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膠,溫服,日 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熱利水,育陰生津。 (主治} 主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熱,脈浮,舌質紅,苔水滑。 副證:心煩不得眠,或咳,或嘔,或下利,脈細數。 (臨證加減) 1.熱淋:加篇蓄、通草、瞿麥,以清熱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薊、大黃炭、仙鶴草,以 涼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陰虛有熱:尿色深,加連翹、蒲公英 敗醬草、土茯苓,以清熱利濕。 4.急性腎盂腎炎陰虛型:加旱蓮草、女貞子、三七粉,以 滋陰涼血、止血。 5.腎結核陰虛:加生地、天冬、麥冬、元參、五味子、太 子參等滋陰涼血之味。 6.豬苓湯加減治療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以豬苓湯加減, 治療抗生素療效不佳,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蓮草易 阿膠養陰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蓮加強抗菌消炎。[江蘇中醫, 1994,(1):16] 7.豬苓湯化裁在腎系疾病的臨床應用:以豬苓湯化裁,治 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功能衰竭等腎臟疾 病。對腎小球腎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湯、六味地黃丸加減;腎 病綜合征全身水腫者,合五皮飲驅逐水濕,效果顯著。[古方新甩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91] 8.豬苓湯加味治療乳糜尿;用豬苓湯加萆薢、黃柏、瞿麥、 生地、仙鶴草、白茅根,效果顯著。[中國農村醫學,1990,cs,:33] 9.豬苓湯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藥用生白術30~60g,豬苓、 茯苓各12~25g。氣滯濕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脹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螻、大腹皮等;夾熱加白 茅根、車前草;濕熱蘊結加黃芩、黃連、知母、大黃、板藍根、 山梔、虎杖、茵陳、枳實、厚樸、陳皮、砂仁;脾虛濕困加香砂 六君子湯、薏苡仁;肝腎陽虛加附子理中湯、濟生腎氣丸;便溏 加芡實、蓮子、扁豆或四神湯;肝腎陰虛加一貫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蘆瓢、車前草;鼻衄、齒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鱉蟲、水蛭、三棱、莪術、桃仁或大黃廑蟲丸;血白細 胞低重用黃芪、黃精、當歸;紅細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膠、阿膠、 龜板、鱉甲等。頑固腹水用雙氫克尿塞25-50mg,安體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間隔3-5日;并補充血漿、 白蛋白、鮮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復肝湯(含黨參、 黃芪、黃精、鱉甲、龜板、生地、丹參、桃仁、土鱉蟲、制大黃、 虎杖、郁金、白術、云苓、板藍根、茵陳。劑量酌情而定),穩定 后以蜜丸鞏固。 10。豬苓湯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藥用豬苓,阿膠(烊兌) 各20g,茯苓25g,澤瀉、車前子(包煎)各15g。氣虛加白參、 黃芪、白術、大棗;血虛加白芍;陰虛加龜板、鱉甲、枸杞子; 陽虛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參、郁金。每日1劑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醫雜志,1996,ts,:16] 11.豬苓湯加味治療干燥綜合征:用豬苓湯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療繼發性口眼干燥綜合征,8周為工個療程。其依據是本綜 合征屬中醫“燥證”范疇,病機以初傷胃津,繼灼腎液,兼夾濕 熱為特點,這種燥濕兼具的病機模式恰與豬苓湯相似。