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概念在過去的說法是比較抽象的。許多唯物論者的朋友們認為,“氣”是構成整個世界本原的一種元素,唯心論者的人們認為“氣”是客觀精神上的派生物。先哲也是普遍的認為,“氣”是無處不存在,“氣”構成了萬物,“氣”在不的斷運動和變化著。 在《老子》中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宋張載在《正蒙·太和》中云:“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氣”,在堪輿風水學中是一個非常普遍、并且也的非常重要的東西。有生氣與死氣之分,也有陽氣和陰氣之說,還有土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和氣母等等。 “氣”也應該是萬物之源,“氣”的變化也是無窮無盡,“氣”能夠決定著人的禍福。人要健康無災就一定要避開死氣而乘生氣,這就是需要請風水師來“理氣”。 “理氣”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這樣要結合陰陽五行、通過實地來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氣”,一旦有了“生氣”就有能夠富貴的機會。因此,堪輿風水學的實際也是“相氣術”。 在堪輿學的風水術應用中都是把“氣”作為萬物的本源,在《管氏地理指蒙》卷一和《有無往來》中云:“未見氣曰太易,氣之始曰太初。……一氣積而形成了兩儀之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兇悔吝有機而可測,盛衰消長有度而不渝。”這就是說,世界是從無到有的,而“氣”便是世界的本源之一,它分化出了陰陽與虛實,又分出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歸類物質,這些物質的盛衰與消長都有著不可改變的發展規律,這就是有度而不渝,并且還有了禍福吉兇的變化,而這些不同時間的禍福也都是可以預測的。這段話,也是對《周易》“太極說”的發揮,這里面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色彩。 風水學認為,“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可以變成液態,也可以變成固態,也就是說“氣”即可以變成水,也可以積淀為冰川。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論“氣機妙運”時說過:“太始唯一氣,莫先于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云:氣者,水之母也。水者,氣之子也。氣行則是水隨,而水止時則是氣止,子母同情,水氣即相逐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于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或趨吉趨兇,即是其水的或去或來而知道的。行龍必有水輔,氣止也必有水界。輔行龍者乃是水也, 故察水之所來而知龍氣發源之起始;止龍氣者亦乃水也,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龍氣融聚之處。”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山脈和河流都可以統一于 “氣”中,尋找生氣必須要觀察和了解山川的走向。 風水學還認為,“氣”決定人的吉兇與禍福。有土的地方便就有“氣”,人生得于“氣”,人死也歸于“氣”,這個事情在郭璞《古本葬經》中論述得很詳細:“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也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也,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 經云: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栗芽于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隴之骨,岡阜之支,乃氣之所隨也。 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這一段話,真可謂的風水的總綱了,而這個總綱的核心就是氣。由手段話,我們便可以知道一個風水師對氣的總看法:生氣是一元運化之氣,在天則會周流六虛,在地則會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地無此則形無以載。生氣藏于地中,人不可見,唯循地之理以求之。葬者若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能得福。父母骸骨乃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乃屬父母之枝,本與枝則是相互應和,得吉氣則神靈安寧、子孫昌盛,這就叫作“氣感而應鬼福及人也”。 在這里無論是祖墳穴位或是家居住房,皆要選擇乘生氣而避開死氣。在《黃帝宅經》中云:“每年當中都要有十二月份,在每一個月中都有生氣和死氣的位置。