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

     yuanylch 2015-03-25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羅馬周邊的蠻族

    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他們周邊不甚開化的民族,統稱為“野蠻人”或“蠻族”。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的蠻族主要是克勒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還處于原始狀態,較少受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影響。但是蠻族的原始社會制度以及長期形成的原始習慣法,對于維持其社會穩定和團結,都非常重要,而且后來對歐洲中古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從古代羅馬人社會向日耳曼人入侵后西方中世紀社會的過渡,沒有明確的年代界限。4 世紀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帶根本分不出純粹的羅馬人或純粹的蠻族住區。早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就與蠻族直接交往。公元前2世紀末,條頓人和森布里人侵襲意大利,震動羅馬城。這批入侵者終于公元前102年被羅馬執政官馬略戰敗。公元前1世紀起,羅馬社會開始有了吸收蠻族的跡象。羅馬莊園有很多日耳曼人充當奴隸或隸農,軍中也有許多日耳曼人服役。日耳曼人進入羅馬社會,往往以部落結群而入,經羅馬準許定居邊境地區,成為羅馬的“同盟者”。他們于必要時由首領率領,為羅馬作戰,羅馬文明通過他們傳播到邊境內外。蠻族羅馬化的程度各有不同,主要取決于離邊境的遠近和對待羅馬文明的態度。

    在民族大遷徙之前,北歐日耳曼人因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劃分為許多小的民族集團。每個集團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異。4世紀時,日耳曼人之間的差別與其說在個別集團之間,毋寧說在東西日耳曼人兩大集團之間。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遜人、蘇維匯人、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他們從自己故鄉的南部移入自然條件與之相近的地方,長久居留,靠農業為生。東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倫巴德人。他們遷徙到與西北歐迥然不同的遙遠的潘諾尼亞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帶。這里基本上是牧區,遷徙到此的東日耳曼人自然就以游牧為生。南俄草原自古就是亞洲游牧民族西進的走廊。哥特人征服南俄草原之后,成功地抵御了其他民族的進攻,成為這個地區居統治地位的民族集團。他們象從前的征服者一樣,人數不多,但武力強大,統治著其他民族。

    哥特人本身也分為東西兩個集團。東哥特人分布在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哥特人則集中在多瑙河下游。哥特人比其他日耳曼人先進,政治組織相當完整,由“王”統一領導。所謂“王”,實際上是部落聯盟領袖。在整個4世紀,哥特人與羅馬帝國接觸頻繁,經濟文化的交往較多,既有和平友好,也有敵對和沖突。哥特貴族到過君士坦丁堡。約在4世紀中葉,哥特人中已有人皈依基督教,圣·烏爾斐拉曾在哥特人中傳教,并譯《圣經》為哥特語。不久,哥特人全都信奉基督教,其時適在阿里烏斯派皇帝君士坦丁諸子統治時期(337—361年),因之他們接受的教義也屬阿里烏斯教派。這一教派對哥特人以后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古日耳曼人社會

    關于古日耳曼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在古代作家凱撒和塔西佗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公元前1世紀中葉,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接觸過一些西日耳曼人。凱撒約在公元前49年完成的《高盧戰記》里說,蘇維匯人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但對農業“并不特別熱心”。食物主要靠狩獵和畜產品,農業不占重要地位。土地為公社所有,公社成員占用土地只限一年,而后必須轉到新的地段。蘇維匯人尚未完全定居,過著半流動的生活。財產平等,尚未出現奴隸,交換極其少見。戰時選出軍事領袖,領導作戰。與凱撒作戰的蘇維匯人軍事領袖為阿里奧維斯特。軍事領袖有親兵隊,跟隨左右,共同戰斗。蘇維匯人已開始分化出貴族階層。