[中國醫藥 學報,1994,(6):30] 12。豬苓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報道:豬苓湯組,口服 豬苓、澤瀉、阿膠各30g,茯苓15g,適當補給不同濃度晶體液 和葡萄糖液.[中醫雜志,1982,c6,;34] 13。豬苓湯治頑固性嘔吐:陰傷而水熱互結,氣化不利則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則渴欲飲水。陰虛火旺,水火失濟,心腎不 交,則見心煩不得眠。若水邪下漬腸道,則可見下利;上千胃 腑,則可見嘔逆;上犯于肺,又可見咳。下利、嘔、咳皆因水邪 流竄所致,而主證則不離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與心煩不得眠。 14.本方去澤瀉、阿膠、滑石,加白術,治“嘔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火者,”名豬苓散.[金匱要略] 15.同名異方四首 (1)豬苓湯: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書] (2)豬苓湯:豬苓、茯苓、白術各等份,為末,飲調方寸 匕,日三。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此 湯主之.[赤水玄珠] (3)豬苓湯:豬苓、滑石、澤瀉、阿膠各等份,水煎.阿膠 烊化,食前溫服。治淋瀝。[濟生拔粹] (4)豬苓湯:豬苓、黃芩、炒大黃、梔子、樸硝各一兩,為 粗末,每服五錢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黃。 文蛤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文蛤15g 研細末,服3~5g,以沸湯50ml沖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熱,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彌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 脈弦細。 注:潠灌者,潠為之外澆冷水,灌為內飲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療法。 (臨證加減) l.文蛤散治療消渴:曾使用治療消渴病的常規藥方,如人 參白虎湯、金匱腎氣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據“吐后渴欲得水 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之記載,又查閱 《本草綱目》關于文蛤的記述:“文蛤其味酸咸,斂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 爛”。故大膽把文蛤湯試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頗佳. 2。文蛤散的臨床應用:本方藥性咸寒,一一脾虛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熱生津,軟堅化結之功,咸能軟堅散 結,故用于癭瘤、瘰疬、痰核和其他無名腫毒等癥;寒能清熱利 濕止渴,故能療肺熱喘嗽,水腫脹滿,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癥。將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飲水不止之消渴癥,病屬肺胃有熱而渴者。 ②痰熱咳喘:曾用貝母瓜蔞散加黛蛤散,治療嗆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氣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氣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癭瘤:用于結節性甲狀腺腫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貝母等。 [張仲景藥法研究.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臨床應用:本方藥只一味,張仲景將其用 于消渴癥,現臨床常將其配瓜蔞、川貝母,以清化熱痰,故用于 熱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熱利濕;加麥冬、花粉、石斛、蘆根等,以清熱生津止渴。