,指短暫虛幻的人生。

    1.聯系全詞,“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這兩句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5分)

    2.簡析“又”字在全詞中的含義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寫景物運用了哪些技巧?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4.有人說,這首詞的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說說從中可以讀出詞人怎樣的感慨(6分)

    5.詞的上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景的?請對此進行分析。(6分)

    6.最后兩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畫龍點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慨?(5分)

    7.這首詞上片寫的是     (季節)雨后院落周圍      的景色。

    8.有人認為這首詞體現了作者被貶黃州之后苦悶、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認為本詞表現了作者貶居黃州后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請結合下片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圍煩亂衰落的景象。遠處樹林高山,近處竹叢院墻,腳下小池衰草,耳畔蟬聲四起。這兩句由遠到近,由視覺到聽覺,極有層次地描繪出詞人所處的環境,流露出詞人謫居黃州時落寞煩亂的心緒。

    2.“又”字表現了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的心緒。“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詞人的感慨,深化了詞的主題。“又”“一日涼”表現出詞人的落寞失意,與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對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詞人失意無聊的心情。

    3.①遠近結合②動靜結合③聽覺、視覺和嗅覺相結合(一點2分,必須結合詩句分析)
    4.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時感悲涼。最后兩句表面看,寫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實際上卻傳達出詩人被貶黃州后無所事事、消磨時光的無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對即可)參考答案:

    5.從聽覺寫聲:“亂蟬”描寫雨后蟬的鳴叫;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

    6.從表面上看,作者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其實從“又”、“浮生”等中隱隱可見作者被貶黃州后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失落情緒。

    7夏末(秋初),幽狹淡雅(清新)

    8.①苦悶、抑郁的心境下片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兩句畫龍點睛,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饒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運用擬人手法,說天公殷勤送來涼雨,卻含有自嘲的酸辛,隱藏著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中,“涼”,雙關,既指天氣涼爽,又指生活無聊,“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刻畫了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2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望江南超然臺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1.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2.下面對詩句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盡。

    B.“試上”三句,是說登臨超然臺遠眺,春風中的春水、春花、煙雨……令詩人心曠神怡。

    C.下片緊承上片所寫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

    D.“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詩人欲忘卻塵世間一切,借詩酒以自娛。

    3.從詞中的“咨嗟”、“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分別表現了怎樣的心情?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上片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思鄉之情。這首詞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B(春水、春花、蒙蒙煙雨觸動了作者的鄉思,引出了下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應當是黯然的苦悶的)

    3.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煙雨暗千家”隱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煙雨又觸動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酒醒卻咨嗟”,這里的嘆息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處于極度的矛盾之中,思歸卻又不能滿足,因此他只好“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于是用“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一切,珍惜年華,借詩酒來自娛,以擺脫苦悶的心情。

    2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西江月·梅花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注】①這首詞據傳是蘇軾貶謫惠州時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霧:惠州一帶的濕熱之氣。③倒掛綠毛幺鳳:(使者是)倒掛樹上的綠毛小鳥。幺鳳:鳥名。④涴(wò):沾污。⑤“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王詩中有“夢中喚作梨花云”句。

    1.概括上下闋中梅花的形象特點。(每一點均在四字以內)(2分)

    2.下列對詞的理解最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瘴霧”既寫出當地氣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風。

    B.運用比擬,謂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暈。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嘆自己已經不再夢見梅花。

    D.整首詞借花喻人,借詠梅傾訴了對朝云的思念。

    3.從側面描寫的角度,賞析上闋畫線句。(3分)
    參考答案
    1.(1)冰清玉潔(高潔、超塵脫俗) (2)天然麗質(不施粉黛)(2分)
    2.A(3分)
    3.寫海仙派使者探芳叢,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從側面表現(烘托)梅花之美。(3分)

     

    2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1.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什么時候?為什么?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3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初春。這時鶯兒開始鳴叫,細雨滋潤大地,青草長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萬物充滿了生機,所以初春的時機最美好。