    在凱撒一個半世紀以后,塔西佗所記述的日耳曼人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塔西佗在公元98年完成的《日耳曼尼亞志》,詳細記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政治組織和物質文化生活。這位羅馬歷史家說,日耳曼人身材魁梧,碧眼紅發,愛好作戰和飲宴。住的是簡陋的小木屋,穿的是獸皮或亞麻織物做成的衣服。已有階級分化,出現了貴族、自由人、釋放奴隸和奴隸。日耳曼人沒有神廟,認為把神塑成人形是“褻瀆神明的行為”。他們在視為神圣的小樹林里祭神,“將森林叢林獻給神祇”。日耳曼人信奉的主神為沃敦(Woden),又稱奧丁神(Odin),是創造人類的天神。奧丁神的配偶弗列亞是婚姻家庭的保護神。蒂烏(Tiu)或蒂爾神(Tyr)是戰神,即保佑戰爭勝利之神。日耳曼人原始部落神的名稱一直在西方的日期名稱中保留下來,如稱星期三為Wednesday——奧丁神之日,星期二為Tuesday——蒂烏神之日,星期五為Friday——弗列亞神之日等。

    蠻族領導者經常被提到的是“王”,但此時的“王”尚不具有國王的權力。西日耳曼人的所謂“王”實質上是軍事首領。在4世紀時,像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這樣一些日耳曼人集團,都未形成有組織的國家,只是部落聯盟而已。戰時的軍事首領指揮戰役,但具體戰斗則由各氏族部落的酋長領導。酋長還領導全部落舉行宗教儀式,其權力不限于戰時領導。但象后來法蘭克人的王權,則是他們在5世紀入侵高盧之后才建立起來的。

    日耳曼人首領在采取軍事行動時號召成年男子參加。應召者須向首領宣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領供給,戰爭結束后分得戰利品。這種親兵隊在日耳曼各族中都有,羅馬人稱之為侍從兵。侍從兵是進行掠奪性襲擊時的主要戰斗力,在大規模軍事遠征中為首領的隨身護兵。塔西佗對日耳曼人軍事首領與侍從兵之間的關系作了這樣的說明:“在戰場上,酋帥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恥辱;侍從兵們的勇敢不如酋帥,也是他們的恥辱。假如自己的酋帥戰死,而自己卻從戰場上生還,這就是畢生的羞辱了。保衛酋帥,甚至將自己的軍功獻歸酋帥的名下,這才是精忠的表現。酋帥們為勝利而戰斗;侍從兵們則為酋帥而戰斗?!?/span>日耳曼人首領和侍從兵之間的關系,后來一直影響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日耳曼人的訴訟審判由民眾大會的公共法庭執行,主持人是部落首領。法庭起初是專供選擇個人復仇的。假如一個人傷害了另一個人,后者向法庭提出控告。被告人被傳喚出庭,如果拒不肯來,則將被宣布為逃犯。如果被告出庭,那就或者于舉行宣誓儀式后取保無罪釋放;或者由神明裁判,即采用各種折磨形式,如溺水視其是否下沉,火灼視其是否受傷,以定有罪無罪。這種神明裁判法在其他原始民族中也可以見到。

    古日耳曼人實行原始的民主制度。軍事首領由民眾大會選舉產生,一般出于同一貴族家庭。最初軍事首領權力有限,一切重大事項都由民眾大會決定。后來出現由氏族貴族和軍事貴族組成的貴族議事會,部落中的一切重大事務,如戰爭、媾和、土地分配和對外交涉等,都先由貴族議事會討論議定,然后把提案提交民眾大會通過。所有成年男子攜帶全副武裝參加民眾大會。會上對貴族議事會的提案不加討論,只表示贊成或反對:敲擊武器同聲喝采表示贊成;以懷疑不悅之聲表示反對。這時民眾大會的作用,實際上只是宗教儀式上的,由貴族議事會和軍事首領掌握實權。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處于亞歐大陸西部的羅馬帝國,早自4世紀就已受到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入侵的沉重壓力。對羅馬帝國威脅最大的是日耳曼人。3、4世紀間,日耳曼人愈益逼近羅馬邊境,經常攻擾羅馬邊防軍,襲擊邊境省分。當時羅馬還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邊疆,把入侵者趕出境外。在歐洲的西北方,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越過海峽襲擊不列顛海岸。羅馬特派軍事長官前去主管防務,沿島的東岸修筑堡壘,并從威爾士調去一個軍團加強沿海防守。在萊茵河下游,法蘭克人進占邊境兩側,以“同盟者”的身分定居下來,他們的兵力可以從受其控制的萊茵河上游地區的阿勒曼尼人獲得補充。在多瑙河上游,羅馬也以同樣的政策對待沿邊的日耳曼人,利用他們充實邊防兵力。到4世紀末,羅馬軍隊實際上已是由蠻族士兵組成、由羅馬人指揮的軍隊。后來許多蠻族出身的軍官晉升到很高的地位,至西羅馬末期,有的甚至任全軍統帥,掌握最高軍事權力。

