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會制度是指在早期基督教會和其后天主教會中的部分信徒,通過獨處或集體隱居、離世苦修的神學主張和制度。 在早期基督教的思想中本身就含有出世和禁欲的思想,很早就有一些教徒為擺脫世俗纏累,選擇了在家或離家去過封閉和禁欲的生活,希望通過潛心修煉,達到“與基督合一”。這些“隱士”中以埃及的圣安東尼最為著名,據傳說他在荒野冥思修煉數十年,被稱為修士之父。 3世紀基督教國教化后,隱修者日益增多,遍布埃及和近東各地。在此基礎上,4世紀初埃及的帕科米烏首倡集體隱修并在塔本尼西創建世界上第一座隱修院,隱修士們在這里被組成團體,同食共住,統一規戒,集體禮拜。 其后不久,羅馬學者亞大納西通過他的著作《圣安東尼傳》把隱修制度傳到歐洲。在此影響下,在馬賽的圣維克托等地出現了一批仿埃及隱修制的修院。 公元529年,羅馬貴族出身的意大利人圣本篤(S.Benedetto)在意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卡西諾山創立西歐第一個修會組織---本篤會并為之制定了詳盡的規章,標志著天主教修會制度的出現。 二、修會的基本制度 圣本篤在吸收埃及修院制度和拉丁神學思想基礎上制定本篤修會章程73條,對天主教隱修體制影響重大,其后建立的各隱修會在制定章程時往往以它為藍本。 在信仰方面,圣本篤強調共同的集體生活,但反對東方修煉中過分苛刻的苦行。其院規要求修士入會必須發下絕財、絕色、絕意三大誓愿。同時主張修士有三大任務,即:首為崇拜天主,次為靈修讀經,三為勞作自養。 在組織上,院規規定院長由選舉產生,修士須絕對服從院長,起居、飲食、勞作、閱讀、崇拜等均必須定時進行。 以此為基礎,天主教隱修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自有的織形式。即:修會由創建者訂立規章,經教皇批準后正式成立,入會者須發下誓愿。經教皇認可的修會,不受教區主教管轄,自成獨立體制。各會由總會長統轄,下設分會也就是各修道院。 由于修士被認為是舍身于上帝的人,在宗教和道德上具有權威,因此,各修道院長的地位往往高于本地的主教和大主教。很多主教和教皇也出身于修士,使如獨身等原系修士特有的要求最終成為了對全體神職人員適用的規定,對教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修會的改革 進入中世紀后,隨著天主教會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各修會的世俗化傾向也不斷膨脹。修院一般都擁有大量土地和佃戶,經營農牧業和手工業,進行貿易和金融活動,甚至擁有封建武裝,變成了集宗教、政治、經濟為一體的強大勢力,成為西歐封建體系的重要部分。 隨著財富的增長和政治勢力的擴大,隱修院日趨腐化和世俗化,會規廢馳,信仰和道德優勢日益喪失,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10世紀起,修會內部的有識之士就掀起了內部改革運動。先是法國修士小本篤重整本篤會院規,主張恢復簡樸生活,減少生產行為,增加禱告神修,禁止院外教學活動。后來,修士伯爾諾在法國建立克呂尼修院,主張教會擺脫世俗控制,反對世俗化。 改革者在主張上分作兩派,一派主張修會應仿效早期的隱士,遁入荒野,過與世隔絕的生活,被稱為“曠野修士”。而另一派,又稱托缽修會,主張修會不應放棄慈善活動等社會義務,但不應置有會產,僅通過在城鎮行乞維持生活。 四、修會的進一步發展 13世紀后,托缽修會獲得了迅速發展,產生了方濟各會、多明我會等一批著名修會,他們都標榜清貧,不置院產,并在嚴密的組織下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并往往建有針對女子和普通平信徒的第二修會和第三修會。 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種軍事性修道性參半的組織,被稱為僧侶騎士團。這些組織起初主要為保護朝圣者或照料生病的朝圣者而設立,后來演變成軍事化的宗教團體,在與穆斯林的宗教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中世紀的結束和人文主義的興起,修會所鼓吹的神秘主義和禁欲觀念逐漸失去了號召力,加入修士的人數日益減少,而各修院所擁有的大量財產又為各新興民族國家君主所覬覦,因此在隨后的天主教會大分裂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天主教各修會均遭受到嚴重的打擊,在中東歐地區幾乎絕跡,而在法、意等拉丁地區,影響力也大為削弱。 面對這種局面,1545年的塔蘭托宗教會議對隱修制度進行了改革,一方面通過了關于教土生活的綜合法令,決定設立專門機構來監督教士的生活。同時建立了一種新型的修會即耶穌會,它絕對效忠教皇,堅決反宗教改革,廣泛參與社會生活,并積極向亞、非、拉等地傳教。 近代以來,各修會的社會影響進一步縮小,追隨者日微,為此,1962年召開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專門發布《修會生活革新法令》,強調修會生活的革新包括“繼續返回基督化生活的根源,及各修會原來的目標,與對時代環境變遷的適應”,要求按照現代社會的需要來改革天主教隱修制度。 五、主要修會簡介 一、本篤會(Order of St. Benedict) 天主教最早的隱修會之一,又譯本尼狄克派。公元529年,由意大利貴族圣本篤所創。其會規規定,修士不得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為“發三愿”。每日必須按時進教堂誦經,詠唱“大日課”,余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認為“祈禱和勞動是通向天堂的坦途”,視游手好閑為罪惡。該會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范本。該會會士多穿白色袍服,因此又稱為白衣修士。 公元529年,圣本篤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諾山的羅馬神廟舊址建造第一座修院,至今仍為西歐著名修道院。