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value of “Internal organs dysfunction cause all diseases” and regulating internal organs function theory
寧波市第二醫院 胡慈姚
摘要: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其功能障礙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從調暢氣機入手對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和辨證施治,具有廣闊的臨床實用價值。 【Abstract】 Internal organs’ rise, lower, out, entering is the basic form of the human life activity, its dysfunction is a basic reason for disease. Start with regulating the internal organs function to analyze and treat various diseases have broad clinical using value. 關鍵詞:百病生于氣 調暢氣機 臨床價值 【Keyword】 Internal organs dysfunction cause all diseases regulating Internal organs function Clinical value
氣機理論是中醫獨具特色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中醫學從動態角度出發,對人體生命活動和臟腑功能特性的高度概括。氣機活動一旦失調,則變生百病。以氣機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就能在各種紛繁復雜的臨床癥狀中抓住主要病機,進行分析、綜合、診斷、治療,從而達到執簡馭繁、治病求本的目的。 一、 氣機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不僅在結構上通過經絡系統聯系溝通成一體,在功能上亦具有相互協同、相互依賴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臟腑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方面因臟腑功能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特點。如五臟之中,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溝通上下,為升降之樞紐。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故腑氣以降為順,降則腑氣得通,糟粕得瀉。另一方面,由于臟腑間有著復雜的聯系和協作,氣機活動表現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多種形式。如心腎水火既濟,脾胃升清降濁,肝肺之氣升降有序。 氣機運動必須以通調為順,通則氣機暢達無阻,調則升降出入有序。使人體之氣能充分敷布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發揮其溫熙、推動、固攝、氣化及防御功能,保證氣、血、津、精、液等精微物質的不斷化生和輸布,以及糟粕、廢液的不斷排泄,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行。因此,氣機通調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健康的保證。正所謂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囊籥,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 二、氣機的病理變化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概指氣病之廣泛。張介賓曰:“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六淫外傷,內生五邪,七情內郁,飲食勞倦均可導致氣機失調。六淫致病,諸如風邪襲表,郁阻肺氣;寒邪凝泣,氣滯血瘀;火熱暑邪,耗氣傷陰;燥邪劫肺,宣降失調;濕邪阻滯,脾胃升降失司。內生五邪,既是臟腑氣機功能失調的產物,一旦形成,又必然影響全身氣機的運行。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化風;脾腎陽虛,寒濕凝阻氣機;脾胃濕困,升清降濁無權;內燥傷肺,宣發肅降失調;水火不濟,心火上炎為患。七情之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情況下,是人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但若各種精神刺激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機體不能自行調節予以適應時,可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暴飲暴食、勞逸過度亦可使氣機逆亂 ,致氣、火、痰、濕、食、瘀相因為病,形成多種疾患。 