    4 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已演為疾風暴雨式的大遷徙。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國邊境全線入侵,整族整族地長期盤據。促成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是匈奴的西侵。習于騎射的匈奴諸部族,驍勇善戰,進攻時機動性極強,勢若排山倒海,在歐洲和北非掀起了一個新的民族大遷徙的浪潮。

    匈奴人于372年擊敗阿蘭人,374年渡過頓河,侵入東哥特境內。東哥特軍事首領赫爾曼里克率部抵抗,兵敗自殺。375 年匈奴與西哥特人交戰于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領袖阿山那里克潰敗退走。他求得羅馬東部皇帝瓦倫斯(364—378)準許,于376年率部渡過多瑙河,定居在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防守帝國邊境。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遷入羅馬帝國的一支。西哥特人不勝羅馬官吏的欺凌壓榨,378 年在其領袖弗里提格倫的領導下舉兵反羅馬。阿得里亞堡(今土耳其的愛德爾納)之戰,統兵親征的瓦倫斯戰敗陣亡,由此羅馬國境線被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強勁善戰的羅馬軍團,一戰即敗于蠻族騎兵。這一歷史性的敗績說明,羅馬帝國已經抵擋不了來自游牧世界的沖擊。

    西哥特人在色雷斯的起兵,得到羅馬奴隸和隸農的同情與支持,他們把西哥特人看成是自己的解放者。379年,狄奧多西繼為東部皇帝(379—395),率軍平定東部。狄奧多西改變過去單純鎮壓的政策,對西哥特人征撫兼施,著重從其內部分化瓦解。狄奧多西的政策迅速收效,一些蠻族領袖受撫就范。羅馬人以狄奧多西平定東部有“功”,尊稱他為“大帝”。395 年狄奧多西死,遺命以其長子阿卡迪厄斯(18 歲)為東部皇帝,次子霍諾利厄斯(11歲)為西部皇帝。帝國雖然在名義上仍屬統一,但從此東西分立成為定局。

    395 年,西哥特選阿拉里克為王,在狄奧多西死后重新崛起。阿拉里克進攻君士坦丁堡,不克。遂南下希臘,經帖薩利直入伯羅奔尼撒。羅馬以出身于蠻族汪達爾而擢升要職并與皇室聯姻的斯提利科出戰,困西哥特人于阿卡底亞山區。397年,阿拉里克接受羈縻,受命為伊利里亞軍事長官。約401年,阿拉里克開始西犯意大利,占威尼西亞,直指西部皇帝駐地米蘭。斯提利科率軍尾隨,402 年會戰于波倫提亞,阿拉里克受創,妻子被俘。次年再敗,西哥特人遂退出意大利。西部皇帝因形勢危殆,避居拉文那,從此拉文那成為意大利政治中心。

