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黃連夏月倍之,六分(2g) 升麻一錢(3g) 生地黃 當歸身各三分(各1g) 丹皮半錢(1.5g) 【用法】 上藥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防冷服之(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涼血。 【藥理作用】 具有保護胃黏膜、抗菌、抗炎、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證】 胃火牙痛(胃熱證)。牙痛牽引及面頰而紅腫發熱,或牙齦紅腫潰爛,或牙宣出血,口氣熱臭,口舌干燥,舌紅,苔黃,脈數;或胃脘灼熱,或脘腹不適,或飲食有燒灼感。 【西醫病】 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口腔炎、牙齦炎、三叉神經痛、過敏性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胃熱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胃熱蘊結,灼傷胃絡所致。胃熱循經而灼脈絡,則牙痛牽引面頰,紅腫發熱,或牙齦紅腫潰爛;熱傷脈絡,迫血外溢,則牙宣出血;胃熱濁氣上沖,則口氣熱臭;熱傷陰津,則口舌干燥;熱蘊胃脘,灼傷脈絡,則胃脘灼熱;壅滯經氣,則脘腹不舒;胃熱浸淫,則飲食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擾脾胃之征。治當清胃涼血。 方中黃連清瀉胃熱,涼血消腫,為君藥。火熱內擾,以升麻辛散透達,清熱解毒,與黃連配伍,既使胃熱從內而消,又使胃熱向外透散,為臣藥?;馃崞妊陨攸S、牡丹皮清熱涼血,消腫散瘀;血得溫則行,以當歸活血養血,并監制寒涼藥太過,與生地黃、牡丹皮相伍,以涼血消腫止痛,為佐藥。諸藥配伍,以奏清瀉胃火,涼血散結之效。 配伍特點:辛涼藥配苦寒藥,透熱于外瀉熱于內;涼血藥配活血藥,涼血活血而不凝滯。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胃熱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胃脘灼熱,或牙痛紅腫,或牙宣出血,舌紅,苔黃,脈數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火下行;若牙齦出血明顯者,加藕節、棕櫚,以收斂止血;若口渴明顯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生津;若胃痛者,加赤芍、玄胡索,以涼血活血止痛等。 3.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證者慎用本方。 【附方】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決》)藿香葉七錢(21g) 山梔子一錢(3g) 石膏五錢(15g) 甘草三兩(90g) 防風四兩(120g)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g~6g),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功用:清瀉伏火,芳香透達。主治:脾胃伏火證。煩渴易饑,口唇干燥,口臭口瘡,舌紅,苔薄黃,脈數,以及弄舌等。 清胃散與瀉黃散皆能治療脾胃熱郁證,清胃散用黃連、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功用是清胃涼血活血;瀉黃散用石膏、梔子、藿香、防風、甘草,功用是清瀉伏火,辛散透達郁熱。 【方論選錄】 吳崑:“升麻能清胃;黃連能瀉心;丹皮、生地能涼血;乃當歸者,所以益陰,使陽不得獨亢耳?!保ā夺t方考》) 【方歌】 清胃散中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 胃火牙痛與牙宣,清熱瀉火止血專。 ="3">山梔子一錢(3g) 石膏五錢(15g) 甘草三兩(90g) 防風四兩(120g)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g~6g),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功用:清瀉伏火,芳香透達。主治:脾胃伏火證。煩渴易饑,口唇干燥,口臭口瘡,舌紅,苔薄黃,脈數,以及弄舌等。清胃散與瀉黃散皆能治療脾胃熱郁證,清胃散用黃連、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功用是清胃涼血活血;瀉黃散用石膏、梔子、藿香、防風、甘草,功用是清瀉伏火,辛散透達郁熱。 【方論選錄】 吳崑:“升麻能清胃;黃連能瀉心;丹皮、生地能涼血;乃當歸者,所以益陰,使陽不得獨亢耳。”(《醫方考》) |
|
來自: johnney908 > 《中醫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