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上午,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在華師大一附中舉行校長論壇,這次論壇先是觀課,然后進入大禮堂聽華師大一附中丁偉強校長作《弘揚“研究型”學校文化,創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報告。報告之后,朱怡華研究員、顧志躍教授分別作了點評。就在我以為活動要結束的時候,于漪老師起身走到了臺前。接下來,我和許多人一道直接聆聽了于漪老師精彩的演講。以致于在于漪老師演講結束之后,我忍不住走到她面前,以非常崇敬的心情告訴她:“于老師,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她笑了。笑得像一朵飽經風霜的盛開的菊花。
1992年,她曾經在華師大給我們上過課,我們也曾經到她任校長的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參觀過。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小學活動課系列設計》,于漪老師為我的書題了詞。也就是在這一年,于老師邀請我為第二師范學校的學生上課。我在這所學校代了兩個學期的課。十幾年過去了,其中我在不同的場合都見過于老師。她的周圍始終有很多人圍著她,以致于我只能在遠處默默地注視著她,為她祝福。
以下是我的記錄。雖然未能記全,但大致的演講風采依然可以感覺到。黑字部分是我覺得特別精彩的地方。一個八十四歲的老師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如此精彩的詞句,如此高昂的熱情,確實讓我們這些臺下聽眾熱血沸騰。于漪,確是一代大家啊。
我講的第一點是:這所學校(華師大一附中)抓得很真、很實、學校很有希望。學校研究性文化的頂層設計很清晰、很精彩。從丁校長的報告中,我們感覺到學校有厚實的文化積淀。學校每一任校長都把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培養目標、隊伍建設,聚焦在研究型文化上,非常尊重原來的文化積淀。
現在有的人一講教育,就把傳統文化放在對立面。我們不能以改革開放前來否定改革開放后,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來否定改革開放前。丁校長的報告讓我感覺到他拿到接力棒以后,對于傳統文化心懷敬畏之心。我走了不少學校,有些學校的傳統文化全被割裂了。一個否定歷史的人是永遠沒有前途的。(掌聲)
我講的第二點是:從丁校長的匯報中,我們看到學校從華師大一附中群體出發,創設教師共同體,這是站在華師大一附中土地上,是符合華師大一附中學生的需求和教師的內心的需求的。“三塊田”(丁校長報告中講到“秧田、大田和試驗田”)有時代特點,對我們啟發很大。學校每一塊田做得都有亮點。(關于“青椒教師”,顧老師、朱老師都講過了。)三個秧田的位置反映了學校領導班子的教育自覺。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說過:“我是穿黃袍的。我認為舞臺上的皇帝不重要,我要給教師搭平臺。學校的質量就是教師的質量。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學校有沒有培養的沃土,有與沒有大不一樣。學校是培養學生的場所,也是培養教師的場所。我在第二師范當校長,管財權,沒有管過一筆錢。一切都要奉公守法。我一天到晚進課堂。學歷水平不等于崗位水平。一名優秀教師是在課堂里跌打滾爬出來的,是自我修煉出來的。學校校長是教師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是其他機關沒有的優勢。校長要聽課、評課,不立足在這些地方,如何改變不足?教師發展共同體是校長培養教師的自覺典型做法。
第三,學校要使各個層面的教師都要受到教育,使之形成教育鏈。我覺得華師大一附中這方面做得好。我們不能讓教研組變成行政機構,這樣的教研組功能要轉變。這是特別值得思考的。如何抓好教研組建設?我以為:
第一是讀書。顧老師講得好,華師大一附中過去就有讀書的風氣,求知欲非常強。比如陸繼椿的“一課一得”,在全國有較大反響。教師教得好首先是學得好。教師抱著一本教材是上不好課的。教師想要在課堂上左右逢源,一定要讀書。
第二是教育要求其真,不搞三流化妝;教育要形真,教育要抓現實的真問題。這也是教師理念的轉變。1985年,高考用標準化試卷開始,知識點開始泛濫。這樣的教法,學生對學科的知識結構是不清楚的。學生學數學,沒有數學思維是沒有靈魂的。當今社會必須讓學生學會研究,很多知識是需要重組的。
第三教育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的目的是為了有所為得更好。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一人一世界”。但是,現在的教育看不到一個個可愛的學生,只看到分數。教育的所有的功能只能體現在分數上。以后要出劉定一(華師大一附中教師,只有高中文憑,但他非常注意自學,后來任華師大一附中高三數學教師,后來被評為特級教師,以他的名義,上海市成立了跨學科研究所)很難。華師大一附中要有一往無前的精神,要注意培養有個性的獨特的教師。
華師大一附中的學生是好的,我怕用一課一練把他們練傻了,更可怕的是把教師也練傻了。每個進華師大一附中的教師,學校都要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獨特個性的教師。如果一所學校校長有名,但是教師出不來,我認為這不是好學校。我一輩子上了2000節公開課,不可能盡善盡美。但我可以一直在追求中。我對華師大一附中的未來充滿了期待。(經久不息的掌聲)
小資料:
于漪,女,江蘇鎮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執行委員、執行委員,上海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現任上海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教師研究會會長。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及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于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
永遠的師者:于漪
1951年,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驕傲的學生--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40多年來,盡管工作崗位發生過許多變化,但她心中鐘愛的職業始終只有一個:永遠的教師。 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師 憑著激情,她在走出校門教了8年的歷史課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語文教材,并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雖然她一直是一位優秀的學生和出色的歷史教師,但面對學生們不敢有絲毫馬虎。從語法、修辭、邏輯到中外文學史、甚至哲學、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識,所有與教學相關的知識都一一學習,天天明燈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為師者的基礎。《于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中學生作文指引》、《教師學概論》等著述,向人們展示的正是這種基于對語文教學充滿激情的碩果。