[實 用經方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療咳喘:楊百蔸教授常將此方用于痰熱咳 喘,認為蛤粉具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但很少單獨使用,常與清 肺化痰的瀉白散、清氣化痰丸、麻杏石甘湯、貝母瓜蔞散等聯合 使用,療效甚佳。[實用經方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39] 第五節 陽明病兼變證的辨治(221--237) 一、陽明病攻下與多汗的辨證(221--224) [原文] 陽明病。脈浮而聚,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 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 . 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錦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 服,溫進一服,得快吐者,止後服。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 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輿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224) [詞解] (1)憒憒(kui潰):<集韻)“心亂也”。形容心中煩亂不安之狀。 (2)怵惕(cho ti觸剔):怵,恐也。惕。憂懼也。怵惕,即驚懼恐慌。 (3)客氣:指外邪,此處指熱邪。 (4)胎:即苔。 [提要] 陽明病,誤下后可能.出現的三種變證及豬苓湯的治禁。 [釋義] 本節四條原文描述了類似于陽明經腑同病的證候,不能用發汗、溫針及攻 下的方法治療。如誤用攻下法,則可能出現變證,如變為梔子豉湯證,或白虎加人參湯 證,或豬苓湯證等。證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表示表證已罷,熱盛于里,邪熱 迫津汗出,無論陽明經證抑或腑證均可見此證候,這是陽明病的熱型,亦即陽明病外 證。同時見脈浮而緊,此脈浮是里熱外揚,多見于陽明經熱盛,脈緊是邪熱成實,或有 宿食積于腸胃,邪熱阻滯氣機,可見腹滿;由于肺與大腸相為表里,腸胃實結氣阻,則 肺氣為之不利,氣逆而喘。咽燥口苦乃因胃熱上炎。身重是陽明經熱盛,氣血流行不暢 而致。由此可見221條描述的是陽明經腑同病。本證不屬表證,故不能用汗法治療。誤 汗則徒傷津液,致熱邪更盛,熱擾心神,可見煩躁,心神不安,譫語。若誤用溫針,是 以熱治熱,犯實實之戒。若用攻下,其誤治后果比上述兩種要輕,蓋原有腑實證因攻下 而有所減;然原有陽明經熱尚未盡去,根據無形邪熱的輕重及主要侵犯的病變部位不 同,可產生不同的變證。 如熱邪隨攻下而大部分已去,郁熱留擾胸膈和胃,可見心中懊儂,舌上生苔,或 黃,或黃白相兼,治宜清宣郁熱,和胃除煩,用梔子豉湯。 若攻下后腑實雖去,然陽明經熱亢盛,熱傷氣分,耗損津液,癥見口渴欲飲, 口 干,舌燥,伴有身大熱,汗大出,脈洪大,治宜用白虎加人參湯,大清里熱,益氣生 津。 若攻下后,邪熱減而未盡,余熱阻礙氣機,致三焦氣化失司,水氣停留,證屬水熱 互結,陰液受損,癥見發熱脈浮,口渴欲飲,小便不利,宜用豬苓湯清熱利水,滋陰潤 燥。 224條指出了豬苓湯的使用禁忌。豬苓湯雖有清熱養陰作用,但利水功能是主要 的,因此,凡不屬水熱互結,即沒有水氣內停,只是表現為熱盛迫津汗出,熱耗津液之 口渴、小便不利者,不能誤用豬苓湯。豬苓湯證和白虎加人參湯證病機上均存在里有熱 邪,陰津受損的情況,但豬苓湯證邪熱不如白虎加人參湯證重,因此,發熱、汗出、口 渴的程度較輕。從口渴一癥的表現上看,亦有區別,白虎加人參湯證多為外感熱病急性 階段,以津液的急性受損為主,表現為大煩渴不解, 口舌干燥,而豬苓湯證多為外感病 后期,病勢較緩,多表現為口渴欲飲或口渴不欲多飲,舌紅少苔等。此外,里熱亢盛所 致的小便不利,表現為小便短赤,豬苓湯證的小便不利多伴浮腫等停水癥狀。 豬苓湯證與五苓散證均屬病邪與水氣互結,三焦氣化失司,均見小便不利, 口渴, 發熱,脈浮等癥,然五苓散證為寒邪寒證,可兼表未解,由于一部分寒邪入里,影響膀 胱氣化,水氣內停,故五苓散證口渴乃因氣化失司,津不上承所致,表現為口渴或渴不 欲飲,或水入則吐。豬苓湯證為熱邪熱證,且有傷陰,多見于外感病后期,一般不兼表 證。 [選注] 成無己:脈浮發熱,為邪在表;咽燥口苦,為熱在經;脈緊腹滿而喘,汗出,不惡 寒,反惡熱,身重,為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猶當和解之。若發汗攻表,表熱雖除, 而內熱益甚,故躁而憒憒,反譫語,憒憒者,心亂。經日: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 行,更發熱而躁煩。