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龍門二十品(三)
來源fszi818的收藏
復制·編輯塞上齊翁
《魏靈藏造像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賀蘭汗造像記》
《惠感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拓片、像龕












《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題記楷書十行,行二十三字。有額,楷書三行九字,額中間豎題“釋迦像”,字略大于兩側,額左題“薛法紹”,
右題“魏靈藏”。北魏造像習慣用別體字,此題記尤多。雖刻造時間無明確記載,但書法風格酷似同窟的“楊大眼題記”,或疑同出于一人之手,當屬北魏刻石無
疑。原石身高75厘米、寬40厘米、額高15厘米、寬15.5厘米,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精品,也是龍門四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洛陽龍門
石窟古陽洞北壁。清乾隆年間錢塘著名學者黃易訪拓后始公布于世。
《廣藝舟雙揖》將此記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乾隆拓本第三行“騰空”之“騰”字“馬”部可見,“空”字未損。共應二百一十五字。有一裂紋,自左上第二行斜下至第一行第十四字處。中有四處當是空格無字。光緒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國十年鑿損百余字。碑額已僅存“藏迦像薛法紹”大字矣。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
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
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采。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銘文:
夫靈跡誕遘。必表光大之跡。玄功既敷。亦標希世之作。自雙林改造。大千懷綴映之悲。慧日潛暉。唅生銜道慕之思。是以應真。悼三乘之靡憑。遂騰空以刊像。爰
暨下代。茲容厥作。鉅鹿魏靈藏。河東薛法紹二人等。求豪光東照之資。闕兜率翅頭之益。敢輒磬家財。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願乾祚興延。萬萬朝
貫。願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華苑。芳實再繁。荊條獨茂。合門榮葩。福流奕葉。命終之後。飛逢千聖。神颺六通。智周三達。曠世所生。元身眷屬。捨百鄣
則鵬擊龍花。悟無生則鳳昇道樹。五道群生。咸同斯慶。陸渾縣功曹魏靈藏。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拓片、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比丘道匠造像題記》,無造像紀年,依據其風格和所處位置,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間。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
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龕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龕。
左側大龕,高133厘米,寬90厘米,深12厘米。圓券形楣,飾忍冬紋。龕內主尊為戴冠交腳彌勒,有項飾。坐雙獅座,頭光中心刻蓮花,圍繞九尊坐佛,火焰紋舟形背光。兩側菩薩雙手合十而立。菩薩頭頂上方各一小龕,內刻一坐佛。
造像記位于大龕右側,小龕中間,高22厘米,寬46厘米,內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區,原"皇道更隆",原與亡故的師僧父母"魂興神游",同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避絕三途惡道。
銘文:
大覺去塵,有生謂絕,尋處刊形,則應合無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與妙因。今悟盡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區。上為皇道更隆,三寶無點,愿師僧父母,魂與神游,宿與慈會,身終百六,視絕三涂,動不遠于如來。有氣者咸資來業。
《賀蘭汗造像記》

《賀蘭汗造像記》拓片、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賀蘭汗造像記》,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屬“碑式”題記,有額無字,螭圖盤繞。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
史載廣川王曾世襲三代,第一代賀蘭汗于延慶二年(472年)被封為廣川王,位中都大官,太和四年(480年)卒。其子諧襲位,太和十九年(495年)諧病
故,高祖孝文帝曾“素服深衣哭之”。后其子靈遵再襲爵第三代廣川王。在這里,侯太妃是為亡夫、第一代廣川王賀蘭汗造像,當時已是景明三年(502年),賀
蘭汗也已死去22年,侯太妃成為祖母了。造像記碑位于古陽洞窟頂東側中間位置,盤龍首,長方座,造像龕位于窟頂東南側,二龕并列。與造像記緊鄰的左龕,高
100厘米、寬64厘米、深8厘米。右側龕高80厘米、寬75厘米、深8厘米。左龕主尊為戴寇交腳彌勒,右側龕內三尊造像與左龕相同,兩龕頂外均有四比
丘。此龕完成于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 《賀蘭汗造像題記》,題記高50厘米,寬35厘米。通篇50字,一氣呵成,以隸法入書,面目俊俏偉健,氣韻貫通漢晉,筆法奇逸,刀法樸茂方拙。
銘文: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侍中、使持節、征北大將軍、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愿令永絕苦困,速成正覺。
《惠感造像記》

《惠感造像記》拓片、像龕



比丘惠感在龍門的造像有多個,其中僅古陽洞就有四處。這些比丘惠感是同一人還是有多位同名號的僧人,因無資料佐證目前仍不清楚。這一造像記碑在古陽洞北壁三層西側,兩端各有一小龕。
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敬造彌勒像一區,愿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曠劫師僧、父母、眷屬與三涂永乘,福鍾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