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打實功夫,但要懂虛,知陰陽。打虛是本事,打實是功夫。前者要轉換得快,后者要有實力,要下笨工夫。打虛打實缺一不可。 形意拳的呼吸也絕不僅僅是“起吸落呼”那么簡單。 呼吸或曰氣沉丹田何用之有?崔師云:外三合屬陽,內三合屬陰,陰陽相濟方出炸力。簡言之,就是內外要和順。有人稱為,以內催外,也是此理。 我特煩玩玄虛和造假,反對神秘化,一本《逝去的武林?讓形意拳變得高不可測,其實,真東西一點也不復雜,甚至很簡單。形意拳的東西先要把24法做到,按著規矩來,然后一步步自然地求勁力,很快就能成功,至于技擊的東西,學無定法,但無法中也有一定的規律,這個要知道。為什么要系統地教學呢?因為形意雖不復雜,但有許多細節訣竅,所以,得一點點地扣,等如入了門,能出多大工夫就看自己能下多大工夫了。 《逝去的武林》有點造神,《高術莫用》更是玄虛,真正懂形意的人不會那么寫的,他只會告訴你規矩和相應的意識,因為形意的關鍵是“意”,“意”即力也,拳擊和散打練肌肉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舉重物等輔助訓練,形意則是通過意識來鍛煉肌肉。這是二者的區別。形意是通過自然力的一點點增長來提高功力的。 形意的東西很細,但并不復雜。任何拳都有一定之規,一定要合乎規矩。按照規矩自然地去練,求自然力,不求僵勁、猛勁,先把身體和動作練順,練協調,這是形意的第一步。然后五行合一處,把各個點的勁力聚合到一塊,形成瞬間的合力。合力打快了,打爆了,由展開而緊湊,自然出炸力。我們可以一點點地細摳,當成一個事來干,不會做不好的。 形意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勁力。勁力實際是間架、螺旋、撞擊三個要素的疊加。這是勁力訓練的根本,也是我多年求索的體悟。站樁首先就是為了練習間架。劈崩對螺旋力的練習是非常科學的方法,放松出速度,撞擊力在站樁和劈崩訓練中均可得到最有效的訓練。 至于其用法,有的門派講:不變招變勁。不少人認為很神奇,該門派也作為一種宣傳的幌子,還有什么丹田勁之類。實際,在現代搏擊中,如果是打距離,對方的距離感和腿法精的話,你根本沒有機會變勁,不信的話,你們跟鄒市明去變變勁試試?跟那些散打高手去變變勁?這是不可能的。 至于丹田勁,不光形意拳,其他拳種也練這個,沒有什么神秘的。拳架配合呼吸,這是每一家拳種都重視的,當然,形意在這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變勁只有在近身、貼身時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形意只有勁力是根本,有了勁力就可以硬碰硬,就可以直接破壞對方的攻擊。 以崩拳著稱的尚云祥,有一次問王薌齋,我若與孫祿堂交手,誰能勝出?王說:如果你一擊不中,估計你就沒有機會了。因為你的技術沒有孫全面。這話是王先生的一位傳人告訴我的。當然,尚與孫沒有正式比試過,這也只是王的看法。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形意拳要全面練習,五行、十二形都要練。 硬度很重要,硬度可以破壞技術。形意在硬度訓練上也為上上之選。 我多次說過,劈拳是起鉆落翻,不是指手,而是整個身體。劈拳之弧線是從鉆出的比眼略低的位置劈到胸口這么高,主要是兩個勁:劈斧之意,推山之功。是螺旋勁,不是前頂或前推之勁,螺旋勁才能搓進去。這是關鍵。螺旋是自腿而腰胯而背肩臂膊兩手整體的螺旋,是瞬間同動,打出爆發力來。沒有爆發力是出不來透勁的,形意叫驚炸力,實際就是爆發力。起鉆落翻是細細體會,尤其是腰胯上要到位,要有過肩力。呼吸要丹田常滿,鼻吸鼻呼。 我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短板——愛講實話,喜說真話,為此,常常為自己惹來不少麻煩。但積習難改。形意拳易學難精,這是先賢之語,確為語重心長之告誡。