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醫患關系討論成為社會熱點。患方抱怨看病難、看病貴、醫生黑心,而醫方吐槽工作累、風險大、收入低、醫鬧兇猛。 患者來醫院本為求醫治病,恢復健康;醫生行醫本為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然而,現實中的醫患雙方似乎忘記了見面的初衷是為了對付疾病,卻異化為相互對立相互詆毀甚至引發劇烈沖突。 作為醫生,經常看到在你付出專業水準為病人服務卻被解讀為過度醫療甚至黑心醫生時,內心很悲哀。 作為旁觀者,看到很多的醫療程序無視患者感受,不人性也不科學,卻從不改變,甚至成為醫患沖突的導火索,更是令人痛心。 去年,一位熟人帶其母親來看病,我幫忙預約了一個婦科腫瘤專家的號。作為華南有名的大型綜合醫院,這家醫院的醫療水準毋庸置疑。 夜鷹剛好休息,就陪同她們一起來到醫院,進入婦科門診樓層,大概上午8點半,此教授仍沒有到達診室,候診走廊已擠滿了人。 人們議論紛紛,“怎么醫生還沒到”,“這么不準時”。作為醫生,我知道教授很可能是在病房進行早交班和早間會,很少會8點準時開診的。但是我很納悶為何沒有門診護士過來解釋這件事,或者在走廊屏幕上進行提示并引導,僅任由大家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急躁。 直到9點15分,教授才到達,眾人情緒稍定。然而突然連續幾個穿導診服或者護士服的工作人員帶著某些病人直接進入診室,引起候診區一片嘩然。有位中年女士直接上前質問,為何自己是排第一個,卻看不上病。有位導診護士說,進去的患者是特需診療患者,掛號貴、檢查費用加倍、看病優先。 我聽得目瞪口呆,候診人群也是憤怒不已,其中一位相貌堂堂、溫文儒雅的老伯陪同老伴來看病,氣的臉都紫了,直接進入診室質問醫生....... (此處省略200字)。 一陣騷亂之后,終于開始叫號了。 排第一位那位女士診病出來,就一臉的不滿,跟其候診病人說,“等了半天,醫生就問了幾句,病歷還是學生寫的,上次說給我開的肝功能檢查的驗單,卻開錯了。今天又要檢查肝功能........”(此處對該教授的負面評價省略300字)。 作為一個醫生,我深深為這位教授覺得悲哀,無論你多么醫術精湛,救人無數,醫德高尚,在這樣的一個早上,在這些候診人群心目中,你就是一個“壞醫生”。 在我看來,這位教授本身何其無辜。很多病人是初次就診,慕名而來,甚至醫患彼此從未謀面,然而在未見面的這一個多小時內,這位教授就被這些患者們打上了“壞醫生”的標簽,后面的診療過程可想而知。 醫患關系,可能取決于他們之間如何相遇。醫院管理者給醫生和患者提供的這種相遇方式真是糟糕透頂。 但只要我們稍加改變,就會截然不同。 1. 在約定的時間準時出診,這是起碼的準則。例如,出早診的教授不參加病房交接班和早會;或直接說明晚出診原因,并作提前告知;或者常規定在早上9點出診。 2. 當醫生臨時遲到,門診護士有安撫候診患者的責任。適當的安撫或者提供一些護理服務,如病歷匯總收集,基礎生命體征測量等,而不是任由一扇冷冰冰的緊閉的房門來激怒患者。 3. 最糟糕的就是特需診療的插隊。公立醫院的特需診療,本受諸多詬病,毀譽參半。夜鷹認為,即使是開設特需診療,應該在另一塊獨立區域,另一個專門時段,專門安排教授出診,而不是這樣將特診患者粗暴的安插在普通就診人群中,這太無視其他患者的感受了。 很遺憾,不少醫院都存在很多這樣制造“壞醫生”的環節,在這樣的“壞醫生”產生過程中,醫院管理方應該負主要責任。再有名的教授專家,也頂不住每天這樣“被糟蹋”。這種嚴重低下的、不作為的醫院管理,直接將醫生和患者送上了“角斗場”,任由他們相互搏殺。 在愈演愈烈的醫患沖突中,我們質問醫療體制,我們反思醫生溝通能力,我們問責媒體妖魔化解讀,我們嚴懲醫療暴力..........,然而,也許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是我們的醫院管理者應該重新正視醫療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一個相互尊重、相互安全的見面場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