    2.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感情(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2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南鄉子·送述古①

     

    蘇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②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注】①述古,陳襄字,蘇軾好友。熙寧七年(1074),陳襄杭州任滿,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②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余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云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志。

    1.仔細品味這首詞,簡要回答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有人認為,這首詞中“熒熒”一詞極具表現力,請結合語境,作簡要賞析。(4分)

    3.本詞中的“亭亭”和“熒熒”兩詞極富韻味。請任選一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4.請從“情”和“景”的關系角度,賞析詞的下闋。(4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熒熒”既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比喻貼切新穎(2分)。一方面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別而哀傷,因思念而淚流滿面(1分);另一方面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擔憂,因思念而徹夜難眠,讀來令人嘆惋不己(1分)。

    3.“亭亭”,直立的樣子(1分),在這里作者把高樓擬人化,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詞人不會像高塔那樣無動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繪畫面1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去的哀傷,也表達了詞人不能像高塔那樣目送友人遠去的遺憾。(2分,兩種情感各1分)

    “熒熒”,指“殘燈斜照”之光(1分),在這里又暗指淚光(1分),因思念而淚流滿面(1分)。(補充:或燈光閃爍的樣子,描繪畫面意象也可給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獨守孤燈,徹夜難眠(1分)。   若答疊詞,賞析合理也給分。

    4.下闋通過描繪晚風凄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的景象(1分),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1分),以哀景襯哀情(1分),烘托了作者感傷離別,思念友人的凄涼孤寂(1分)。

     

    2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江城子·別徐州
    蘇軾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②,清泗③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選自《全宋詞》)
    【注】①此詞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時蘇軾在徐州僅兩年,又調往湖州,調任途中,詞人作此詞抒發對徐州風物人情的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②彭城:即徐州。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經徐州。

    1.“思無窮”,即無窮無盡之情。上闋中天涯流落人的“思無窮”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2.請對下闋中的句子“背歸鴻,去吳中”進行賞析。

    3.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分析下闋寫景抒情的特色。

    參考答案

    1.①與徐州剛剛相逢又匆匆離別,詞人依戀之情無窮無盡;②與徐州的友人含淚攜手分別,詞人愁苦之情無窮無盡;③離別徐州正是暮春時節,即使春光猶在,但無人共賞,詞人孤寂之情無窮無盡。

    2.此句寫途中之景,以景襯托離別徐州的痛惜之情。春意闌珊,鴻雁北歸故居,詞人卻與大雁背道而行,離開徐州故地,南去吳中湖州。詞人是把徐州當做故鄉,自嘆不如歸鴻,對徐州的眷戀感人至深。

    3.實寫所見之景,如“隋堤”“水溶溶”“歸鴻”“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詞人即景抒情,依戀之情融于景中;結尾三句是虛寫,詞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淚寄給徐州,但卻流不到楚江的東面。如此虛寫,使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

     

    2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
    蘇軾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詩人自比南朝詩人沈約,體弱多病。

    1.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其目的是什么?(4分)

    2.詞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蘊豐富,耐人尋味,請簡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幾重意思?(4分)

    3.請就開頭動詞“爭”的運用加以賞析。(3分)4.下闋主要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詩歌分析這些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5分)

    參考答案

    1.描繪了一幅在多云轉晴的春日里燕子爭相銜泥筑巢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面。(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面)(2分)目的是以樂景寫哀情(或“以樂襯哀”“反襯”“先揚后仰”)

    2.一是無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見作者心情之孤獨;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為作者的命運與落花相似,同病相憐;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無言,也無法勸慰,更顯作者內心的凄涼。(4分,答對1點給2分,2點給3分,3點給滿分)參考答案

