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區氣候溫和濕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眼裝,右腋下釘一個鈕扣。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寬5厘米、長20厘米的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6厘米寬的加洛(一種間隔有十字圖案的花氆氌)。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于的,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氌短褂。氆氌生產幾乎遍及全藏農區、半牧半農區,以澤當最為著名。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它內生產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凈涼干后用鋼絲刷于刷松軟,并絮成條狀,然后再捻成細線;二是織氆氌,先把經線拉好,卷起架在織機上,然后再用緯線在經線上織,經緯線相交非常精密,織成面幅有26厘米寬的條狀;三是染色。
城鎮作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豐富,經齊條件較好,人們的服裝無論用料、款式、色調等都與農牧區有一定的差別。城鎮男女一般喜歡以嘩嘰、毛呢或混紡為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近年在拉薩出現的女式筒眼,雖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樣,但左右襟不開,合縫成管狀形,以較緊身佳,究線條,衣眼、襯衣的色調淡雅柔和。
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卷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農牧區的服裝、鞋帽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色,并且巧妙地運用復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
農區、城鎮婦女均系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婦女的標志。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調子。
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服飾特點。如藏南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為適應這里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稱之為“古季”的外衣。這種無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氌制作,適合在林中伐木、抬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為他們的節日盛裝。
云南迪慶藏族聚居區,流行裝束是內著袖繭綢襯衣,外罩呢絨坎肩。坎肩圖案大方,鑲云頭金銀線絨飾邊,以紅珊瑚為衣扣,不用高領而以大銀環公母扣掛于領口;下著曳地百褶裙,腰纏毛織百花帶;喜歡佩戴金銀鑲珊瑚的長耳環,胸掛銀質護身佛盒,右襟掛三須鏈;頭發用彩色絲絳繩相編于頭頂。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繃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陸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