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成績而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 一位一身正氣的校長 憑著一身正氣,1985年于漪走上了幾經變遷的上海第二師范學校校長的崗位。當時,那是一所傷痕累累的學校。踏進校門,于漪看到的是衰敗的校舍、渙散的教師隊伍。于漪作出一系列令當時社會震驚的決定:教師實行坐班制,學生一剪頭發,二穿校服。并斬釘截鐵地面對校內外的各種議論;社會上允許的,學校不能都允許;社會上流行的,學校不一定都提倡。她著手開展兩代師德的教育,請離休干部作革命傳統教育,請盲人樂隊用精彩的演奏訴說怎樣做生活的強者,讓教師、學生討論當代教師和師范生的形象。規劃興建了圖書實驗樓、體育館、藝術樓,開辟了大草坪,植樹種花,讓學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硬是將學校營造成一塊育人的凈土。于漪有許多耀眼的榮譽:全國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但最為珍貴的是--永遠的師者。 一種清新的教學風格 1、思想性。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是教學改革的依據,于漪牢牢地把握著這一依據。她的全部教學改革活動,貫穿著一條鮮明的紅線,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語文課,充分地體現著“文道統一”的精神,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結合著思想教育,恰似春風化雨,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真可謂教養與教育的和諧統一。于漪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是很強、很突出的。 2、重學性、重教輕學,是傳統教學的積弊。于漪主張,教師應把從教出發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出發的立足點上來,重視對學法的研究,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此,教師必須“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情況、新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3、情趣性。于漪主張,講課要有情趣。教學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學生產生一種孜孜石乞石乞、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才能產生實效,而效果又會促使興趣的鞏固和發展。為此,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語文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于漪站在培養開拓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高度,十分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與能力培養。只要全面地閱讀于漪的教學論文,不難發現于漪全部語文教學活動中,貫穿著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盡力開發他們的智力。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于漪曾寫過不少專論,諸如“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談觀察訓練”“談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談把握記憶的支撐點”等等。這些論述啟示我們:語文教學要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主動、活潑的學習中,逐漸成長為聰明有為的人才。 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于漪主張讀寫聽說全面訓練。她深感“重讀寫輕聽說”教學的滯后性,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角度考慮,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是十分重視聽力與說話訓練的。 縱觀于漪的讀、寫、聽、說實踐,可以從中尋找出另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在教師主導下,讓學生在主動、自覺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地培養起自學能力。 5、文學性。人的生活離不開文學。文學修養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應該具有的文化素質。于漪的語文教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這只要聽聽她的學生在發言時能熟練地運用古詩詞,能恰到好處地使用成語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在課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誦古代詩詞,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時是怎樣成功地向學生進行文學教育了。聽于漪講課,讀于漪文章,文學味濃是一個突出的感受。平時她的教學語言也充滿了優美的文學詞語,感染力很強,這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把學生帶入文學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就必然隨之提高。 6、整體性、于漪認為,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它首先應具有科學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傳授知識、進行訓練。教師對每個學期教學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確每堂課、每個單元、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 在實際教學中,她引導學生遵循文道統一的規律,從整體上去理解、把握課文,使學生不僅理解、把握課文寫什么、怎樣寫,而且理會為什么這樣寫。學生從課堂教學中不僅學到知識、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學藝術,對于一堂課怎么開頭,選擇什么作突破口以帶起全局,怎樣展開教學進程,怎樣收尾,都有獨創的整體設計。聽她的課,所感受到的是:教學環環緊扣,節奏鮮明,抑揚頓挫,起承轉合,有張有弛,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而且由于她的整個教學能“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怎樣上好一堂課,于漪的主要經驗是: 第一,“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變換提問的角度,選擇最佳入口處,激發學生的感情”; 第四,“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形成余音繚繞”。

令人崇敬的師者——于漪老師

多少人仰望她,敬仰她。她是師者的典范,是師之魂。我們祝福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