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面的文章,大家對頸椎病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頸椎病有哪些臨床并發癥以及評定方法吧! 并發癥 1.吞咽障礙 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狹窄,或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 2.視力障礙 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或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或致失明。因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 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于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 下肢麻木、疼痛、跛行,走路時如踏棉花感,或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因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pagebreak] 臨床評定 一、常規檢查 病史:本病多發生于一些長期從事低頭伏案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的人員,要詳細詢問發病原因,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與愛好,有無頸部外傷史及受涼史等。 癥狀和體征:頸椎病患者多頸肩臂背疼痛,一側手麻、頭疼、頭暈、心慌、胸悶、多汗、上下肢無力、行走不變及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常見的體征有:頭、頸、肩的壓痛點(枕孔、棘突、棘間、頸椎旁、岡上窩、肩胛區);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壓頂試驗、頸叢神經牽拉試驗、低頭仰頭試驗陽性、上肢腱反射亢進或減弱,病理反射陽性(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上下肢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 特征性檢查(頸椎試驗檢查) 1.壓頂試驗 病人取坐位,頭部微向一側偏斜;檢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將手按于其頭頂部向下加壓,若該側上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則為本試驗陽性。陽性提示頸椎病存在。 2.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3.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頭頸前屈,做頭部左右旋轉運動,如頸椎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頸椎有退行性改變。 4.上肢后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于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漸向后、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5.低頭試驗 患者站立,雙足并攏,雙臂在側自然下垂,低頭看足一分鐘。如出現明顯的頭昏、頭暈、視霧、閃光、惡心、嘔吐或傾倒,即為陽性。 6,.仰頭試驗 患者站立,姿勢同仰頭試驗,頭后仰,雙眼看屋頂1分鐘,癥狀及意義同低頭試驗 影像資料 1.X線片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下: (1)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②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③骨贅椎體前后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④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后,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⑥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2.CT檢查 CT已用于診斷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椎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于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3.MRI檢查檢查 了解椎間盤突出程度,硬膜囊和脊髓受壓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有無神經根受壓,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4.其他檢查(如肌電圖運動、誘發電圖,體感誘發電圖等) 二、功能評定 運動功能評定 1.關節活動范圍評定 頸的屈曲與伸展活動度,襄枕關節占50%。旋轉度襄樞關節占50%,上頸椎的病變引起頸椎活動受限。神經根水腫或受壓時,頸部出現強迫性姿勢,影響頸椎的活動范圍。主要針對頸椎的屈曲伸展、測彎旋轉進行評定。 2.肌力評定 (1)徒手肌力評定:對易受累的肌肉進行肌力評定,并與健側對比。常評定的肌肉如下:岡上肌(外展、外旋肩關節)、三角肌(屈曲、外展、后伸、旋轉肩關節)、胸大肌(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肱二頭肌(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后)、肱三頭肌(肘關節伸展)、伸腕肌(腕關節伸展)、骨間肌(手指內收、外展)。 (2)握力評定:使用握力計進行測定,測試姿勢為上肢在體測下垂,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反映屈指肌力。正常值為體重的50% 3.疼痛評定 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其部位與病變的類型和部位有關,常用的評定方法有: 視覺模擬分法、 數字疼痛評分法、 口述分級評分法、 McGill疼痛調查表。 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評定 較嚴重的患者進行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力和購物、上街、乘車等ADL評價。常用的有 Barthel指數評定法和FIM評定法。 社會心理學評定 通過對患者疼痛的程度、情緒反應、疼痛與情緒的關系及其生活和工作狀況等進行評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診和有無頸椎病誘發因素的存在 秘康復醫學網 微信號:cnkfyx【←長按復制】 ↓入群速戳閱讀原文 打賞勤勞小編猛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