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散(高詠江) [組成] 沉香30克 檀香30克 制乳香30克 田三七 30克 [功效] 活血化瘀,通脈定痛。 [主治] 通治各種癥型冠心病心絞痛。 [用法] 將通脈散四藥各等分研細末,過籮備用,每服3~ 6克,湯水沖吞。 [方解] 方中制乳香、三七活血通脈,沉香、檀香芳香定痛, 全方合奏通脈定痛之功,乃治冠心病心絞痛之良方。 [加減] 通脈散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為急治其標之劑。須根據 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則配合湯藥吞服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高 老師將本病辨證分為七種癥候類型。(1)氣虛型:每因勞累而誘 發。臨床多伴有面色少華,頭昏,心悸,氣短,乏力,納差,舌 邊有齒印,脈微弱或結代等心脾氣虛證,方用歸脾湯加減;(2)氣 滯型:每因情志不遂而發作。臨床表現為心痛連脅,胸悶嘆息,脈 弦或沉弦等肝郁氣滯證,方用逍遙散加減;(3)血虛型:本類病 人心絞痛,每于夜間或休時發作,臨床多伴有面色無華,頭昏眼 花,心悸失眠,手臂麻木,舌淡,脈細弱或結代等營血虧虛證。治 療選用自擬驗方“補血六君湯”黃芪30克,當歸10克,丹參10 克,熟地10克,阿膠(烊化)lO克、枸杞10克;(4)血瘀型:臨 床可見心前區或胸骨后劇痛,甚則如針刺樣,痛點每次發作固定 不移,伴心煩,胸悶,唇甲青紫,舌紫黯、舌下靜脈瘀紫,脈沉 弦或澀等血瘀絡阻證,方用血府逐瘀湯;(5)寒凝型:每因感寒 而誘發。臨床多見心痛徹胸連背,手足厥冷,舌青紫苔白,脈沉 緊或澀等寒凝脈阻癥,方用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二仙湯;(6)痰 阻型:臨床除見心下冷痛、胸悶心悸外,還伴有納差、惡心嘔吐、 苔厚膩等痰濁中阻證,每用自擬驗方“溫脾豁痰湯”(瓜蔞皮10克、 韭白10克、姜半夏10克、陳皮10克、白芥子10克、蘇子10克、 茯苓10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吳茱萸6克、遠 志6克);7.食滯型:臨床可見心絞痛,每因過量飽餐而誘發,除 表現為心胸悶痛外,尚可見脘滿拒按、噯腐惡食、苔厚濁、脈滑 實等食滯中焦證。治療用保和丸加減。 [按語] 高老認為本病乃虛標實之證,率以年老體弱者為 多,復以不善攝生,而致臟腑功能失調,心脈痹阻不通,發為心 痛之證。在治療上主張標本兼顧,辨證與辨病結合。他根據本病 因心脈閉阻而致心痛的病理特點,恒用自擬方“通脈散”通脈定 痛,急治其標;又本著“因人制宜”的原則,將本病辨證分為五 類七型,即氣、血、寒、痰、食五類和氣虛、氣滯、血虛、血瘀、 寒凝、痰阻、食滯七型、遣方選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歲。1971年4月2日初診。 夙有“冠心病”史,近一月勞累后即覺頭昏、乏力、心悸、氣 短,繼則出現心前區疼痛,休息后能緩解。、診舌淡紫苔薄、舌邊 有齒印,脈結代。辨證為心痛證(氣虛型),投以歸脾湯加減,沖 服“通脈散”。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茯神 10克,白術10克,酸棗仁10克,龍眼肉10克,龍齒(先煎)10 克,遠志6克。每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每服沖吞“通脈散”3 克。湯散并服一個月,心絞痛未再發作,其他癥狀亦明顯改善。遂 停服“通脈散”以免耗氣,單服歸脾湯加減,追治月余,恙消癥 平。 附 高詠江陜西省已故名老中醫。其子高振華承父業,造詣 頗深。 通訊地址:冶金部十七冶醫院,安徽省馬鞍山市湖南路36號 郵編:243000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內科藥方(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