該會修士們除完成日常的靈修活動外,還謄抄古籍及從事宗教藝術與教育事業,對保存歐洲古代文化遺產,有一定作用。該會非常重教會音樂,特別擅長于詠唱相傳為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創作的格列高利頌調。今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國的本篤全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會士中曾出現不少圣徒與學者,其中后來成為教皇者就有格列高利七世等40余人。 10世紀時,該會在法國克呂尼的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整本篤會”。15~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漸失。20世紀初,該會德籍、比籍及美籍會士曾相繼來華傳教,在北京創辦了輔仁大學。 二、方濟各會(Order of Friars Minor)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又譯法蘭西斯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意為小兄弟會。因其會士著褐色會服,又被稱為褐衣修士。 該會于1209年由意大利阿西西城(Assisi)的富家子弟圣方濟各(S.Francesco)(又譯圣弗朗西斯科)建立,后經教皇英諾森三世批準后正式確立。其會規要求會士必須效忠教皇,反對異端,并提倡過清貧生活,衣麻跣足,托缽行乞,會士間彼此互稱“小兄弟”。 同時,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圣吉亞拉(Santa Chiara,相傳系圣方濟各青年時的戀人,在圣方濟各出家后仍陪在其身邊,后受到其感悟而出世修行。在圣方濟各去世后吉亞拉又幫助其弟子穩定和維持了修會,死后被教會尊為圣人。時至今日,其墳墓仍在阿西西市圣方濟各大教堂旁邊并在此基礎上建有圣吉亞拉大教堂)創建女修會,被稱方濟各派第二修會,又稱吉亞拉會。方濟各派還為平信徒設立了第三修會,入會者不必出家,唯在修會指導下解囊布施,過清貧生活。方濟各派在西方社會有較大影響,圣方濟各也被尊為意大利的國家保護神。 方濟各派在初創時,修會不置產業,靠乞食為生。后在城市中建立修院,該會重視學術研究及文化教育事業,著名學者如波拿文都拉、培根、鄧斯、司各特等皆出于該會。 中國元代時,該會會士約翰·孟高維諾等曾多次從陸路到中國,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教區,建造教堂,時稱也里可溫派。明代中下葉,該會又從海上進入閩浙一帶。清代中葉以后在中國轄有眾多教區,主要傳教于魯、晉、兩湖、陜、甘等地。近年來,傳教的主要方向為非洲。在拉美教會和解放神學家中有很多該會會士。 三、多明我會(Order of Preachers)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又譯多米尼克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Praedicatorum,意為布道兄弟會。因其會士戴黑色風帽,被呼之為黑衣修士。 該會于1215年由西班牙貴族圣多明我(S. Domenico)(又譯多米尼克)創立于法國圖盧茲,1217年獲教皇洪諾留三世正式批準。該會以布道為宗旨,著重勸化異教徒和排斥異端,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階層傳教。會規接近方濟各會,也設女修會和平信徒第三會。該會自稱圣多明我曾得到圣母馬利亞親授的《玫瑰經》一部并承諾加以推廣,該經書目前已成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傳誦之經文。該會還興辦大學,獎勵學術研究,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和M.J.愛克哈特等著名學者皆出于該會。 反宗教改革時期,受教皇委托,該會主持異端裁判所、教會法庭及教徒訴訟事宜。至今教廷信理部及教會最高法庭仍由其會掌握。16世紀該會追隨西班牙殖民勢力東來,1577年首抵菲律賓,1631年左右進入中國漳州、福州等地。1915年多明我女修會也到福建傳教。 四、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 16世紀宗教改革期間建立的天主教修會之一。創立者為西班牙貴族圣依納爵·羅耀拉(S.Ignatius de Loyola),于1539年所創立,次年經教皇保羅三世批準。耶穌會的宗旨是反對宗教改革運動,重振天主教會與教皇的權威,同新教異端作斗爭,并使全世界異教徒皈依基督。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耶穌會非常強調內部組織和紀律。其總會設于羅馬,分會遍布世界各地。總會長聽命于教皇,任期終身,對內總攬一切事務,任命各分會會長。順從被認定為該會士的基本道德準則。 耶穌會最大的特點是它不主張隱修苦行,而支持會士在世界各地廣泛參加各種活動,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重視在社會上層分子中進行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來爭取各國社會精英支持天主教會而排斥新教。該會與16-17世紀的歐洲的宗教、政治斗爭密切聯系,會士參與了各種政治陰謀,甚至是暗殺活動。 但耶穌會也很重視教育和文化,興辦了各種學校,16世紀后期歐洲天主教地區的高等教育幾乎全被耶穌會士所掌握。它對語言、文學、哲學和各門自然科學課程教育的發展頗有貢獻。 耶穌會士在亞洲、非洲、美洲各地有廣泛的傳教活動。明末清初(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中葉)來華的羅明堅、利瑪竇、羅如望、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著名傳教士都出自耶穌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