    406 年,西羅馬撤回萊茵河上駐軍,戍守意大利和羅馬。帝國在萊茵河上的邊界完全敞開,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蘭人等象潮水一般涌入西羅馬境內。408 年,相傳斯提利科以陰謀為其子篡位一事為皇帝誘殺。同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圍攻羅馬,有數萬蠻族士兵和奴隸加入戰斗。羅馬于交付大量贖金后得以解圍。410年,阿拉里克再攻羅馬,城內奴隸打開城門,羅馬城陷。阿拉里克縱兵大掠三日,擬南取羅馬的谷倉北非未遂,回師途中病歿。西哥特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多次出入意大利本土,所向披靡,不曾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410 年古都羅馬的陷落,更說明帝國的滅亡和蠻族新國家的建立,已經指日可待。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西哥特王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西哥特人在新選的領袖阿陶爾夫(阿拉里克的妹丈)領導下,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高盧南部,首先奪取土魯斯和波爾多等地。415 年南下,從汪達爾人—阿蘭人手中奪占巴塞羅納。西羅馬皇帝打算利用西哥特人對付其他蠻族,要求他們把其他蠻族趕走,然后把土魯斯和波爾多封賜給他們作為酬勞。419 年,西哥特人在土魯斯建立第一個得到羅馬承認的蠻族王國,即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擴張,將汪達爾人—阿蘭人趕過海峽,進入北非;蘇維匯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維持王國獨立達百年之久。西哥特王國據有西班牙和南高盧廣大地區,沒收羅馬地主2/3的土地,分給西哥特人。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阿拉里克之孫, 419—451 年在位)曾積極參加反對匈奴人進攻西歐的戰爭,在卡塔勞溫(今香檳境內)戰役中陣亡。

    尤里克國王統治時期(466—484年),西哥特王國臻于鼎盛,幅員遼闊:以伊伯里安半島為主,北至高盧南部的盧瓦爾河,東至羅納河,并于481年奪取普羅溫斯。尤里克在位時首先編成西哥特法典。其子阿拉里克二世(484—?)時期,又據438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408—450年)頒布的法典,編成《阿拉里克法典》(506 年)。這兩部法典在西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王國行政機構仍沿用羅馬舊制,按照慣例召開各省會議,每年舉行一次高級官員與當地顯貴的會議,共同討論重大問題。官方語言為西班牙的拉丁方言。西哥特人大多已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羅馬正教視之為異端,高盧羅馬居民也對之抵制。507 年,西哥特的高盧領土全被法蘭克人征服。由此版圖限于西班牙境內,王都也遷到托勒多。此后兩個多世紀,王國衰落, 711 年為阿拉伯人征服。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汪達爾人的遷徙和建國

    406年羅馬帝國撤除萊茵河邊界守軍,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薩爾馬特部落的阿蘭人等,先后越萊茵河涌入高盧地區。又沿摩澤爾河向西推進,劫掠蘭斯、亞眠、阿臘斯、都爾內等地,然后轉向南方進入阿奎丹,于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占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羅馬無力阻止,唯有承認他們為“同盟者”,駐守西班牙。約411年,西班牙建立了兩個蠻族王國:南方為汪達爾—阿蘭王國;北方為蘇維匯王國。西班牙行省幾乎完全脫離羅馬。從415年起,這兩個新興的蠻族王國受到來自北方西哥特人的壓力,退守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

    427 年,羅馬的非洲總督保尼法斯圖謀獨立,拒不接受羅馬政府的召回令,唆使汪達爾國王該薩里克率部渡海到非洲,同抗羅馬。429 年,該薩里克率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進入非洲,占領毛里塔尼亞。次年,大舉圍攻希波城。其時保尼法斯已與羅馬和解,堅守希波。東西羅馬皇帝都派兵增援,但皆為汪達爾人所敗。431 年城陷,羅馬正教四大主教之一圣奧古斯丁已于前一年死于希波圍城之中。汪達爾人由此在北非建國,并開始建立海軍。435年,西羅馬與汪達爾人締約,承認汪達爾—阿蘭人所占領土為合法,汪達爾王國則承認羅馬為宗主國,并繳納年貢。但條約對汪達爾人并無約束力。439年,該薩里克又奪取羅馬北非首府迦太基,并遷都于此。迦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442 年,兩國又修訂了435年條約,羅馬終于承認汪達爾王國對北非大部地區的統治。

    5世紀中葉,西羅馬帝國已衰弱不堪,內有紛爭,外受蠻族入侵的打擊。452年匈奴入侵意大利,賂以重金始退。455年,該薩里克乘羅馬混亂之機,率艦隊渡海,攻陷羅馬,縱兵焚掠兩星期(6月2日—16日)。羅馬古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461 年后,汪達爾人不斷侵襲西西里和意大利,羅馬防不勝防。

