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見老 我們常聽老人說“一歲見老”,或者“三歲見老”。在這些似是而非的俗語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學道理呢?心理學家發現,嬰兒時期的依戀對成人的親密關系(如愛情婚姻等)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依戀關系對于嬰兒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怎樣才能測量這種抽象的情感關系呢?顯然,8個月的嬰兒還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而家長的報告往往并不可靠。因此,心理學家需要觀察撫養者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著名兒童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和同事發展了一種研究孩子和撫養者之間感情依戀的方法,即陌生情境法。 Ainsworth基的實驗設計基于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害怕。當嬰兒對撫養者產生依戀時,他們容易在陌生人情境中感到焦慮和害怕,尤其是當撫養著不在場的時候更是如此。6個月以后嬰兒,當撫養者離開的時候,嬰兒會感到沮喪,并可能通過大聲哭泣等行為來表示抗議,這種現象被稱為“分離抗議”。
那么,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很多研究者認為,依戀類型會導致很重要的社會性、情緒和認知方面的結果。有些研究者認為嬰兒早期的依戀越積極,他們長大后就可以更成功地離開撫養者。安全型依戀的其他好處包括:更自信、更多朋友、成人階段的關系更好。與之相反,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更容易呈現更多負面情緒、有行為問題、對其他孩子充滿敵意。 嬰兒早期的依戀關系是我們了解未來的窗戶嗎?研究表明,成人時期的親密關系(如戀愛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童年經歷和以后的生活經驗所影響。安全依戀型的人更容易建立較長久的愛情關系。與嬰兒時期的三種依戀類型相對應的,成人也具有三種不同的親密關系類型: 第一種親密關系類型是安全型依戀。安全依戀型的人具有高自尊和較高的人際信任,容易與身邊重要人物的建立親密關系,而且從不擔心被拋棄。他們可以非常愜意地享受親密關系而不擔心別人和他們太過接近。安全依戀類型的人表現為較有信任感,較少感到孤獨,傾向于和別人保持長期的關系。 第二種類型是回避型依戀。這種人與身邊重要人物很難建立親密和信任關系,他們在愛情關系中不會因為與伴侶的親密而感到舒服。他們不允許自己依賴他們的伴侶,并且會因為和他人太過親密而感到不安。在和未來戀人相處時,也很少感到親密和幸福。這種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愿意付出,在失去的時候也極少悲傷,因此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第三種類型是焦慮—矛盾型依戀。這種人很想與身邊重要人物親近,但又害怕被拋棄。這種人通常會比他們的愛人更為迫切的想和對方接近。在戀愛關系中,他們最擔心被拋棄,因此又不敢輕易投入感情。“矛盾”在這里指的是一種頻繁的愛恨交織的心理狀態。盡管可能在戀愛關系中陷的很深,但他們以失敗告終的幾率仍然相當高,較難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系。 那么,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和成人時期的親密關系類型有關系嗎?有人對大學生的依戀類型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在大學生中約有56%的人屬于安全型,25%的人屬于回避型,19%的人屬于焦慮—矛盾型。令人驚訝的是,在成人中,這三種類型的依戀關系的分布非常接近發展心理學家發現的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分布。這些統計數據上的相似提示我們,成人之間的依戀類型可能形成于童年。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關系和成人的依戀類型的關系不只是一種推測。在報告他們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時,安全型的成人比另兩種類型的成人更傾向于描述同父母的積極關系和一個溫暖、信任的家庭環境。與之相反,焦慮—矛盾型的人很少回憶起父母的支持,回避型的人描述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是不信任的和情感淡漠的。描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是回避型的,他們不大可能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類型。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歲見老”、“三歲見老”的俗語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早期的依戀類型對成人時期的親密關系仍會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因為,嬰幼兒時期就形成的人際關系模式和對自我的看法將會對一個人的發展產生持續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