    3.“爭”字本義是“爭奪”。這里“爭”字寫出了雨后初晴燕子爭相啄泥越發熱鬧的景象,增強了畫面的動感,描繪出了春天初晴生機勃勃的景象。

    4.主要運用“鴻雁”“鷓鴣”“落花”三個意象。“鴻雁”是書信的代稱,詩人以“未聞鴻雁信”表達思鄉而不得消息的苦惱;“鷓鴣”叫聲常有凄切思念之意,詩人聽到它的啼叫也表現了深切的思鄉之情;又借“落花”來寫這種思鄉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凄涼和孤寂。

     

    2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蘇軾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愿謝公①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注】①謝公:即謝安,東晉名士、宰相,早年曾隱居東山。

    1.“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一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請分析其表達作用。(5分)

    2.詞的下片蘊含了詞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擬人。(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象變化快的特點,(2分)表現了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感慨和對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或:比喻。(1分)以潮漲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離合,(2分)表現了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感慨和對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2.表達了對與參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及對二人友情的珍惜;(2分)表達了離別之際對參寥子的勸慰和自我寬慰之情;(2分)還表達了自己歸隱超脫的志向。(2分)

    參考譯文

    有情的風卷來萬里潮水,卻又無情地將潮水送回。問訊錢塘江上,那西興江邊,曾幾度映照夕陽的余暉?不必去思量古事今世,俯仰間昔人俱往物是人非。誰能像我東坡老翁,老來忘機恬靜無為。記得西湖西岸,正值春山景色佳美,晴日碧空陰雨煙霏。料想詩人情趣投合,如你我者終屬稀少。約定將來還東海,但愿謝公歸隱素志莫相違,期君勿似羊曇,西州路上為我悲。

     

    2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琴
    蘇軾
           神閑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①意已傳。

    悲風流水,寫出寥寥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余音在耳邊。

    【注】①宮商:這里指曲調。

    1.詞的上片,“神閑意定”描畫出琴女彈琴前全神貫注的情態,一個“⑴”字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玉指冰弦”寫琴女撫弄琴弦,“⑵”,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調先有情”。

    2.詞的下片,前兩句寫⑶;末尾兩句寫詞人聽琴歸來仍覺余音繞耳,側面表現出琴女演奏技藝的精湛。

    參考答案

    1.⑴靜

    ⑵未動宮商意已傳

    2.⑶示例:琴聲如悲涼的風吹過,潺潺的水流淌,帶給聽者悠遠寂寥的千古情思。

     

    2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②。
    【注】《浣溪沙》是蘇軾46歲被貶湖北黃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規: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2.詞的上闋,通過寫雨中的蘭芽、沙路和子規營造了怎樣的境界?(3分)

    3.蘇軾詩詞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請說出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4分)

    4.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意象構成的?請簡要敘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寫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蘇詞和白詩都寫道“唱黃雞”,兩者表達的感情一致嗎?請簡要分析(5分)

    6.下面對蘇軾的《浣溪沙》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寫景,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松間沙路潔凈無塵,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B.瀟瀟暮雨子規啼一句寫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突出了環木糙住

    C.下闋轉入抒懷,門前流水尚能西句,寫詞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無再少,因此為時光流逝、人生短暫而嘆息。

    D.全詞情景交融,恬淡優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語言,充滿人生哲理的議論,表現了詞人執著生活、呼喚青春的情懷。

    7.黃雞的本意是:      ,詩中是指:       

    8.發揮想象,描繪“山下蘭芽短浸溪”所展現的畫面。(2分)

    9.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0詞的上闋描寫了“蘭芽浸溪”、“沙路無泥” 、“暮雨規啼”三幅畫面。請你展開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畫面。

    11.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懷,請結合全詞內容,試從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點,談談你的理解。

    12.從所積累的古詩曲的名句中(課內外不限),找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來,寫在下面。

    參考答案

    1.同意。蘭芽溪水,沙路無泥,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作者來到一個遠離塵世、潔凈如洗的地方。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通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寫了蘭芽溪水、沙路無泥和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塑造了一個清新、潔凈、幽雅的境界。(3分)

    3.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通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4分)

