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沉魚
友情提示:不喜歡此音樂的可以點此停止播放!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 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
而后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那天到嘉峪關景區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了,120元的門票本來是包含三個景點,
可我們只能放棄了路途遙遠的懸臂長城、長城第一墩。
你可以選擇乘坐電平車進入,可我們喜歡步行。

有自行車可以租賃,我們也不想騎車,只想步行。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距今已有64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 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 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 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紀念。

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嘉峪關矗立于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

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 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 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




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不知道這里曾踏過多少英雄與駿馬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這里曾是硝煙彌漫、烽煙四起、馬革裹尸的戰場, 不知各個朝代曾有多少千軍萬馬英雄豪杰為了抵御外敵,在這里含恨而眠。 如今,茫茫戈壁,依舊會風沙彌漫,依舊荒涼蕭索,可是卻寧靜祥和, 沒有戰爭的歲月,是靜美的,是歡樂的。

發現了嗎,站在城外回望嘉峪關關城,似乎是那么矮小,城門已在地平面以下不得見, 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風沙遷移的結果,可是據當地人說,這是為了抵御外敵,故意掩藏城門。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我的姐妹們,猶如凱旋歸來的英雄豪杰!


正在維修城墻的工人看到我拍照,覺得很新奇,直嚷著讓我幫他們拍。 一邊正在吸煙的小男孩,覺得害羞,趕緊轉過身去。

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正在維修的城樓,顯然有些煞風景,可仍不掩飾其壯觀巍峨。

一位好友說,在這樣厚重的歷史面前,我們渺小到不可再渺小了,
所以他看到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后感覺到的就是莊嚴肅穆!


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現就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 圖片上這一截土墻,也是嘉峪關遺址。


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映襯在金燦燦的夕陽里,分外輝煌壯麗。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里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此時站在嘉峪關下看著那雄闊的山關樓隘內心澎湃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