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人參 紫蘇葉 干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1g) 枳殼去瓤,麩炒 桔梗去蘆 木香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兩(各15g)
【用法】 上父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藥理作用】 具有解熱、抗病毒、抗菌、抗過敏、增強機體免疫力、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中醫(yī)證】 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弱。
【西醫(yī)病】 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肺脾氣虛,風寒侵襲,痰濕內(nèi)壅所致。風寒侵襲肌膚營衛(wèi),正邪交爭,則發(fā)熱惡寒;風寒侵襲,腠理閉塞、玄府不通,則無汗;痰濕壅肺,濁氣上逆,則咳嗽痰白;肺脾氣虛,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弱,皆為氣虛、風寒侵襲,痰濕內(nèi)壅之征。治當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方中紫蘇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寬胸;人參益氣健脾,共為君藥。桔梗宣肺祛痰止咳;半夏、前胡燥濕化痰,降肺止咳,與桔梗相伍,一宣一降,調(diào)理肺氣;重用生姜解表散寒,溫肺止咳,共為臣藥。木香、枳殼、陳皮理氣寬胸,醒脾和中;茯苓健脾益氣,滲利痰濕;大棗助人參益氣。葛根辛涼,辛助紫蘇葉解表,涼制紫蘇葉辛溫傷氣,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安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
配伍特點:補散并用,補不留邪,散不傷正;宣降并施,津隨氣行,氣行痰消。
本方與敗毒散皆能治療氣虛外感風寒,均以人參、茯苓、甘草補益正氣,以桔梗、枳殼、前胡、生姜宣降肺氣,化痰止咳。敗毒散用羌活、獨活、川芎,解表祛風,勝濕散寒,行氣理血;柴胡調(diào)理氣機;而參蘇飲用紫蘇葉、葛根發(fā)汗解表;半夏醒脾燥濕化痰,木香、陳皮理氣寬胸,燥濕化痰。可見,敗毒散與參蘇飲均能治療表里兼證,敗毒散治療的表證較參蘇飲為重,表證以風寒夾濕為主;而參蘇飲治療的里證較敗毒散為重,所治的表證則是以風寒為主。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惡寒,無汗,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表證重者,加荊芥、防風,以解表散寒;若頭痛者,加川芎、白芷、藁本,以行氣理血,散寒止痛;若不思飲食者,加山楂、麥芽,以消食和胃等。
3.注意事項:風熱表證者慎用本方。
【方論選錄】
汪昂:“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nèi)外俱和,則邪散矣。”(《醫(yī)方集解》)
【方歌】
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姜葛棗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此方宜。 ndent: 21.1pt; margin: 0cm 0cm 0pt 5.65pt" align="left">配伍特點:補散并用,補不留邪,散不傷正;宣降并施,津隨氣行,氣行痰消。
|
|
來自: johnney908 > 《中醫(yī)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