    4.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幽美、潔凈的山林雨景圖。(2分)描寫了蘭牙、溪水、松樹、沙路、子規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詩中“唱黃雞”是“嗟老嘆衰之詞”,感嘆人生苦短,表現了“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2分)蘇軾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他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貶謫期間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2分)(意思答對即可酌情給分)

    6.C

    7.指黃雞報曉。代指時間,時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10.“蘭芽浸溪”,三月間,山下的蘭草剛冒出短短的嫩芽兒,芽兒浸在蘭溪里,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闋的翻譯)哲理:人可以青春長在,不必為光陰流逝、人生衰老而嘆息;作者的情感:作者當時正是政治上失意處于逆境之中,本詞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豁達的胸襟。

    12示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他詩詞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參考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2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詠橘
    蘇軾
    菊暗荷枯一夜霜①。新苞綠葉②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③。
    香霧④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⑤三日手猶香。
    【注】①一夜霜:橘經霜之后,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揀貢橘書情》:“瓊漿氣味得霜成。”②“新苞綠葉”句:沈約《園橘》詩:“綠葉迎霜滋,朱苞待霜潤。”新苞:指新橘,橘經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③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香霧二句:蘇軾《食柑詩》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韓彥直《橘錄》卷上《真柑》:真柑在品類中最貴可珍……始霜之旦,園丁采以獻,風味照座,擘之則香霧噀人。噀(xùn):噴。清泉:喻橘汁。⑤吳姬:吳地美女。

    1.“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兩句中哪兩個字最生動傳神?請結合詩句加以點評。(5分)

    2.這首詞是如何從正面、側面兩個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請結合全詩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驚”:吃驚、驚訝。(1分)“怯”:膽怯、害怕。(1分)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驚于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1分),怯于橘汁的涼冷和酸味(1分)。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初嘗新橘時的感受,表達喜愛之情(1分)。

    2.正面:“新苞綠葉”“青黃”“香霧”“清泉”,(1分)寫出了橘黃葉綠、橘香彌漫、橘汁酸涼。(1分)
    側面:(1)反襯。以“菊暗荷枯”反襯“橘黃葉綠、香霧濺人、橘汁酸涼”,突出強調橘的生機與味美。(2分)(2)烘托。竹籬茅舍,掩映于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2分)(3)側面描寫。“吳姬三日手猶香”,著意夸張,盡得吳橘之味矣。(2分)(側面答出兩點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說各1分)

     

    3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阮郎歸·梅詞

    蘇軾

    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東風何事入西鄰,兒家①常閉門。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折花欲寄嶺頭人,江南日暮云。

    【注】①兒家:我家。

    1.上闋“堂前一樹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現力,請簡要分析。(5分)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寫出了梅花盛開的熱烈景象,營造出濃濃的春意氛圍,又讓人們聯想到梅花是報春的使者,梅花給人們帶來了春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4分)

    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寂寞而孤獨的閨中女子(或者說是獨守空房的思婦)。春風吹拂,梅花盛開,可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閉門不出,可見其孤獨寂寞;她肌膚雪白,面容嬌美,然而卻無心打扮,臉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見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給遠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蒼茫,云霧彌漫,無法可寄,更讓她悵惘傷感。(概括形象2分,具體分析4分。)

     

    3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1.這首詞刻畫了一位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概括。(3分)

    2.“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兩句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身處逆境;②樂觀自適;③隨性灑脫;④熱愛自然。(任意三點得3分)

    2.①虛實結合:明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寫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分)

    ②通過寫景營造出清冷明麗的意境,凸顯詩人愉悅之情。(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給分)

    ③“彌彌”“隱隱”使用疊詞,兩句對仗工整,在形式上構成美感。(1分)

     

    3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東坡:蘇軾在黃州城東門外墾辟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詞作于被貶黃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學士時。

    1.“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蘇軾“別”什么地方,別后有沒有人來?詞人對自己的提問所作回答有怎樣的妙處? (4分)