三、 從調暢氣機入手“治百病”的原則 氣機失調既是百病之源,因此,以調暢氣機為基本的治療思路,就能在臨床各種復雜的癥候表現中,抓住主要病機進行診治,達到執簡馭繁,治病求本的目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在氣機失調的情況下,注意調節氣機升降出入運動,采取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方法,使陰陽偏盛偏衰復歸于相對平衡協調的狀態,是“治百病”的基本原則。 在調暢氣機的過程中,一要注重機體的整體聯系,注意順應臟腑特性,顧護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調暢氣機達到驅除病邪、恢復人體正常功能的目的。二要重視脾胃升降之樞紐,令其溝通上下,納運協調。三要重視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關系,注意糾正相因為患。四要謹選藥物,防止阻遏氣機,治療上因勢利導,給邪氣以出路。 四、 調暢氣機的臨床實用價值 氣機升降理論源于《內經》,歷經張仲景、劉河間、張潔古、李東恒、張景岳、葉天士、周學海等醫學大家的發揮,逐步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學說。現代臨床各科運用氣機升降理論分析、解釋病因病機、癥狀表現和預后轉歸,治療各種疾病,應用日益寬泛,顯示了調暢氣機理論的臨床實用價值。 1 、 人身諸病多有郁,臨證須詳察細審 《薛氏醫案·平治薈萃》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筆者認為,此中之“郁”,有功能和情志之分。所謂功能之郁,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之郁,是指宏觀、整體范圍內,氣機升降出入的障礙。狹義之郁,是指局部、微觀之郁。諸如外感之郁,郁在肌表,營衛受阻;內傷致郁,郁在臟腑,氣血失和;久病怪病之郁,則氣血痰瘀痹阻,臟腑功能受損。所謂情志之郁,一般而言,小病者輕郁,大病則重郁。而功能之郁與情志之郁關系密切,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因此,臨證之際,對病人的功能之郁和情志之郁不可不察。金氏[1 ]認為,中醫心身疾病的特點是病及五臟,中心在腦;氣機紊亂易于轉化;個性不同,患病有異;情志異常波動,病情常突然加重或迅速惡化。劉氏[ 2]認為,氣機失調是糖尿病發生發展及病情轉化的中樞環節:部分平素易于激動之人,患糖尿病后癥狀控制尚穩,但生氣郁怒之后,氣機失調,血糖在短期內突然升高,癥狀加重。部分進入更年期的患者,因情緒不穩定,病情易于波動,進展快,難控制。 2 、 重視機體的整體聯系,順應五臟六腑之特性 人因氣機郁滯而得病,故調暢氣機為治病之關鍵。五臟六腑之間既是一個整體,又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點,因此,氣機郁滯的表現也不相同,調暢氣機必須順應其升降出入的特點,“調其陰陽,以平為期。”李氏[3]認為膽囊炎多為肝氣郁結、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所致,肝膽相表里,肝郁氣滯影響膽汁疏泄。因此,辨治膽囊炎 “宜疏宜通”。疏以柴胡為主,重用金錢草、姜黃、白芍、郁金疏肝利膽。通指通導腑氣,重用大黃、枳實、茵陳、元胡索、川棟子疏通氣血,清化濕熱。韓氏[4]等從“肝升肺降”角度研究冠心病、風心病、肝膽疾病和支氣管炎,認為治療關鍵在于調和肝肺升降,方能奏效。夏氏[5 ] 治療梅核氣以肝氣郁滯為辨治要點,臨證雖有肝氣郁結、肝郁脾虛、肝膽郁熱、肝郁血瘀、肝郁化火、肝陰虧虛等多種類型,但疏肝行氣解郁貫穿始終。楊氏[6]探討氣機升降與糖尿病腎病的關系,認為脾腎虛損是氣機升降失常的根本,血瘀內生是氣機升降失常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調理脾腎氣機,升清降濁、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 3、重視脾胃升降之樞紐,令其溝通上下納運協調 脾胃居于中焦,溝通上下。脾胃既升清降濁,又翰旋上下氣機,在維持整體氣機升降平衡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其氣機升降失常,則飲食水谷不能消化,水谷精微難以化生,清陽之氣不能敷布,臟腑位置無力維系。故在諸多升降失常病變中,尤以脾胃升降失常影響最大。因此,重視脾胃氣機的升降狀態,使其升清降濁,納運協調當為治病之先。如鐘氏[7] 論痞證,抓住脾胃升降失調這一總病機,無論痰濕阻滯,抑或痰瘀互結,均在辨證基礎上,運用化痰活血,升降氣機法,適當運用疏肝順肺的杏仁、蘇梗、升麻、旋復花、郁金、佛手而顯著提高療效。李氏[8]等運用脾胃升降理論治療逆經、陰挺、妊娠惡阻等婦科疾病獲得良效。張氏[9]等認為胃下垂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胃的通降功能失常所致,本著六腑以通為順,胃氣宜降,降則和的原則,提出“通腑降濁,調理氣機”之法予以治療,為臨床開辟了新思路。 4、調暢氣機必須重視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器官之間在結構上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系溝通成一體,功能上通過臟腑氣機協調的升降運動來維持,氣血盈虛失常,升降失調可以致病;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倦,亦可致氣機逆亂。一旦氣機失調,則氣、火、痰、濕、食、瘀相因為患。因此,調暢氣機必須重視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趙氏[10]認為高脂血癥的病因與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障礙引起體內水濕、津液代謝失常,停而成飲,凝聚成痰,痰濁內聚,釀成脂膏,注入血脈而成。