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概念2 定理口訣3 基本課題課題內容- 面和線的重合 - 棱柱 - 八面體, 十二面體, 二十面體 - 球 公理 立體幾何中有4個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此平面內. 公理2 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公理3 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各種立體圖形表面積和體積一覽表
注:初學者會認為立體幾何很難,但只要打好基礎,立體幾何將會變得很容易。學好立體幾何最關鍵的就是建立起立體模型,把立體轉換為平面,運用平面知識來解決問題,立體幾何在高考中肯定會出現一道大題,所以學好立體是非常關鍵的。 三垂線定理在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如果和穿過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在這個平面內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 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如果和穿過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 垂直,那么它也和這條斜線在平面的射影垂直。 1,三垂線定理描述的是PO(斜線),AO(射 影),a(直線)之間的垂直關系. 2,a與PO可以相交,也可以異面. 3,三垂線定理的實質是平面的一條斜線和 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垂直的判定定理. 從三垂線定理的證明得到證明a⊥b的一個程序:一垂, 二射,三證.即 第二,找射影線,這時a,b便成平面上的一條直線與 一條斜線. 第三,證明射影線與直線a垂直,從而得出a與b垂直. 注: 1.定理中四條線均針對同一平面而言 2.應用定理關鍵是找"基準面"這個參照系 用向量證明三垂線定理 已知:PO,PA分別是平面a的垂線,斜線,OA是PA在a內的射影,b屬于a,且b垂直OA,求證:b垂直PA 證明:因為PO垂直a,所以PO垂直b,又因為OA垂直b 向量PA=(向量PO+向量OA) 所以向量PA乘以b=(向量PO+向量OA)乘以b=(向量PO 乘以 b) 加 (向量OA 乘以 b )=O, 所以PA垂直b。 2)已知:PO,PA分別是平面a的垂線,斜線,OA是PA在a內的射影,b屬于a,且b垂直PA,求證:b垂直OA 證明:因為PO垂直a,所以PO垂直b,又因為PA垂直b, 向量OA=(向量PA-向量PO) 所以向量OA乘以b==(向量PA-向量PO)乘以b=(向量PA 乘以 b )減 (向量PO 乘以 b )=0, 所以OA垂直b。 2.已知三個平面OAB,OBC,OAC相交于一點O,角AOB=角BOC=角COA=60度,求交線OA于平面OBC所成的角。 向量OA=(向量OB+向量AB),O是內心,又因為AB=BC=CA,所以OA于平面OBC所成的角是30度。 4 二面角求法1.定義法 2.垂面法 3.射影定理 4.三垂線定理 5.向量法 6.轉化法 二面角一般都是在兩個平面的相交線上,取恰當的點,經常是端點和中點。過這個點分別在兩平面做相交線的垂線,然后把兩條垂線放到一個三角形中考慮。有時也經常做兩條垂線的平行線,使他們在一個更理想的三角形中。 由公式S射影=S斜面cosθ,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直接求出。運用這一方法的關鍵是從圖中找出斜面多邊形和它在有關平面上的射影,而且它們的面積容易求得 也可以用解析幾何的辦法,把兩平面的法向量n1,n2的坐標求出來。然后根據n1·n2=|n1||n2|cosα,θ=α為兩平面的夾角。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兩個法向量都是垂直平面,指向兩平面內,所求兩平面的夾角θ=π-α 二面角的通常求法: (1)由定義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則垂面與二面角兩個面的交線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利用三垂線定理(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4)空間坐標求二面角的大小。 (3)中利用三垂線定理求二面角,如圖,前提條件是平面α與平面β的交線為 l。直線AB垂直于平面β于B點,交α于A點,步驟是: 第一步,過B作BP垂直于l與P。 第二步,連接AP。則∠APB為二面角A-l-B的平面角。 第三步,求出∠APB的大小,即為二面角A-l-B的大小。 如果是利用三垂線逆定理,前提條件相同,步驟是: 第一步,過A作AP垂直于l與P。 第二步,連接BP。則∠APB為二面角A-l-B的平面角。 第三步,求出∠APB的大小,即為二面角A-l-B的大小。 5 空間向量空間的角直線所成的角:設直線m、n的方向向量為a、b,m,n所成的角為a。 cosa=cos=|a*b|/|a||b| 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設直線m的方向向量為a,平面e的法向量為c。 設b為m和e所成的角,則b=π/2±<a,c>。sinb=|cos<a,c>|=|a*c|/|a||c| 二面角:當雙法向量的朝向一致時,平面e、f的法向量為c、d 當雙法向量的朝向不一致時,平面e、f的法向量為c、d 設二面角e-e∩f-f為a,那么a=<c,d>=|c*d|/|c||d| 距離求解異面直線的距離:l1、l2為異面直線,l1,l2公垂直線的方向向量為n,C、D為l1、l2上任意一點,l1到l2的距離為|AB|=|CD*n|/|n| 點到平面的距離:設PA為平面的一條斜線,O是P點在a內的射影,PA和a所成的角為b,n為a的法向量。 ![]() 易得:|PO|=|PA|sinb=|PA|*|cos|=|PA|*(|PA*n|/|PA||n|)=|PA*n|/|PA| 直線到平面的距離為在直線上一點到平面的距離; 平面到平面的距離為在平面上一點到平面的距離; 點到直線的距離:A∈l,O是P點在l上的射影,PA和l所成的角為b,s為l的方向向量。 易得:|PO|=|PA|*|sinb|=|PA|*|sin<PA,s>|=|(PA|^2|s|^2|-|PA*s|^2)^1/2/|s| 6 線面方程方程平面:根據定義,設動點為M(x,y,z),兩點分別為(a,b,c)和(d,e,f) 則[(x-a)^2+(y-b)^2+(z-c)^2]^1/2=[(x-d)^2+(y-e)^2+(z-f)^2]^1/2 x^2-2ax+y^2-2by+z^2-2cz+(a^2+b^2+c^2)=x^2-2dx+y^2-2ey+z^2-2fz+(d^2+e^2+f^2) (2d-2a)x+(2e-2b)y+(2f-2c)z+(a^2-d^2+b^2-e^2+c^2-f^2)=0 形式為ax+by+cz+d=0 直線:根據定義,可列方程組: ax+by+cz+d=0 ex+fy+gz+h=0 得其形式是: x=jz+k y=lz+m 向量求法直線:截取直線l上兩點A(l,n,0)和B(k+l,m+n,1)方向向量為:AB=(k,m,1) 平面:取平面內三點:A(0,0,-d/c)B(1,1,-(d+b+a)/c)C(0,2,-(d+2b)/c) AC=(0,2,-2b/c)AB=(1,1,-(a+b)/c) 設向量n:(x,y,c)為平面的法向量,則 2y-2b=0 x+y-(a+b)=0 ->y=b x=a 則n=(a,b,c)為平面的一個法向量。 直線平面的關系 直線和直線: 設設直線方程為x=k1z+l1,y=m1z+n1和x=k2z+l2,y=m2z+n2 相交:兩條直線所組成的方程組有實數解 平行:k1/k2=m1/m2且l1/l2≠n1/n2 異面:不相交也不平行 垂直:k1k2+m1m2=-1 直線和平面 設直線方程為x=kz+b,y=lz+a,平面方程為cx+dy+ez+f=0,p=k+l+e,q=a+b+f 屬于:p=0,q=0 平行:p=0,q≠0 相交:p≠0 垂直:k/c=b/d=e 平面和平面 設平面方程為ax+by+cz+d=0和ex+fy+gz+h=0,p=a/e,q=b/f,r=c/g,s=d/h 相交:不平行 平行:p=q=r≠s 垂直:ae+bf+cg=0 7 圖書《高中數學競賽專題講座-立體幾何》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優秀數學競賽試題, |
|
來自: 昵稱21334167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