    2.“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詞人為什么不用“一蓑煙雨”,而用“一犁春雨”?(4分)

    參考答案

    1.辭別黃州東坡,之后蘇軾想沒有人再去東坡。詞人采用設問句的形式,用“雪壓小橋無路”這句景語作答。這個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鋪直敘,表現了詞人對黃州東坡的無限思念之情。

    2.用“一蓑煙雨”既可表現漁人,也可表現農人;既可表現勞動,也可表現行路:仍不具體。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過后的耕作,與前“東坡”相應,而且飽含詞人歸耕農畝(或:黃州東坡)的輕松愉悅的情感。

     

    3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臨江仙·送錢穆父①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②,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③。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錢穆父:蘇軾的友人,時被謫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句贊揚了友人         的品格。(2分)

    2.你認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傳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25.淡泊、堅貞(借古井的波瀾不驚,竹節的有氣節、剛直不阿,表現友人的優良品格。)(2分)

    26.示例一:是豪放達觀,意在勸慰他人。詞人認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當隨遇而安。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灑脫情懷。示例二:是失意惆悵。意在感傷自身。詞人認為自己和友人一樣不幸。表達了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惆悵,對身世飄零的慨嘆。(如說既有豪放達觀,又有失意惆悵,心境復雜,言之成理亦可。)

     

    3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1.這首詩上片的結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詞的上片加以賞析。

    2.有人認為,這首詩流露了作者“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你是怎么認為的呢?結合全詞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1.上片的結句連用三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因此對名利的追求也是徒然勞神費力的。(答用典也可以。“隙中駒”語出《莊子·知北游》;“石中火”見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石火光中寄此身”;“夢中身”語出《莊子·齊物論》)(手法1分,分析2分)

    2.這首詞的確流露了詞人在政治上的苦悶情緒,“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一種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過眼云煙,建功立業的抱負難以實現,于是想到遠離官場,歸隱田園;(2分)但“幾時歸去”表明作者并不厭棄人生,只想功成身退,從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曠達。

     

    3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定風波·紅梅

    蘇軾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1.有人說“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詞的“詞眼”,為什么?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5分)

    2.本詞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小紅桃杏色”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對應下片“酒生微暈沁瑤肌”;(1分)“孤瘦雪霜姿”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對應下片“休把閑心隨物態”;(1分)“偶作”一詞上下關連,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露紅妝,以趨時風,卻仍然保留雪霜資質——真正的“梅格”(2分)。

    2.通過刻畫紅梅既艷如桃李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獨特品格,(2分)表現了詞人身處窮厄而不茍且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不隨波逐流的傲骨。

     

    3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注】

    蘇軾

    雨后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同“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注】熙寧七年(1074),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蘇鎮江)。

    1.“幽恨終難洗”中的“洗”字非常傳神,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2.請結合全詞內容,談談“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

    1.“洗”字一方面寫出了一場春雨過后,京口顯出了清麗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卻洗不去作者胸中的鄉愁,通過這一實一虛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

    2.思鄉之情難以抑制,身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

     

    3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滿庭芳·蝸角虛名

    蘇軾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1.結合詞的上片內容,分析詞人在這片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請問在這首詞中主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在上片中,詞人通過對蠅營狗茍世俗觀念的嘲諷,對政治派系內部傾軋的厭倦和批判,塑造了一個憤世嫉俗而又渴望擺脫塵世羈絆的文人形象。

    2.表達了詞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產生的強烈的憤世嫉俗的感慨和曠達豪邁的情懷。

     

    3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行香子·過七里灘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注】七里灘,又名嚴陵灘,即當年嚴光垂釣處。嚴陵,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不受高官,垂釣于風光秀麗的富春江七里灘。

    1.簡要賞析“魚翻藻鑒,鷺點煙汀”句。(4分)

