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理論駢文 吳尚先 中醫外治 吳尚先(1806~1886年),名樽,字杖仙,又名安業,字師機,為清代外治大師,后世稱之為“外治之宗”。所著《理瀹駢文》一書,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他說:“病先從皮毛入,藥即可由此進”,“援古方以為證,述用法之不同,論癥則重于內,言治則專于外?!睘楹笫缿弥兴幫庵伍_拓了法門。今就其外治特色及成就作一粗淺探析。 1.外治內治,機理統一 外治法與內治法雖給藥途徑不同,但都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作為指導,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陰陽得以重新調整和改善,從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病的目的。 在吳氏之前,雖已有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問世,亦有諸多古代文獻及民間流傳的外治驗方,但尚無系統的理論。吳氏總結了前人經驗,以《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理論典籍為指導,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觀點,指出:“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并闡明外治與內治機理統一,強調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明陰陽五行,識臟腑經絡,辨寒熱虛實,分標本緩急等內外治法理論相同的原則,填補了歷代文獻外治理論的不足,為后世臨床奠定了外治理論基礎。 2.以膏為主,輔以它法 吳氏外治以“膏為綱,藥為目”,他說:“膏包百病,如大營主將,坐鎮中軍,統領萬隊,雖有大敵,其氣足以函蓋,任變幻百出,終不能越其范圍。wwW.11665.cOm糝藥乃其參謀,敷藥乃其環衛……制勝者也。”他在《理瀹駢文》中列有清陽、散陰、金仙、行水等十余種膏藥,或貼之于局部,或稽經絡之屬施用,“逮親驗數萬人,始知膏藥無殊湯藥”。并總結出膏藥“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常輔以熱敷、熨法、熏法及洗法等以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說明吳氏在“醫之難在不能見臟腑”的歷史時代,就潛心于藥物作用如何發揮的研究,已經注意到中醫外治的關鍵在于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三部三法,三焦分治 嚏、填、坐三法分治三焦病癥乃是吳氏所創立的又一外治法則,至今在臨床上仍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嚏”法是將一定的藥物制成粉末,口畜入鼻內的方法。他說:“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口畜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敝^本法主表,可散上焦之霧。他認為鼻為肺竅,乃氣體出入門戶,眼與鼻相通,口畜鼻后涕淚并出,肺氣宣暢,郁閉之邪火毒氣隨之而散?,F代研究亦認為鼻粘膜有反射作用,當刺激有關部位時,可產生生理和治療效應。“填”法是選用適當的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填敷臍中的方法。他說:“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謂該法可統治表里、半表半里,疏中焦之漚。現代研究認為臍部有敏感度高,滲透力強,藥物易于穿透、彌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點,能使藥力迅速滲透到各個組織器官以調節人體之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愈病的目的?!白狈ㄊ菍⑺幬镏瞥梢欢ǖ膭┬妥谏硐禄蛉陉幍纼鹊姆椒?。他說:“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癥而制,布包坐于身下為第一捷法。”謂該法主里,可決下焦之瀆。 4.熟讀經典,靈活運用 吳氏熟讀中醫經典,崇尚先賢,誠如他所說的:“《靈》、《素》而下,如《傷寒》、《金匱》以及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讀?!薄啊肚Ы稹贰ⅰ锻馀_》皆是我師”。然而在臨床實踐中他絕不照搬古方,主張既遵古方,又應善于臨證隨機應變。指出“醫理精微,在人靜悟。”用藥時應“遵其(仲景)法以為加減”,“有當加者,有不必加者,且有不可加者,全在臨證活變,不能刻舟求劍”。對于古方主張“無不可照方而用,亦無不可攝一兩味而用”,“并可于經驗中選用單方而用”,“凡疑難之癥可以自抒己見”。因而他“學外治十余年,日施濟數百人,專以膏為主,而糝藥、敷藥輔之,其治愈不可勝計?!?/p> 綜上所述,吳氏對祖國醫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中藥外治的理論體系,闡釋了外治與內治機理統一的原則,明確了中藥外治的辨證論治思想,創立了以膏為主,輔以辨證用藥及三部三法、三焦分治等外治法則,這些均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作用。
更新時間:2011-03-22 22:16:05 作者:116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