此表里有熱,若加燒針,則損動陰氣,故怵惕煩躁不得眠也;若 下,里熱雖去,則胃中空虛,表中客邪之氣乘虛陷于上焦,煩動于膈,使心中懊儂而不 了了也。舌上胎黃者,熱氣客于胃中;舌上胎白,知熱氣客于胸中,與梔子豉湯,以吐 胸中之邪。 此(指223條一筆者注)下后,客熱客于下焦者也,邪氣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 焦俱帶熱也。脈浮發熱者,上焦熱也;渴欲飲水者,中焦熱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 焦,津液不得下通也。與豬苓湯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也。((注解傷寒論。辨陽明病脈 證并治)) 柯韻伯:脈證與陽明中風同。彼以惡寒,故名中風,此反惡熱,故名陽明病。陽明 主肌肉,熱甚無津液以和之,則肉不和,故身重,此陽明半表半里證也。邪已入腹,不 在營衛之間,脈雖浮,不可為在表而發汗;脈雖緊,不可以身重而加溫針;胃家初實, 尚未燥硬,不可以喘滿惡熱而攻下,若妄下之,則腎液虛,故躁;心液亡,故昏昧而憒 憒;胃無津液,故大便燥硬而譫語也。若謬加溫針,是以火濟火,故心恐懼而怵惕。土 水皆因火侮,故煩躁而不得眠也。陽明中風,病在氣分,不可妄下。此既見胃實之證, 下之亦不為過,但胃中以下而空虛,喘滿、汗出、惡熱、身重等證或罷,而邪之客上焦 者,必不因下除,故動膈而心中懊儂不安也。病在陽明,以妄汗為重,妄下為輕。舌上 苔句,頂上四段來,不惡、反惡,皆由心主;憒憒、怵惕、懊儂之象,皆心病所致,故 當以舌驗之。舌為心之外候,心熱之微甚,與苔之厚薄,色之淺深,為可征也。 上條根首條(指221條一筆者注)諸證,此條又根上文(指222條一筆者注)飲水 來。連用五“若”字,見仲景設法御病之詳,梔子豉湯所不及者,白虎湯繼之,白虎湯 不及者,豬苓湯繼之,此陽明起手三法。所以然者,總為胃家惜津液,既不肯令胃燥, 亦不肯令水浸入胃。((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陽明脈證)) 錢天來:舌上苔,……當是邪初入里,胃邪未實,其色猶未至于黃黑焦紫,必是舌 中微黃耳。(<傷寒溯源集。陽明上篇>) 汪苓友:此條病,(指223條一筆者注),本接前第一條白虎加人參湯證,而伸言之 也。成注云,此亦“下后邪熱客于下焦之證”,陽明病誤下,胃中空虛,上焦受傷,與 下焦何與?蓋下后則胃中津液亡,而燥渴欲飲水。但渴未甚而與之水,水不能消,積于 下焦,小便因而不利。其脈浮者,非風邪在表之脈浮,乃熱邪傷氣之脈浮也。夫熱傷陽 明血分則潮熱,熱傷陽明氣分,仍發熱。故與豬苓湯,以專清里熱,利小便,而脈浮發 熱自愈,此又陽明病利小便之一法也。或曰渴欲飲水,與白虎湯證相同,且也白虎湯 證,亦未嘗云小便利,茲何因其小便不利,即改用豬苓湯也?余答云:白虎湯證即有小 便不利者,但病人汗出多,水氣得以外泄,今觀下條云:汗出多,不可與豬苓湯,乃知 此證其汗亦少,汗與尿俱無,則所飲之水,安得不停?故用豬苓湯上以潤燥渴,下以利 濕熱也。或又問云:病人既停水濕,何以猶見燥渴?余又答云:今人病熱,大渴引飲, 飲愈多,則渴愈甚。所飲之水既多,一時小便豈能盡去,況人既病熱,則氣必偏勝,水 自趨下,火自炎上,此即是水濕停而燥渴之征。(<傷寒論辨證廣注。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法)) 陸淵雷:經文“渴者”下,當有“雖小便不利”五字,言小便不利之由于汗多胃燥 者,不可與豬苓湯。蓋豬苓湯之主證為小便不利或淋瀝,雖不渴亦可用。若無此五字, 似渴為豬苓湯之主證矣。((傷寒論今釋.陽明篇)) [評述] 歷代醫家對本節四條原文的闡述各有見解,成氏、柯氏解釋了本證的病 理,治療上不宜用發汗、溫針及攻下,柯氏提出的“病在陽明以妄汗為重,妄下為輕” 的論點,頗合臨床實際。柯氏云:“總為胃家惜津液,即不肯令胃燥,亦不肯令水漬入 胃”乃發前人所未發,啟迪后學。汪氏論及豬苓湯證與白虎湯證的鑒別頗有見地,然豬 苓湯證停水乃因口渴飲水過多所致,似不妥貼。成氏謂豬苓湯證“三焦俱帶熱”,“邪客 下焦”于理于實尚屑可取。陸氏對224條補出“渴”下當有“雖小便不利”五字,對明 確豬苓湯證主癥及與陽明里熱亢盛證的鑒別,大有裨益,可資借鑒。 [治法] 清熱利水養陰。 [方藥] 豬苓湯方。 [方義] 豬苓湯中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均有利水功能,其中豬苓、茯苓甘平, 淡滲利水,澤瀉、滑石性寒利水而兼有清熱作用,阿膠養陰潤燥,因此本方以利水為 主,兼能清熱養陰。此種宣通氣機不用溫藥,而以利水為主的方式,對于停水兼里熱傷 陰證尤宜,使利水而不傷津液,養陰而不滯膩,清熱而無寒凝之弊。 [方論選] (醫宗金鑒>引趙羽皇云:蓋傷寒表虛,最忌亡陽,而里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 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 過于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膠質膏,養陰而潤燥;滑石性滑,去熱而利水。