比如崩拳吧,都知道這是形意的看家把式,郭云深先生的例子在那兒擺著呢。崩拳乍一看平淡無奇,動作簡單,但其精髓卻沒多少人清楚,我是先后經歷了4位恩師的教誨才豁然明白的,但明白了其理要練出來仍需要一個很艱難的過程,練習形意十幾年,我幾乎每天必練崩拳,不敢稍有懈怠,也不舍得稍有懈怠,是啊,自己是費了多大努力才求得其精髓之竅,焉敢不珍惜。 形意的勁力、步法、手法、腿法等,都可以從崩拳一式而化出。我也見識過其他拳種練習直拳、沖拳的方法,竊以為,從勁力的獲取及訓練難度上,無一可出崩拳之右。詠春的日字沖拳,速度是快,但是脊背發力,崩拳是腰胯之力,腰胯顯然比脊背之承受力要大。崩拳實際也快,快在何處?快在心意,詠春講:力從地起,拳由心發。崩拳也如此。我早已說過,形意重意不重形,什么最快?人的意識最快。你說崩拳快不快?要快就要松得好,幾乎所有見過我打拳的人都說,我的形意打得比太極還放松,但我當年是很猛的,一下午就壞一雙鞋,而且脾氣暴躁,而愛與人爭斗。是在歲月的時光里逐漸練松的。后來我才明白,沒有松就沒有緊,能很好的松緊轉換,轉換得越快,越協調,勁力才能打得越透。崩拳之勁在松,在協調,在節節貫穿催動,在內外相合,在瞬間爆發,在攻防一體,在組合連發,讓對手躲無可躲。有人說,崩拳是短拳,我則說,崩拳可短可長,短長的關鍵不在手,在步。腳踩中門奪地位,不踩中門也能躲地位,崩拳過處如疾風驟雨,摧古拉朽,看你練沒練對。有人說,尚云祥獨得崩拳之秘,并且傳至尚門嫡派。這個我不相信。只是尚先生崩拳練得多,獨愛這一絕技罷了。孫祿堂是郭先生的嫡系徒孫,難道郭先生放著自己的嫡孫不教,非要去教李存義先生的弟子尚云祥先生嗎?解釋不通嘛。問題是,懂了道理還要練到身上,練不到自己身上,說破大天也沒用。但武術是一門科學,不懂其道理,再下工夫也未必能練出來,這就是選擇好老師的道理。名師方能出高徒。 五行通背拳里有個中拳,我不少朋友經常練這一下,我也仔細研究過該拳,我認為,它比形意的崩拳難度要小,跟形意的定步崩拳差不多。太極的掩手紅捶也是練習直拳發力的,但也是個定步練法。形意與太極比,我認為形意更脆快,直接,崩拳似箭嘛。我喜歡形意的疾毒狠快,但形意也很巧。絕非一味地硬要。 形意是剛柔相濟的。如果一味地剛猛就完了,就有機可乘了,就不是一年可打死人的形意了。八極也不是全剛無柔,而是剛里調柔。 形意拳、八卦掌等傳統拳,跟拳擊、泰拳一樣,都是大道至簡的拳術。無非就是勁力、速度、協調性、爆發力等技術的訓練,不可將其神秘化,一神秘化,你就掉進泥沼里去了,練不好且不說,還可能把身體練壞了。 從練勁的角度而言,形意更易練出勁力,八卦更易走出身勢變化。有人說,形意多豎勁,八卦多橫勁,實際形意八卦都是橫豎交錯之合力。形意起橫不見橫,八卦打人不見手。但現在練八卦的大多練得不錯,卻不能打人,原因是實戰太少。練習八卦掌,我認為,先要從最簡單的打法練起,一掌一腳,然后再想著怎么用上復雜的變化掌法來。八卦掌比之心意、形意等拳種,理解起來要難一些。過去經常聽讓人講那些老前輩們,八卦掌練至極處,能前跳八尺后越一丈,飛騰跳躍。用一個詞兒來形容:縱橫多變。這些指的是練出來的能力,在交手實戰中,關鍵的卻是寸拿寸截寸打,距離遠一點都沒有用,玩花活更沒用。所以,老前輩們的好多故事只能當傳說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具備了老前輩們的這種能力,至少在速度和變化上要占盡優勢,所以,也非常有價值。八卦掌的迷人之處是它的變化,是它的邊打邊走。但這種變化必須有用才行。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有用。 練拳講“節節貫串”,太極講這個,形意是這個,拳擊也是這個。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同動”的速度。 “同動”的速度決定了你的爆發力的強弱。拳擊高手對此有著深刻的體認。我則是在拳擊隊練習后直拳時有一天忽然體會到這一點的。練拳得頓悟。 張西可答網友問 形意劈拳和崩拳是一個理兒,當年老師常說:一順就完。