    汪達爾人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受到北非羅馬正教徒抵制。柏柏爾人經常叛亂,反對汪達爾的統治。477 年,該薩里克死,其子漢爾利克繼位。新國王是狂熱的阿里烏斯派信徒,否認耶穌的神性和三位一體說,瘋狂迫害羅馬正教徒。523 年,崇信羅馬正教的希爾得里克即位為王,北非正教會得以復興。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圖在西方恢復羅馬帝國的統治,于533年派貝利撒留遠征北非。汪達爾人被擊敗,迦太基陷落。國王該利莫出走,遣使乞和。其部眾則被遣送至君士坦丁堡,編入拜占廷軍隊。汪達爾人殘部和柏柏爾人的反抗又堅持了三年,534 年汪達爾王國終于滅亡。拜占廷軍隊依靠曾被汪達爾人剝奪土地和財富的奴隸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機構,恢復羅馬的統治。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勃艮第人的遷徙和建國

    勃艮第人原屬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人的一支,分布于波羅的海的勃倫霍姆(意為勃艮第人的故鄉)島上和波羅的海南岸地區。1 世紀時遷至維斯杜拉河下游,后又西遷至羅馬邊界萊茵河一帶,中心在沃姆斯,5世紀初渡萊茵河到達西岸。435—436年,勃艮第人與羅馬作戰,敗績。殘部被趕到南方日內瓦湖畔薩伏依地區,于5世紀中葉進占羅納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勃艮第王國,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

    貢多巴德統治時期(474—516年),王國臻于鼎盛,勃艮第習慣法匯編成《貢多巴德法典》。其子西吉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修建了許多修院。此時勃艮第北部和東部都遭受法蘭克的進攻。524 年,西吉斯蒙德戰死,十年后勃艮第被法蘭克人征服,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東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從5 世紀初年起,西哥特人曾多次襲擊意大利本土,直接威脅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帝國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帝國末年,羅馬軍隊幾乎全部掌握在蠻族軍官之手。帝國軍隊最高統帥日耳曼人奧多亞克于476年舉兵反叛,推翻末帝羅穆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意大利境內皆歸奧多亞克統治,實際上是建立了另一個蠻族統治的國家。

    西羅馬的滅亡震撼了整個地中海世界,東羅馬隨即唆使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進攻奧多亞克。東哥特人在匈奴聯盟瓦解之后,一直停留在潘諾尼亞(今匈牙利一帶)。489 年,他們侵入意大利,利用羅馬人對奧多亞克的敵視,僅三年就攻取其全部轄境。拉文那被圍三年也于493年攻陷。奧多亞克還打算與東哥特人共治其已被征服的土地,“光榮”投降。但狄奧多里克在歡慶和好的筵席上背信殺死奧多亞克,盡屠其部眾。

    狄奧多里克成為東哥特王國國王(489—526年)。他曾在東羅馬宮廷中做過人質,從小受到羅馬文化的薰陶,頗受皇帝的器重。他率部進攻奧多亞克,為了向皇帝效忠,表示要遵守羅馬法律,維護正義。新建的東哥特王國幾乎保留了全部羅馬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也保留了許多羅馬元老、貴族和行政官吏,首都設在拉文那。盡管狄奧多里克對東羅馬皇帝奉命唯謹,但當地羅馬人對取代奧多亞克統治的東哥特王國同樣很反感,目為異端。狄奧多里克對羅馬大貴族的反叛給予堅決鎮壓。

    東哥特王國的建立和鞏固,激起東羅馬的嫉視。534 年拜占廷軍滅汪達爾后,立即回師意大利,開始對東哥特王國的征服。拜占廷指揮哥特戰爭的統帥,先是貝利撒留,后是納爾西斯。這場戰爭異常艱苦,歷時20余年才勉強征服東哥特王國。反抗拜占廷的不僅是東哥特人,還包括一些被釋放的奴隸和領種土地的奴隸。554 年拜占廷攻克東哥特最后一個據點,戰爭才告結束。東哥特人被趕出阿爾卑斯山南,意大利成為拜占廷屬地。皇帝摩里斯(582—602 年)在意大利設置拉文那總督區,任命總督治理??偠綋碛行姓④娛潞妥诮谭矫娴拇髾啵_馬主教區也處于拉文那總督區的管轄之下。拉文那從402年以后一直作為西部羅馬的國都和首府,成為意大利第二古都。拜占廷收復拉文那之后,其城市和宮殿建筑風格東西雜揉,融羅馬式和拜占廷式為一體。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羅馬周邊的蠻族