佐 以二苓之滲泄,既疏濁熱而不留其壅瘀,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善 劑也。故利水之法于太陽而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 也。于陽明、少陰而用豬苓者,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滋之,是滋養無形以 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柯韻伯:……二苓不根不苗,成于太空元氣,用以交合心腎,通虛無氤氳之氣也。 阿膠味厚,乃氣血之屬,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澤瀉氣味輕清,能引水氣上升,滑 石體質重墜,能引火氣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濟之理矣。且豬苓阿膠,黑色通腎,理少 陰之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陰之源。澤瀉、阿膠咸先入腎,培少陰之體。二苓、 滑石淡滲膀胱,利少陰之用,皆滋陰益氣之品,是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以此滋陰利 水而升津,諸證自平矣。(<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豬苓湯)) [點評] 趙氏論本方與五苓散之功效異同及相應主治病證的區別,頗為允當。柯氏 釋本方不僅能利水,且能使津升火降,交合心腎有獨到之處。 [臨床應用] (1)張仲景對本方的應用 1)用于陽明病下之后水熱互結兼傷陰證,見223條。 2)用于少陰病余熱傷陰,水氣停留者,見319條。 3)(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用本方治口渴,小便不利者。 (2)后世醫家對本方的應用 1)<類聚方廣義>用本方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渴欲飲水者。 2)(皇漢醫學)用本方治療淋證,全身水腫,氣腫等。 3)(醫方集解)用本方通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 (3)現代應用 1)泌尿系統:谷氏等統計分析了古今中外醫案119例,說明豬苓湯主要用于內傷 雜病患者的治療,絕大多數為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尿道炎等。張氏報導用豬苓湯治療尿頻急、尿道澀痛伴發熱, 口渴,腰酸痛的急性 泌尿系感染,辨證屬陽明熱邪,深入少陰,陰虛停水,服湯3劑而愈。又治腎結石癥見 小便頻少,舌紅,脈細數,服豬苓湯5劑而愈。何氏介紹用豬苓湯治療腎盂腎炎多 年,急性發作,尿頻尿急,發熱口渴,舌燥質紅,脈細數,5劑后諸恙悉除,說明豬苓 湯疏泄熱邪水濕之氣,并能滋養其真陰,故令熱除渴止而愈。 2)呼吸系統:感冒發熱,多日不愈,則外邪易化熱入里,與水互結,導致濕熱留 困,并傷及陰液,用豬苓湯可獲良效。張氏報導治療一感冒發熱惡寒患者,二周不愈, 出現少腹里急,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用豬苓湯加連翹、蘆根2劑熱退尿暢。李氏 治療一患者因受雨淋后發熱頭痛,多日不退,邪熱傷陰并內傳下焦,出現小便黃短,舌 紅苔黃,脈浮滑,用豬苓湯加丹皮、地骨皮1劑后汗出熱退大半,再守方加麥冬、沙參 3劑而愈(5)。 3)消化系統:濕熱內停腸胃致泄瀉,病延不愈則傷陰,豬苓湯清熱利濕養陰,于 證相合,故療效頗佳。李氏治一患兒泄瀉如水, 日 10余次,7天不愈,納呆,精神差, 舌光絳無苔,脈弦細數,用豬苓湯加味,3劑癥除而愈。張氏用豬苓湯加黨參治療小 兒腸炎,泄瀉日十余次,口渴引飲,尿少而黃,舌紅,苔黃膩,脈沉細數,證屬氣陰兩 虛,水熱偏滲后陰,服湯2劑尿量增多,糞轉干,原方加扁豆、谷芽,續進2劑,病即 霍然。 4)傳染病:王氏報導用豬苓湯加味治療絲蟲病乳糜血尿10例,其辨治要點是:病 程短,尿血鮮紅者為熱盛;伴有血絲或血塊,排尿阻塞為挾瘀;病程長, 日久不愈,尿 血淡紅為虛。其治療皆以豬苓湯為基礎方,屬熱者佐以清熱涼血止血;挾瘀者佐以活血 化瘀止血;病久轉虛者,佐以健脾腎,固攝統血。10例患者服藥后均獲臨床治愈,服 藥最少者6劑,最多者21劑,平均服藥8劑。王氏認為治療乳糜血尿,是取豬苓湯利 水滋陰,清熱止血之功,加入萆蘚、黃柏、篇蓄、瞿麥等,以助二苓、澤瀉之清熱利 尿;配以生地、仙鶴草、白茅根等,以助阿膠滋陰涼血止血,故豬苓湯加味治療效果較 好。