例如:正月的生氣在于癸方,死氣便是在午方和丁方這兩個位置;二月的時候生氣就到了丑方和艮方這兩個方位,而這時候的死氣便會在未位和坤位這兩個位置;進入三月的時候,生氣就到了寅方位置和甲方的位置,這時候的死氣就在申和庚兩個方位;四月的生氣在卯和乙兩方,死氣就坐到了酉和辛兩個方位,在五月的時候辰位和巽位就是生氣方位,這時候的死氣便在戌位和乾位坐鎮;時至六月生氣會在已和丙兩個方位,這個月的死氣是在亥和壬位上;到了七月的生氣就到了丁位,死氣就去了子方和癸位,生氣在未位和坤位的時候是在八月,這時候的死氣就在丑位和艮位;九月的時候生氣在申和庚兩個方位,死氣就到了寅和甲的方位;一到十月的時候酉位和辛位有了生氣,死氣就到了卯位和乙位;十一月生氣到戌乾,死氣坐辰巽;到了十二月的時候生氣就坐亥方和位壬了,這時的死氣在已方和丙位上。”這也就是說,在一年當中的每一個月里都有生氣和死氣的具體位置,這就是我們風水大師們看風水所用羅盤的原因之一。風水先生們在看勘測地理風水的時候,手托著羅盤,首先要看清本月中的生氣位置和死氣的位置,在確定生氣與死氣的位置之后,就以生氣所在的方位動土就作吉論,如果在死氣的位置上動土那就不吉利了。 所以說,“理氣”就是風水學的關鍵之一。風水先生們認為,理寓于氣,氣固于形。形以目觀,氣須理察。天星卦氣,即為乘氣的法則。以伏羲的先天八卦配合陰陽,在以文王的后天八卦進行推排爻象。以內卦為天地的日月,六十卦為陰陽的氣候。以各卦之下各配分于六十花甲子,并有納音五行,再取其旺相,以合卦氣,這樣便能推理出萬事萬物理氣的適宜和乘生出煞、消納的控制,精辨入神,這樣也就可達到相地的目的了。在現實中,“理氣說”是虛無飄渺的,有誰又能看得見氣呢?也只能靠“意會”來進行理察,這樣就也就要看一個風水師的水平了。 另外,關于“氣”又有望氣的說發。在宋黃妙應《博山篇》中云:“既明堂,要識堂氣。一白好,五黃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此為五吉。除了五吉以外還有四兇之說,這就是二黑、三碧、四綠和七赤,這四種氣就是兇氣,是應該忌諱兇氣”這種吉氣與兇氣的劃分,也不知是依何為據的。在明繆希雍《葬經翼》中也有《望氣篇》云:“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云蒸藹藹,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鐘而未休。云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于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據某些風水師們說,望氣可以知道每個朝代的更替和官場人事與家業興衰。在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也都是很相信望氣之說的,其實,從許多方面論證,這些都是毫無依據的說法。 陰陽宅風水之陰陽一說本來是指著太陽照的向與背來講的,向日的就為陽,背日的便為陰,以后也用陰陽學說來論證和闡述萬物生長與存在的本源,解釋世界萬物相互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基本情況。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大家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統一在陰與陽這兩個方面:天為陽,地就為陰;日為陽,月就為陰;至為陽,去就為陰;動為陽,靜就為陰;速為陽,遲就為明;晝為陽,夜就為陰等等。 在風水學里面皆是以陰陽來釋解天地的,在《管氏地理指蒙》卷八《陰陽釋微》中云:“混沌開辟,江山延衰。融結陰陽,磅礴宇宙。岡骨既成,源脈已透。以鐘形勢,以通氣候。以清以濁,以奇以偶。精積光芒,呈露星宿。以孽衰微,以孕福壽。”又云:“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并且說陰陽之氣是不能有損傷的:“陰陽之氣是出于天造的,并非是人力所能為的。一旦有增損的話,那是有害而無益的,小者傷之耳鼻,大者傷至丹元,則無用矣。”按照這個說法,風水先生們就很忌諱挖山開塘的做法,其原因也就是懼怕傷了陰陽之氣。 風水大師們還認為,人是由陰陽兩氣而派生出來的,根據這個說法,人就一定要適從于陰陽變化,不能違背陰陽,這就是順者昌,逆者亡的道理。俗話說:“大門朝南,子孫不寒;大門朝北,子孫受罪。”這也就是不能違背陰陽的道理,南面為陽,北方為陰;房屋面向朝南,這就是座陰向陽,這樣就會吉利。如果房屋朝北,那就是座陽向陰,這樣的話就會難免兇禍降臨。 看地理選墓地點穴定位都離不開陰陽之理。空石長者在《五星捉脈正變明圖》中指出:“太極既定,次又分其陰陽。暈間凹陷者為陰穴,暈間凸起者為陽穴。就身作穴者為陰龍,宜陽穴。另起星峰作穴者為陽龍,宜陰穴,反此皆有兇咎。” 風水學理論都是以陰陽交感是否相宜來確定吉兇福禍的。謝和卿在《神寶經》中云:“陽作必借陰氣一吸,陰作必借陽氣一噓,即陰來陽作,陽來陰作之義。若陽來陽受者,則見福舒徐;若陰來陰受者,則見禍慘急。”這也就是將人與事的禍福與陰陽聯系在一起了。不僅這樣,陰陽還可以作為各種術語的本義詞,就像逆順就是陰陽的別名一樣。在勘測地理形勢的時候,“逆中取順者,因脈逆轉而求。順中取逆者,因脈順流而出。三陽從地起為逆,三陰從天降為順。陽脈為逆,陰脈為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