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精華語錄(十)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讎者。圣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答顧東橋書》 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足不恥其無執(zhí),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癢疴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學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學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復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答顧東橋書》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云:“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啟問道通書》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fā),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答陸元靜書》 理無動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不睹不聞、無思無為,非槁木死灰之謂也。睹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答陸元靜書》 未發(fā)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后內外,而渾然一體者也。——《答陸元靜書》 良知雖不滯于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也。——《答陸元靜書》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fā)于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有所動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動耳,無所動即照矣。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則猶貳也,貳則息矣。無妄、無照則不貳,不貳則不息矣。——《答陸元靜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