張氏用豬苓湯加生地、小薊、梔子炭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后遺癥尿血患者,癥見 尿血,莖中不適,少腹脹滿,按之痛,舌紅苔薄黃,脈細數,服藥5劑,血止而愈。 (4)醫案選錄 1)尿濁。趙x×,女,64歲。3年前曾患慢性腎盂腎炎。5天前,曾腰部酸痛,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有時夾有小血塊,服西藥不見好轉。現仍腰酸腿軟,尿頻不疼,尿 液混濁乳白,易沉淀,雜有小血塊,頭昏耳鳴,五心煩熱,口干欲飲,飲不解渴,舌質 晦淡而紅,苔薄黃而膩,脈沉細而數。綜上脈證,斷為腎陰虧虛,陰虛有熱,水氣內停 之證。擬滋陰、清熱、利水法,宗豬苓湯。處方:豬苓30g、茯苓30g、澤瀉30g、滑 石30g、阿膠30g(烊化,沖),3劑。藥后諸癥大見好轉,復診3次,共服上方18劑 而愈。追訪一年未見復發。((北京中醫雜志)1990;(5):41) 2)乳糜血尿。房x x,女,60歲。血尿,如洗肉水色,有時挾有血絲、血塊,小 便不暢一月余。實驗室檢查,小便外觀色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 (++++),乳糜尿試驗陽性;血中查到微絲蚴,擬診為絲蟲病乳糜血尿。據其血尿無 痛,伴有煩熱口渴,頭暈,腰酸,乏力,脈細數,舌紅苔薄等癥狀,證屬熱邪蘊結下 焦,熱傷血絡,真陰耗傷之尿血證,治以滋陰清熱利尿,涼血止血,方用加味豬苓湯, 服藥3劑,尿中血絲、血塊明顯減少;繼服3劑,小便變為清白,偶爾帶有血絲,宗上 方繼服3劑,小便清晰如常,尿檢及乳糜尿試驗均轉陰性。(<中國農村醫學)1990;(3): 33) 3)石淋。何x x,男,37歲。一年來,因患陽痿常服金匱腎氣丸等壯陽藥。兩周 前突然左腰疼痛,順輸尿管向尿道放散,少腹拘急,尿意頻數,點滴不利。診為腎結 石。刻診腰酸痛,腿軟乏力,小便頻少,尿色赤如濃茶,尿道不疼,心煩不得眠。舌質 暗紅苔滑,脈沉細而弦。選用豬苓湯為主治。處方:豬苓30g、茯苓30g、澤瀉30g、 滑石30g、阿膠30g(烊化,沖),6劑。服藥5劑時,尿下黃豆大結石一枚,諸癥消 失,舌質尚紅,脈象細數,給予豬苓湯合六味地黃湯6劑,服后無他不適,陽痿亦愈, 迄今未復發。(<北京中醫雜志}1990;(5):41) 4)咳血。李某,男,30歲。1993年8月28日就診。患者1月前左側陰囊生一癰 瘡,大如雞蛋,曾經治療,瘡潰后有所好轉,但又出現胸痛、咳血癥狀,經服清肺止血 方,仍咳血不止,且伴發熱。刻見:潮熱,咳血痰稠,呼吸氣短, 口渴引飲,小便黃 短,舌質紅絳,苔黃,脈弦。放射科檢查:胸肺未見異常。血液檢查:紅細胞4.3 x 工0”/L,白細胞10.5 x 1012L,血紅蛋白135g/L。診為濕毒下注,邪熱上涌,肺絡受 傷,陰分受損。以上病下取為法,宜清熱利水,育陰止血。方用豬苓湯加茅根:豬苓 15g,茯苓15g,澤瀉15g,阿膠20g(另烊化),滑石30g,茅根15g。服藥1劑,咳血 減半。連服3劑,諸癥悉除。按:患者因濕毒下注,形成陰囊癰腫,雖潰流膿,而邪毒 未清,初用藥不當,引起熱毒上沖,波及上焦,傷及肺絡,故咳血不止。病位在下,病 勢向上,故以上病下取為法,根據濕、熱、毒、動血、傷陰之病理特點,選用豬苓湯治 之。((國醫論壇)1995;(4):15) 5)泄瀉。梁某,男,4歲。患兒瀉清水樣大便7天,曾先后服藿香正氣丸、抗菌 素等,但泄瀉不止。癥見泄瀉如水樣, 日10余次,納呆,精神倦怠,無淚多啼,舌光 絳無苔,脈弦細數。查血象、大便均正常。證屬濕熱泄瀉傷陰。治宜清熱除濕,育陰止 瀉。方用豬苓湯加牡蠣:豬苓15g,阿膠13g(另烊化),茯苓12g,澤瀉12g,滑石 20g,牡蠣20g。1劑后瀉減,舌上津回。守方加麥冬12g,五味子3g,太子參12g。連 服3劑,諸癥俱除。按:患兒泄瀉不止,觀精神困倦,無淚多啼,舌絳無苔等癥,此乃 濕熱泄瀉傷陰之特點。急宜用扶陰化氣、分利小便的豬苓湯,并加牡蠣以攝陰氣。陰虧 而利小便,是根據氣化的關系而設,陰傷則不化,致水濕潴留,而真陰不生。而扶陰利 水則能祛其水濕,使氣化得復,津液得回,則泄瀉自止。(<國醫論壇)1995;(4):15) [按語] <傷寒論)中豬苓湯主要用于外感熱病經治療后余熱留擾,氣化失司,水 熱互結,陰液受損的病證,后世醫家宗仲景之法,大都用于小便不利或淋瀝, 口渴欲飲 的證候。現代臨床除用治外感病外,還用于內傷雜病,凡辨證屬于水熱互結,兼有陰傷 者,可用豬苓湯治療,其臨床表現以小便不利,渴,嘔,心煩,咳,不眠等為主,與 (傷寒論)中豬苓湯證的表現一致,同時現代臨床醫家還用于伴有尿血,腰酸痛者,因 對此種病證,豬苓湯確可起到清熱利水,止血養陰的療效。豬苓湯證的舌質多為舌紅、 舌絳,苔少或無,或薄黃,或黃膩。脈多細數,或兼弦、沉、滑等。 臨床運用豬苓湯一般均守原方,豬苓湯雖藥僅五味,然用藥精當,配伍嚴密,本方 通過利水而使熱孤,對于濕熱膠結病證,起到滲濕于熱下的效果。方中阿膠填精補腎 陰,能使腎臟恢復其主水制水功能,且有止血作用,為醫家所看重。 [現代研究] (1)豬苓湯的利尿作用:原中琉璃子等對豬苓湯、五苓散、柴苓湯的利尿作用進行 研究,并以其對成長期大白鼠的生長和水、電解質代謝的影響為中心進行研究,觀察服 用各種利尿劑的24小時尿量及鈉的排泄量,發現中藥也具有與西藥同樣或更強的利尿 作用,特別是豬苓湯的利尿作用顯著。從實驗中可看到豬苓湯不破壞水鹽平衡而有 利尿作用L8j。油田正樹等在應用水負荷大鼠的急性實驗中,發現豬苓湯在大量水負荷 的條件下,在用量低時,初期見利尿作用,在少量水負荷條件下,難以呈現利尿作用。 由此可見豬苓湯在水滯狀態時服用有利尿作用,另外以大劑量應用見排尿量減少,可見 豬苓湯的藥效可能存在著有效的用量范圍。 (2)豬苓湯的排石作用:小林信之等經實驗結果顯示豬苓湯使用大劑量組自排率相 應增高,尤其在15g用量組。在全部病例組中,不僅結石位于上部的排石,而且整個7 例均排石,因而作者認為,這個用量不僅僅是沒有副作用,而且電極板通電法與豬苓湯 大劑量并用的方法,對于誘發排出輸尿管結石也是有效的。用豬苓湯5g/日無效,增量 至lOg/Et、15g/日即可見效。 (3)豬苓湯對慢性腎功不全的影響:原中琉璃子等給慢性腎功不全大白鼠投與豬苓 湯得到如下結論:①慢性腎功不全大白鼠電解質代謝紊亂,血漿K、Mg濃度升高,Ca 濃度下降,臟器中Na、K、Ca、Mg、Zn升高;②豬苓湯增加這些離子從尿中排泄,推 定有抑制細胞內液和外液中這些電解質濃度升高的作用。 五、豬苓湯證(319) [原文]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數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澤瀉 滑石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 日三服。 [提要] 少陰陰虛有熱,水氣不利的證治。 [釋義] 本條少陰下利,伴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則當屬少陰熱化之證。而 和豬苓湯清熱滋陰利水,結合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 之。”是證當有“小便不利”之癥,其病機為少陰陰虛有熱,水氣不利。水氣不利,偏 滲大腸,則下利;水氣上逆,犯肺則咳,犯胃則嘔;水熱互結,津不上承,加之陰液虛 少,故見口渴;陰虛則內熱,虛熱上擾,故見心煩不得眠;濕熱內停,水氣不化,故小 便短赤而不利。 豬苓湯證,一見于陽明病篇(即223條),一見于少陰篇(即本條),其敘證不同, 其發病過程亦不同,陽明病的豬苓湯證,是陽明熱證誤下后的變證之一,陽明熱證誤下 后,熱不能除,而津液受傷,熱與水結,蓄于下焦,因而出現陰津損傷水熱互結之證, 劉渡舟說: “陽明熱證誤下之后,熱邪深入下焦。腎與膀胱居于下焦而為水臟、水腑, 熱灼腎陰,傷其陰精,而使膀胱氣化不利,水氣內停,水熱因而互結,故見‘小便不 利’和‘渴欲飲水’之證。熱邪盛于外則‘脈浮發熱,。此為陰虛水停,水熱互結于下 焦,治者用豬苓湯育陰清熱利水。否則徒清熱則不能救其津,獨養陰又不能行其水。” 少陰病之豬苓湯證是腎陰虛而有熱,且亦水熱互結于下焦,影響了水液代謝,以致水蓄 不行,其見證分析已于[釋義]中介紹,可見其總的病機是相同的,故都用豬苓湯清熱滋 陰利水。 下利、心煩、口渴之癥亦可見于陽虛陰盛之證,如282條中也有這些見癥,但其證 屬陽虛寒盛,故雖有心煩而仍但欲寐,并且小便清長,是以論中指出: “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本證心煩卻不得 眠,且小便短赤不利,是以彼證屬寒而此證屬熱。 本證的咳嘔下利與316條真武湯證相似,而且都是水氣為患,但真武湯證是陽虛寒 盛而兼水氣不利,伴見四肢沉重疼痛等癥,本證是陰虛有熱而水氣不利,伴見心煩不得 眠等癥,有同有異只要抓住其病機的異同,結合其他見癥,臨床是不難鑒別的。 本證的心煩不得眠雖與黃連阿膠湯證相似,但黃連阿膠湯證陰虛有熱而心腎不交, 不兼水氣,且邪熱與陰虛均較重;本證以水氣不利為主,熱勢較輕,陰虛亦不嚴重,若 陰虛較甚,豬苓湯滲利之劑則有傷陰之弊,論中“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 (224)的禁例就是由此而設,故其見癥除心煩不得眠外,更兼咳而嘔渴、小便不利 等。 [選注] 成無己: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經曰,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此 下利嘔渴,知非里寒,心煩不得眠,知協熱也。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別水谷。(<注解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張隱庵:本篇論少陰下利,皆主土寒水泄,陽氣虛微,此言下利六七日,則陰盡而 陽復。