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一門太平門究竟長成什么樣?老照片里的太平門就是現在發現的太平門嗎?昨天,重慶晨報記者獨家獲準進入位于渝中區四方街旁的太平門考古現場,在考古現場負責人孫治剛的講述下,還原了這座重慶第一門的昔日真容。 太平門的樣子 高4米9寬4米4,只是內城門 在已經平整出來的考古現場,高高矗立的太平門無疑是最吸引眼球的,拱形的城門連著高高的城墻,從現場一直延伸向江邊。 站在太平門前,高達4.9米、寬4.4米的城門讓人顯得格外渺小,門洞被巨大的條石堵得嚴嚴實實。指著巨大城門的頂部,孫治剛說,原本的城門是被掩埋在民居和現代修建的道路之下,他們整整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讓這座重慶第一門在“消失”數十年后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 那么,老照片里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太平門真的就是現在發掘出土的太平門嗎?對這個問題,孫治剛明確說不。 孫治剛說,與通遠門一樣,太平門也是以甕城的方式建造。也就是說,完整的太平門其實有兩道城門,老照片里的太平門是甕城的外城門,而如今考古發掘出土的老城門,則是甕城的內城門,“通遠門也是當初甕城的內城門,通遠門的外城門也早已在重慶歷史上的擴城建設中消失。” 如今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太平門內城門,從未出現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任何一張老照片之中,老照片里的太平門已經徹底消失在時間的車輪下。 太平門的交通 接有兩條通往城內道路 在考古發掘現場,在背靠太平門城門的左側,一片寬闊的平地也在發掘中被整理出來。這塊平地是干嘛用的?孫治剛說,這是當時太平門通往城內的兩條道路之一。 這條昔日的道路如今已看不出當年的風貌,原本鋪在其上的青石板也在城市建設中消失無蹤,“我們也是在現在道路的下方發現了這條古道的遺址,除了道路旁邊還存有一截寬約20厘米的明代排水溝之外,其它部分已經被之后建造的各種建筑地基破壞了。” 這條道路有多寬?孫治剛說,這條道路寬約6米左右,但它是在民國時期被擴建之后才達到的寬度,明代時這條道路有多寬,還要等待考古發掘整體結束后才可知曉。 這條道路通往何方?指了指不遠處的重慶海關總署舊址,孫治剛說,道路所接的街道,就應該是這座老建筑前的道路。 除了這條道路外,背靠太平門的右側還有一段殘存的石梯,孫治剛說,這就是當年太平門的另外一條通路,順梯而上,就是當年重慶城最繁華的四方街和白象街。 但這段石梯并沒能得到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因為在它的垂直上方十余米處,就是如今還在使用的四方街。攝 三大疑問 宋代的還是明代的? 太平門建于明代初期 從文獻史料中,太平門的建造時代是在宋代,可如今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太平門,經過專家對建造材料的考證,它卻是明代初期修建的。 那么究竟宋代重慶城有沒有太平門呢?太平門修建于宋代的記載又是出于何處呢? 對此,孫治剛說,在《宋史》的記載中,當時的重慶城只有4道城門,它們分別是:洪崖門、千廝門、薰風門、鎮西門。其中,薰風門的風貌,還能在湖廣會館大戲臺下方的木雕中一尋端倪。 《元史》中的太平門哪去了? 還有待未來的進一步研究 孫治剛說,重慶的太平門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只能追溯到《元史》的記載。那么如今的太平門究竟是不是《元史》里提到的那座太平門,孫治剛說,根據目前考古所得材料推斷,《元史》中記載的太平門應該另建它處。而它究竟在哪里,還有待未來的進一步研究。 太平門是在哪一年被封堵? 1927年外城門被拆毀建碼頭 那么太平門究竟被拆毀和封堵于什么時候呢?據1927年《重慶商埠月刊》第7期記載,太平門城門在該年底修建碼頭時被拆毀。孫治剛說,這段史料中記載被拆毀的太平門,應該指的是太平門的外城門。 如今殘存的太平門內城門只是在城市建設中被封堵,“城門被封堵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原因是為了當時的城市建設。” 原址保護 今后市民可穿越太平門 重慶有望成為西部繼西安之后,古城墻長度最長和古城門保護得最好的城市 在考古發掘結束之后,太平門老城門和城墻將得到怎樣的保護呢?昨日,有關專家表示,太平門老城門、人和門老城門以及它們之間的老城墻,都將被原址保護。 專家說,它們將作為未來白象街歷史文化展示區內的重要遺址,永遠地留存在重慶市民的生活之中,共同向市民展示重慶老城墻及老城門的風貌。 同時,專家們也將嘗試在未來恢復城內外相連的人行步道。如果真能如此,那么今后市民就能“穿越”歷史的城門,從城內走到濱江路,“太平門等古城墻的保護規劃也將制訂。” 專家說,如果太平門保護得好,重慶就有可能成為西部地區繼西安之后,古城墻長度最長和古城門保護得最好的城市。太平門的發現意義重大,是對重慶城市史和歷史文脈的延續。 讓我們穿越歷史,傾聽銅壺滴漏的鐘聲…… 繁華之地 太平門位于重慶舊城的東南方,修建于東水門(位于朝天門)南約700米的長江邊上,門址就在如今的太平門大碼頭3號。“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城門,它的正門外,還修建有防御所用的甕城,就像劉德華在《墨攻》里修的那座甕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說,這座甕城的門朝長江上游,上刻有“太平門”三個字,而面向長江的正門,門額上寫有“擁衛蜀東”四個字。 從太平門入城即進入白象街,經四方街到魚市口,曾是重慶衙署的集中地,縣文廟、縣學也在附近。這里又有白象街、商業場等繁華之所,還有不少廟宇,曾是重慶城最熱鬧的地方。在重慶開埠后,太平門內更是集中了許多洋行、中外商號,多個輪船公司也在這一帶設立總部,太平門因此成為輪船碼頭。一時間,這里成為重慶政治經濟的中心。 滴漏報時 順著四方街而下,老居民對太平門的各種傳說仍然津津樂道,最讓大家感興趣的是太平門老鼓樓里安放的銅壺滴漏報時裝置。 “聽說那個銅壺滴漏準得很,每到正點,就有人用敲鼓擊鐘的方式向全城報時。”家住附近的王惠蘭老人說,她年輕時最喜歡聽老人們說那艘可以報時的箭舟,“那艘船實在太厲害了,箭頭一指就能準確報出當時的時辰。” 銅壺滴漏是根據什么原理報時的?吳濤揭開了這個古老“鐘表”的秘密:所謂銅壺滴漏,由數個水斗高低排列組成。在最低的水斗旁有個盛水的壺,壺中有一艘小舟,舟上豎立一支有刻度的箭。當水從最高的水斗按順序滴到壺里后,隨著箭壺內逐漸升高的水位,小舟及舟上豎立的箭也隨之上浮,人們就可以根據從壺口露出的箭桿刻度,來判斷當時的時辰。 木竹碼頭 站在太平門老城墻頂端,舉目可見奔流而下的長江。吳濤說,原來的太平門碼頭是順長江放流木竹的集散地,如今仍有部分石階尚存,從其氣勢仍可想象它昔日的繁華。 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吳濤認為,太平門一直是老重慶的重要門戶。吳濤說,舊時的重慶居民,出太平門后渡長江至龍門浩,經巴縣背峰、木洞、天賜就可以進入南川縣,然后可通往貴州和湖南西部,這條線路被稱為重慶的“東南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