以為是說著玩的,有一天忽然開竅了。還真是這回事,老師說的是最實在的秘訣。形意的劈崩求勁方式差不多,一般欠缺的是解決不了腿部的問題,這是問題的關鍵。身體要有個中軸,腿部當然就極為重要。劈拳、崩拳都要上步,這個與拳擊不同,獨流通背有個上后步打拳的方法,可以解決拳擊上后步打后拳的問題,當然,這時后拳就變為前拳了。張群炎師爺曾將其作為不傳之秘說給了我。劈崩既然要上步,劈拳是上后步變前步,崩拳是前步繼續上一大步,既然要上步,比拳擊的向前滑步要難得多,需要更高的協調性。難點之一就是要轉換重心。可惜絕大多數練形意者忽略了這個問題,也可能是不懂。但這一點恰恰是關鍵中的關鍵。 為什么要解決上步的重心轉換問題呢?因為重心轉換得好可以增加沖撞力,更可以瞬間發出透力,形意拳叫“沾身縱力”,都知道這句話,但怎么“縱”才能達到最大值,這個真明白的就不多了。在我的形意老師中,有一位老師的師傅曾得到過李存義、孫祿堂、尚云祥等名家的教誨。這位老師教的形意,我一開始并沒有完全領悟,后來待我練明白了拳擊之后,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他們是一回事。只是形意更難。當然,我的拳擊是跟一些高人練明白的,首先是北拳王張立德,其次是解放軍拳擊隊主教練孫洪棋師兄,還有解剛等好朋友,尤其是孫師兄,練得好,見解更高。 順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各大關節要合,要松,如肩胯。然后是“三催勁”要協調。最后是要一瞬間完成“同動”。 練出“順”勁,首先要解決腳蹬的問題,劈拳、崩拳都是依靠后腳蹬出來的力量,形成一個沖撞力。 如何練腳蹬之力?我的經驗是站樁,多站矛盾樁。所以,我師爺孫存周說,站好三體式,練好劈崩,形意拳之要道得矣! 然后是解決胯與肩的問題,胯轉到什么位置方為正確,這個問題很重要。肩與胯怎么合也必須清楚。至于肘,不必想得太多。要想把力量發好,當然,肘關節也很重要,要明白肘關節在發力時的要點。同時,肩也清楚發力時該干什么。這兩個部位很重要,要知其細節。形意拳的規矩都很細,竅要就是一句話,看老師給不給點。當然,前提是,老師自己先要知道。實際說得更直白一點,簡單一點,就是個身體高度協調的問題。這就是形意拳發力的竅要。日積月累地磨,就是磨出這點協調性來。身體協調了,力量自然就整,就強大。 老師還經常說一些很簡單的話,就簡單的幾個字,畢竟練了這么多年。老師說的這些在別人聽來毫不氣眼的話,在我聽來卻是真訣。我的師爺孫存周嘗言:形意是十字里面求生活。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不可不察。 如何練習變向能力呢? 我是從孫氏形意拳的兩儀式和跳龍形及實戰中練出來的。兩儀式讓我練出了“身軸”,跟我數年的學生發現了這一點,就經常在那兒蹲兩儀式;跳龍形使我身體輕便伶俐,我以前多次說過,孫家的龍形是貼著地跳的,老師摁著你的頭,想起根本不可能,50個一組。在實戰中,更是必須松而活,否則就要吃打了。身體輕靈了,你就有了變向的基礎。什么時候變呢?這就需要練出良好的距離感。在我練出兩寸的距離感時,自以為很可以了,到解放軍拳擊隊那兒一練,人家的距離感只有一寸。我才清楚自己的差距還有多大。或許,鄒市明的距離感更短。實際,老祖宗的武術也特別這種距離感,吞吐,挨著何處何處擊,零距離發力等,都是追求的這種短距離,練就這種短距離作用何在?我變你變不了,鄒市明的核心機密就是這一點。太極拳的引進落空也是講得這個道理。只不過,我講的不是推手,而是搏擊。 古人是有大智慧的。現代搏擊中的打短距離的訓練,在形意拳里就有。孫氏形意拳里馬形的練法,是一退一進,退進要迅疾,轉換要快,練時步子大,用時距離短,形意拳譜上說的明白:短時就在一寸間。與拳擊的訓練理念完全一樣。大成拳里有這樣的步法訓練:退像踩在烙鐵上一樣,馬上彈回來。張爺說,郭云深的崩拳,有這種用法。馬形在李存義師祖的形意拳里,有單、雙之說。但我以為,馬形在步法訓練上有獨到之處,不可不察。 