在發病方面廣泛涉及五臟,因此,將調暢氣機法用于高脂血癥各個治療階段。潘氏[11]以氣論治干燥綜合癥,認為氣與津液關系密切,氣旺則津充,氣機調暢則津液輸布正常,反之則津液生成、輸布、排泄均受影響。干燥綜合癥以陰虛津虧為本,燥熱為標,脈多見沉細小澀之象。治法選方宗“燥者濡之”之 旨,注重補氣,調暢氣機。孔氏[12]認為老年病是人體氣機活動衰減、升降出入運動障礙這一共同病機所致,一方面,精、氣、血、津液虧虛;另一方面痰濕、水飲、氣血阻滯形成各種病癥。因此注重補益五臟,使之升降有序;宣痹通塞,待其氣機復健;平和用藥,維護人體正氣;食療可養,老人樂于接受,體現了整體辨治,調暢氣機,養生延年的特色。 5、謹選藥物,防止阻遏氣機,給邪氣以出路 根據中醫氣機升降學說,藥物對人體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藥效趨向,能糾正機體的氣機失常,或因勢利導,有助于驅邪外出,達到“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的目的。一般而言,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作用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藥性為升浮;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滲濕、鎮靜安神、熄風潛陽、消積導滯、降逆收斂及止咳平喘作用的藥物,都能下行向內,藥性為沉降。臨床上,根據病癥不同部位和病變趨向,選用升降浮沉不同藥性的藥物,以糾正人體氣機的失調。如董氏[13]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香櫞皮、佛手、大腹皮,名加味補中益氣湯,升降并調理脾虛運化無權,胃中水谷停滯不化之證;又以補臟通腑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癥見心氣虛、心脈郁阻時,用黃芪、黨參補益心氣,旋復花、 郁金、丹參、三七理氣活血通脈。吳氏[14] 運用朱丹溪 “郁證多在中焦”之說,治療郁證在順氣開郁的同時,針對脾胃虛實進行治療。兼痰郁取厚樸、半夏健脾化痰;兼濕郁取茯苓、米仁健脾利濕;補脾常選黨參、淮山藥、白術;運中多用扁豆、生米仁之屬。前輩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歸納出系統升降藥對,如麻黃宣肺平喘,沉香降氣納氣,并用于止咳平喘;桔梗升散肺氣,琥珀通降利尿,取提壺揭蓋之法治療癃閉;木蝴蝶升散利咽,柿蒂順氣降逆,上散下降治療梅核氣;葛根升發清陽,大黃通降腑氣,升清降濁以治痢疾。均體現了因勢利導驅邪外出的原則。此外,中藥中有許多補氣、養血、滋陰的藥物,易致氣機壅滯,故在補益藥中適當配伍行氣藥,可補而不滯,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六君子湯中均不乏行氣之品,以防阻遏氣機。 綜上所述,氣機升降理論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臟腑的生理特性、病理變化、治療轉歸均與氣機升降有密切聯系,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待于臨床醫務工作者在更為廣泛的領域深入研究、探討和整理、發揮,以進一步充實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金明玉,柳振宇.試論中醫心身疾病的發病特點.時珍國醫國藥,2006,17(3):447 2 劉水清.糖尿病病機探微.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6):543 3 李桂君.通調氣機法治療膽囊炎.新疆中醫藥,2002,20(3):4 4 韓紅偉,張雪梅,郭蘭忠. 試論肝肺之升降.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13(3):128 5 夏海清.梅核氣從臟腑分型辨治.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0,12(2):108 6 楊文軍,趙孔華.脾腎氣機升降失常與糖尿病腎病關系探討.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3):188 7 鐘怡就. 試論脾胃痞證.中醫文獻雜志,1998,2:22 8 李文偉,劉蘭英.氣機升降法在婦科臨床應用舉隅.光明中醫,1998,(5):55 9 張海軍,徐海龍,佟偉.胃下垂病因病機的探討.醫藥世界,2006,7:76 10 趙玉敏.調暢氣機在治療高脂血癥中的意義.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8):488 11 潘利,楊德才.從氣論治干燥綜合征的思路探析.湖北中醫雜志,2005,27(10):15 12 孔慶璽,李昊蓉.中醫抗衰老理論及老年病防治規律.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20(2):26 13 王長洪,陳光新.董建華調暢氣機的學術思想.江蘇中醫,1998,19(1):9 14 吳曉青.郁證皆在中焦說略.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5:452 |
|
來自: johnney908 > 《東醫壽世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