    2.請根據上下文,分析“但”在詞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詩句描寫了魚兒在明鏡似的水面暢游,白鷺在煙波浩淼的沙灘棲息的圖景;②練字精美。著一“翻”字,寫出了游魚的自在閑適,著一“鑒”字,描寫出了水面的平靜清澈;著一“點”字,描摹沙洲朦朧背景下白鷺的素潔淡雅;③與上句描寫水面的平靜相呼應,動靜結合;④寫水中有魚,汀上有鷺,點面結合,生機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現作者熱愛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對①點得1分,其他任意答對兩點得3分)

    2.①承上啟下的作用。由嚴陵灘的風光,引發“虛老嚴陵”的感嘆,由“千古空名”的感嘆,回歸到對自然風景的贊美曠達人生的體味。(2分) ②深化主旨(表達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對功名利祿的蔑視,也有對生活的熱愛對歷史的深沉思考。(2分)

    參考譯文

    乘一葉小舟,蕩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面。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閑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笑嚴光當年白白地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云,繚繞變幻;曉山晨曦,青翠欲滴。

     

    3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蘇軾

    寒譽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灑卮。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注】這首詞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1074年初春),與杭州知州楊元素的唱和之作。

    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它與上片起首“寒譽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聯系?

    參考答案

    通感。以味覺替代視覺,暗寫“梅子”已初掛枝頭,頗有新意。照應了上片起首描寫的梅花盛開的情景。(注:“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寒雀爭鬧枝頭,側面表現梅花之盛。) 

     

    4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江城子

    蘇軾

    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黃昏猶是雨纖纖。曉開簾,欲平檐。江闊天低,無處認青簾。孤坐凍吟誰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厭厭。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

    【注】青簾:舊時酒店招引顧客的布招。

    1.“江闊天低,無處認青簾”在詞中有什么作用?

    2.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一句。

    參考答案

    1.①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營造了寒冷的氛圍,襯托了作者的凄冷與孤獨。②酒家無覓處、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處境表現了作者的無助與寂寞。用“雪”和“酒”引出下闋對故人的思念與贊識。

    2.①“雪”與“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潔,體現了對敵人的贊賞和自己對高潔品格的追求,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4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行香子

    蘇軾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杉、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

    【注】蘇軾在杭州任職時,曾與好友知府陳襄同去杭州郊游。

    1.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13分)

    A.“梅雪飄裙”,梅花似雪,飄沾衣裙。

    B.“處處消魂”,無論何處,傷心斷魂。

    C.“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詩人游覽過的名勝。

    D.“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詩人欣賞過的美景。

    2.簡析“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的表達效果。(3分)

    3說說這首小詞抒發了怎樣一種情感?(4分)

    4.本詞多用憶舊和寫今的穿插對比,且勾勒自然。請從上下闋中分別找出今昔轉換的過渡句(即過片)。(2分)

    5.結合全詞,簡析“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的表現手法和作者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3分)B(“消魂”是歡樂陶醉之意)。

    2。答案示例:這是留在詩人記憶中的杭州美景,借以抒發對美景的熱愛、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有一句符合題意的概括性判斷,1分)。緊承前文的“何人”“相憶”,這里巧用景物作了形象的回答,使“何人”落到了實處,使情感有了附麗,別說那里的好友了,就連美景也在思念自己;看似句句寫景,實則字字含情(結合具體詩句作言之成理的分析,2分)。

    3.答案示例:本詞抒發了對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及對自己美景的熱愛之情(有一句符合詩意的概括性判斷,1分)。本詞既追念了與友人攜手江村共賞美景、吟詠酬唱的歡樂情景,又抒寫了故人不見,即分別以后的相憶相思;從而具體抒寫出摯熱的真情(結合本詞的內容,從兩個方面作言之成理的具體分析,2分)

    4.上闋:故人不見,舊曲重聞;下闋:別來相憶,知是何人。(2分)

    5.“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別來相憶,知是何人”的詰問,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1分)用擬人手法,(1分)將無情的自然景物賦予有情的生命,(1分)含蓄而有詩意地表達出詞人對美景的熱愛和對友人的綿綿情思。(1分)