咳者肺主皮毛,而里邪外出也;嘔渴心煩者,少陰合心主之神而來復于陽也,不 得眠者,因于煩也。凡此皆為陽熱下利,故以豬苓湯主之。((傷寒論集注。辨少陰病脈 證并治)) V醫宗金鑒):下利則邪并于下矣,其嘔而且咳何也?蓋以六七日,渴而心煩不眠, 則傳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則必恣飲,多飲必停水,是邪熱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證復作 也。熱邪傳陷之下利,非陰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嘔而渴者,蓋先嘔后渴為邪欲解,先渴 后嘔多為水停,又有水寒射肺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挾飲于內耳。((醫宗金鑒。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汪苓友:按上方(指豬苓湯)乃治陽明病,熱渴引飲,小便不利之劑。上條病亦借 用之,何也?蓋陽明病,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乃水熱相結而不行;茲則少陰 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亦水熱搏結而不行也。病名雖異,而病源則同, 故仲景法,同用豬苓湯主之,不過是清熱利水,兼潤燥滋陰之義。(<傷寒論辨證廣注。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方有執:下利固乃陰寒盛而水無制。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水寒相搏, 蓄積不行,內悶而不寧也。豬苓湯者,滲利以分清其水谷二道也,二道清則利無有不止 者,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矣。((傷寒論條辨.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劉渡舟:豬苓湯證與真武湯證,皆有下利,咳,嘔,小便不利等證。然豬苓湯證屑 陰虛生熱,水熱互結,而真武湯證則屬陽衰不能制水,為水邪泛濫之證,當注意鑒別。 豬苓湯證、黃連阿膠湯證、梔子豉湯證雖都有心煩不眠一證,但豬苓湯證屬少陰陰虛生 熱,水熱互結,故其證伴有咳而嘔渴,小便不利,舌紅苔滑,脈細數而弦。黃連阿膠湯 屬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上炎,陰虛火旺之證,故其證伴有口燥咽干,小便短 赤,舌質紅絳,苔凈而光,脈細數;梔子豉湯證則屬郁熱留擾于胸膈,可見反復顛倒, 心中懊儂等證。((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陳亦人:關于豬苓湯證,少陰病篇所載的臨床表現與陽明病篇的內容不同,但陰虛 有熱,水氣不利的病機是一致的,所以都用豬苓湯清熱滋陰利水。(<傷寒論求是.少陰 病篇)) 程昭寰:豬苓湯證與五苓散證相鑒別,雖然都與水氣泛濫有關。從臨床上看,兩證 都有發熱、小便不利、渴欲飲水之證。但五苓散偏于風寒在太陽膀胱水府,豬苓湯偏于 陽明少陰,不惡寒。趙羽皇在比較兩方時作了很好的總結:“仲景豬苓一湯,以行陽明 少陰兩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圣劑也。故利水之 法,于太陽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以桂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于陽明少陰用豬 苓者,以二經兩關津液,特以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 溫迥異,惟明者知之”。可謂要語不繁,切中肯綮。(<傷寒心悟。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評述] 諸注多以本證為陰虛有熱而水氣不利作釋,惟方氏以陰寒甚而水無所制作 釋,豬苓湯乃表熱滋陰利水之劑,果如方氏所說,何以能用豬苓湯治之,與五苓湯證、 真武湯證亦將混淆不清,可見方氏之說不妥。劉氏將豬苓湯證與真武湯證、黃連阿膠湯 證、梔子豉湯證等相較,有利于辨證。程氏更將豬苓湯證與五苓散證相較,引趙羽皇氏 “利水雖同,寒溫迥異”,真是切中肯綮。 [治法] 清熱滋陰利水 [方藥] 豬苓湯方(參見陽明病篇)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傷寒論藥方研究及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