基本功 基本功主要是指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力量、靈活性等等。比如拉開肩關節,就得有科學的方法,我用的張群炎師爺教的獨流通背的練習開肩的方法,極其有效。用什么檢驗肩關節拉開與否呢?如果拉開了,你向后甩胳膊時,你的肩部會有很清晰的關節響聲。拉開胯關節,我用的是散打專業隊的壓胯開胯的方法,以至于我現在每當盤腿坐時,都采取這種辦法進行練習。 練間架的功用是什么?均整有整體力,王薌齋先生稱為:肌肉若一。實際是發力瞬間要有足夠的硬度,拳擊手打墻靶,練杠鈴等也是此意。以槍為喻,銀樣蠟槍頭是不行的,槍要足夠硬,才能扎進去。形意拳講撞擊力、驚炸力。這些都離不開間架的硬度,這個硬度當然不僅僅是指胳膊,而是整體的硬度,因為胳膊再硬,沒有身體的底座作堅強的支撐肯定不行,間架合理自然能增加穩定性,大成拳和拳擊都特別強調手腕部的硬度,拳擊手對肩部也非常重視,他們常說,不是手打拳而是肩打拳。我在拳擊隊呆了五六年受益之大無可形容,至少我的視野寬闊了許多,對武術的認識反觀也加深了很多。回到正題,即使是驚炸力,也必須有硬度,而不能像彈簧似的,一碰到硬點的東西,如對方的身體,自己彈回來了,這樣還談什么穿透勁呢?拳擊手強調把力量“貫”進去,怎么“貫”,硬度是首要因素。我在打墻靶時,對此有很深的體會。至于大成拳把間架的作用放大到無限大,我認為也不可取。形意的間架主要是三角支撐,大成拳叫“三角預應”,實際是一回事。三角好在什么地方?最穩定。拳擊的三拳里也利用了這一點,也講三角支撐。但拳擊說得很簡單實在,不像大成拳那么玄虛、神秘。 第二個說螺旋力,這里的螺旋指的也是發力瞬間的周身螺旋,從腿、腰胯、肩(過肩力)、臂等,沒有周身的螺旋,只是手或上肢的螺旋,是打不出穿透力的,只能是頂勁、搗勁,最多是個抖勁,甚至像一些所謂的大師說的彈簧勁。孫存周師爺說,形意拳是刀槍,不是什么彈簧,是要一下子打進去。螺旋力說白了就是要擰轉或旋轉,這里有個三催勁的問題,但三催勁說是三催,實際是同動,太極叫一動俱動。下肢也有三催勁,把向下的勁再反彈到梢節上。上下形成一個整體。因此,沒有身體的高度協調,這些東西說明白了也練不出來。這就要求一要放松,二要關節拉開。 張西可淺談練形意 雖然練形意拳的人多不可數,但真正能練出透勁,驚炸力的并不多;形意拳有功力的也有不少,但適應現代搏擊,真能打的人不多,多是說手;太極拳講養生,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形意長壽者遠大于太極,有不少名中醫找到我,說形意的養生是最好的,因為它剛柔相濟,山東省最有名的中醫孔樂凱多次說,人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你的速度快于或慢于河水的流速都不好,最好的方式是與水速相諧。有人認為,練拳越慢越好,這是大謬。孔先生是太極高手,練過陳、吳等多家太極拳,見到我練的形意之后,連說,這才是真正懂武術懂技擊者。當然,這是孔先生過獎,我幾斤幾兩自己知道,但孔先生說,技擊好的養生也一定好,二者是對等關系。自此,我才開始系統研究形意、八卦之養生,并在孔先生的指導下,對武術的養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深感先生此言不虛。其實,透勁、驚炸力的發放并不復雜,但我也是練了多年才明白,其一,多數人不懂此勁,打的勁力多是表皮勁,打不到里面去。其二。多數老師不是不教,而是不會。我能練出這個東西,一是得力于五年多拳擊的專業隊訓練,拳擊的透(也叫重拳,拳拳到肉)與形意的透勁是一個東西,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形意還有個能把人打起來的勁,這是拳擊沒有的。孫家形意的突出特點則是槍勁,像一桿大槍,唰一下就捅進去。所以,我的勁力就融合了這些透勁、槍勁。目前,我每天早晨5點起來,先練一小時崩拳,越練越覺得其對透勁的練習方法是非常科學的,當然,我打的崩拳完全是一個周身的螺旋力,跟扎大槍的勁力很相似,與當下視頻上的崩拳絕對不是一個味道。