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課室是個舞臺,那么學生就是這個舞臺的演員,老師就是幕后的編劇與臺前的總導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老師演的往往是獨角戲,一身兼數職,自編、自導又自演,而學生只是臺下的觀眾與聽眾。一場戲下來,老師又苦又累,學生卻愛莫能助,因為在導演的劇本中壓根兒就沒有讓學生演的戲,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 如果把課室變成師生共同搭建的大舞臺,師生同演一場戲,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在理想的舞臺上,老師是總導演,學生就是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可以在不同的時段表演不同的角色。無論主角與配角都由學生來充當,每一個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話語權。在舞臺上沒有固定的臺詞,而是根據表演的進展情況臨場發揮和即興表達。根據每節課的整個過程來看,老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導”字上。即幕后導“讀”,臺前導“演”和臺下導“思 2.臺前導“演”:課中老師要指導演員如何根據導演預設的新情境去完成預定的表演任務(探究性活動)。在正式表演前給演員下達表演的程序以及表演的要求(時間、角色分配等)。在表演過程中要細心觀察演員的表演,認真傾聽演員對話中的“臺詞”(意見、看法或觀點),并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提醒或幫助。每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小劇組,小組長就是小劇組的組長,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在小組內進行表演。在小組表演結束后,總導演才安排個別小劇組代表在匯演上作最后表演。 3.臺下導“思”:當一場戲表演結束后,導演要及時對演員的表演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提醒演員及時進行總結與反思,肯定成功的地方與不足之處,以便進一步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和綜合表演水平。(來源:樸實無華ztj的博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