     

    4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浣溪沙①

    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②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化工馀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③。

    【注】①本詩是元豐元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②二麥:指大麥和小麥。③錦薰籠:指瑞香花的別稱。

    1.“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4分)

    2.在詞中詩人是怎樣描寫瑞香花的?這樣寫有何用意?(3分)

    參考答案

    1.“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擬人手法(1分),描寫大片麥浪在晴空下翻滾的場景,顯示麥子的生勢挺拔(1分),表達了作者對眼前豐收景象的喜悅心情(1分),也表現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1分)。

    2.詩人用描寫瑞香花花色夭紅,氣如薰香(1分),流露出對花的喜愛和賞花的歡愉之

    情(1分),用對花的贊美襯托豐收的喜悅(1分)。

     

    4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定風波

    蘇軾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1.“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一句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藝術效果?(6分)

    2.這首詞中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陳述。(5分)

    參考答案

    1.運用了夸張(或通感)的修辭。(2分,任意答出一個即可)她的歌聲使人感覺到風起雪飛,使炎夏變得清涼。(2分)對柔奴“清歌”的夸張描寫突出了歌聲的清涼悅耳,也暗示了歌者高曠美好的心靈。(2分)

    2.表達了作者對柔奴身處困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度的贊賞,(2分)也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自信、豁達、樂觀的曠達情懷。(3分)

     

    4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南歌子·游賞

    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①,瓊彝倒玉舟②。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間食品。②瓊彝、玉舟,酒壺、酒杯。

    1.這首詞上片首句,將游賞十三樓時所見湖光山色和席間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寫,請結合修辭手法說明。(3分)

    2.上片末句為什么提及“古揚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3分)

    3.下片末句(“聲繞……”)是怎樣寫出歌聲動聽、韻味悠長的?(4分)

    參考答案

    1.運用了比喻手法(1分):歌女的眉黛如山(1分),酒后的醉眼流波。(1分)

    2.用意:和十三樓的游玩之樂進行對比,表現十三樓的觀覽之勝。(1分)心情:游興之濃、游賞之樂。(2分)

    3.賦聲以形,寫出聲音的余音裊裊和動態美感(繞、飛)(2分,能結合“繞”、“飛”進行分析即可);側面烘托,用晚云的滯留表達歌聲的美妙(2分)。 

     

    4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①

    蘇軾

    春牛春杖②,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蘇軾謫居海南島儋耳(今儋縣)時。②古時立春日習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謂之“打春”。下闋“春幡”,指旗幟;春勝,剪紙圖案,以示迎春。 

    1.從詩詞體裁角度看,“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中“減字木蘭花”是       。(1分)

    1.對本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詩人將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親切。

    B.“春幡”立于田頭,“春勝”遍于街肆,似見千人萬人喜慶春天的到來。

    C.“一陣春風吹酒醒”,詩人無法感受故鄉“打春”的歡娛,借酒澆愁亦不失豪放。

    D.以海南不得見的雪花比擬海南的楊花,為他鄉“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詮解。

    3.《文心雕龍》中認為“同字相犯”是敗筆,而蘇軾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全篇共44個字,僅“春”字就出現7次。請簡評這樣用字的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1分)詞牌

    2.(3分)C (實寫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憶故鄉;全詞氣氛歡快,無愁苦之情。)

    3.(4分)不僅增加了詞句的音韻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1分)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錯落有致。(1分)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歡快景象。(2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免费看欧美全黄成人片|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自拍|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男人的天堂av社区在线| 亚洲AV午夜成人无码电影|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一个人免费视频WWW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无码精品国产D在线观看| 亚洲爆乳WWW无码专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少妇午夜啪爽嗷嗷叫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APP| 开心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亚洲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av色国产色拍|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欧美另类图区清纯亚洲| 国产精品不卡区一区二| 成人久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