至于如何把形意適合現代搏擊,這是我幾年來一直在專業隊探求的東西,相信比那些民間大師實踐經驗要多得多。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辛辛苦苦弄明白的東西告訴大家,振興形意。昨天,一大學教授質問我:傳統武術到底還有沒有能打的?是不是光剩下傳說和嘴皮子了?我對此很不服氣,我們一定要攜起手來,振興武術,這是我們的國粹。 形意拳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比如:步法練習,如何把步子的前進、后退、偷步、插步進行快捷靈活的轉換;穩定性練習,如何在動態上保持最佳的穩定性,運動員經常是在很大的氣球上進行練習,形意拳則不是,形意拳的方法既簡單又有效,當然,我指的不是站樁。開肩開胯練習,這兩個大關節開不了,勁力就到不了梢節。腕部是最后一公里,腕部不夠堅硬,就無法承受透勁,怎么練習腕部力量?武術講,力由脊發,背部力量,尤其是深脊力量如何發揮作用?崩拳在對付拳擊、散打運動員時,怎么用才有效?劈拳、橫拳、鉆拳、炮拳怎么才好用?以炮拳為例,既可以滾,也可以掛,或者只一抬手即可,等等。 孫存周師爺關于近身曾傳下來三種打法:同打;關門;挑打。 張烈師把這三種打法的練用詳細教過我,并反復喂手對練。同打在專業隊也常用,即你進我也進。形意的蛇形有兩種練法,一種是斜挑,一種是正挑,正挑用于同動近身特別好,而且特別毒辣,一出手即可將對手打成重傷。 同動的一個要素是敢于把對手的距離拉近,敢于作動作,尤其要善于打高低起伏,拳擊里叫“潛泳”,這個技術是我的拿手好戲,這跟拳擊里的搖臂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打側打后的,是走著甚至跑著打的,其實,高手過招始終是個動態過程,無論大動小動,包括重心的轉換,否則就成了靶子,就僵了。存周師爺當年訓練張烈師的時候,是拿根桿子,桿子頭上用棉絮包好,師爺躲在樹后,朝前捅,讓張師進來,樹就是對手,看能否一下打到樹。 關門則是讓對手的拳進來,把距離拉得特別近,然后兩臂一合,利用身勁,把對手打壞。這個技術我也常用,好是好,但容易把人弄傷。挑打類似炮拳,這個的要點是快、合、上步,不光打他,還直接摧毀其重心。挑打的目標經常是軟肋,很毒。我練用這么多年形意拳的體會是:練好了形意,總覺得手里有一把刀子,一動就能捅進對手的肚子里,這把刀子是什么?崩拳。崩拳是有空就進,打上就完。因為你的身體即使在進去后,也是在不斷調換重心的,所以,這個空總是能很快找到,這是另一個問題,我后面會說一下。我經常跟找我比劃的人說:你打我三拳我扛得住,我打你一個崩拳你絕對受不了。崩拳是越練越上癮,越練越覺得里面內涵越深。時至現在,我才逐漸明白一點“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關竅,這個明白不僅僅是老師教的,主要是自己在打斗中摸出來的,體會出來的。崔師說:崩拳是個丑,確為至理名言。 我以前常說步法身法重要,但近身或貼身以后,即纏斗時,你的步法往往就動不了,這時怎么辦?一是靠摔,二是靠肘膝肩胯寸拳(零距離或短距離拳法)的連擊。如何對付對手的這種攻擊呢?關鍵之點就是不給他重心,不給他實點,形意、八卦在這方面是很有辦法的,那就是晃身形、擰身形、轉身形,全方位的,視情況而定,讓對手空的同時,攻擊他。隨著泰拳之風彌漫,許多人也常常用膝,但用的不對,我系統地練過泰拳,知道其方法,目前許多人用膝是正頂,你一掏他的襠,他就完蛋,我一個弟子經常這么干,讓對手很難受。所以,一定要多練身形變化。這個,八卦的迷魂掌特別好。斜頂反手箍頸,這才是泰拳常用的技術。而且,正頂你的重心很容易后傾。散打運動員倒是經常用正頂加箍脖子進行防守,但對方是不許打襠的,打襠犯規要被處罰的。民間打架誰管這個,怎么好使怎么用。 我的形意實戰QQ群已建好,賬號是288749114,希望大家能積極參與,共同提高技擊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