    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他們周邊不甚開化的民族,統稱為“野蠻人”或“蠻族”。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的蠻族主要是克勒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還處于原始狀態,較少受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影響。但是蠻族的原始社會制度以及長期形成的原始習慣法,對于維持其社會穩定和團結,都非常重要,而且后來對歐洲中古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從古代羅馬人社會向日耳曼人入侵后西方中世紀社會的過渡,沒有明確的年代界限。4 世紀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帶根本分不出純粹的羅馬人或純粹的蠻族住區。早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就與蠻族直接交往。公元前2世紀末,條頓人和森布里人侵襲意大利,震動羅馬城。這批入侵者終于公元前102年被羅馬執政官馬略戰敗。公元前1世紀起,羅馬社會開始有了吸收蠻族的跡象。羅馬莊園有很多日耳曼人充當奴隸或隸農,軍中也有許多日耳曼人服役。日耳曼人進入羅馬社會,往往以部落結群而入,經羅馬準許定居邊境地區,成為羅馬的“同盟者”。他們于必要時由首領率領,為羅馬作戰,羅馬文明通過他們傳播到邊境內外。蠻族羅馬化的程度各有不同,主要取決于離邊境的遠近和對待羅馬文明的態度。

    在民族大遷徙之前,北歐日耳曼人因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劃分為許多小的民族集團。每個集團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異。4世紀時,日耳曼人之間的差別與其說在個別集團之間,毋寧說在東西日耳曼人兩大集團之間。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遜人、蘇維匯人、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他們從自己故鄉的南部移入自然條件與之相近的地方,長久居留,靠農業為生。東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倫巴德人。他們遷徙到與西北歐迥然不同的遙遠的潘諾尼亞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帶。這里基本上是牧區,遷徙到此的東日耳曼人自然就以游牧為生。南俄草原自古就是亞洲游牧民族西進的走廊。哥特人征服南俄草原之后,成功地抵御了其他民族的進攻,成為這個地區居統治地位的民族集團。他們象從前的征服者一樣,人數不多,但武力強大,統治著其他民族。

    哥特人本身也分為東西兩個集團。東哥特人分布在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哥特人則集中在多瑙河下游。哥特人比其他日耳曼人先進,政治組織相當完整,由“王”統一領導。所謂“王”,實際上是部落聯盟領袖。在整個4世紀,哥特人與羅馬帝國接觸頻繁,經濟文化的交往較多,既有和平友好,也有敵對和沖突。哥特貴族到過君士坦丁堡。約在4世紀中葉,哥特人中已有人皈依基督教,圣·烏爾斐拉曾在哥特人中傳教,并譯《圣經》為哥特語。不久,哥特人全都信奉基督教,其時適在阿里烏斯派皇帝君士坦丁諸子統治時期(337—361年),因之他們接受的教義也屬阿里烏斯教派。這一教派對哥特人以后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古日耳曼人社會

    關于古日耳曼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在古代作家凱撒和塔西佗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公元前1世紀中葉,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接觸過一些西日耳曼人。凱撒約在公元前49年完成的《高盧戰記》里說,蘇維匯人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但對農業“并不特別熱心”。食物主要靠狩獵和畜產品,農業不占重要地位。土地為公社所有,公社成員占用土地只限一年,而后必須轉到新的地段。蘇維匯人尚未完全定居,過著半流動的生活。財產平等,尚未出現奴隸,交換極其少見。戰時選出軍事領袖,領導作戰。與凱撒作戰的蘇維匯人軍事領袖為阿里奧維斯特。軍事領袖有親兵隊,跟隨左右,共同戰斗。蘇維匯人已開始分化出貴族階層。

    在凱撒一個半世紀以后,塔西佗所記述的日耳曼人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塔西佗在公元98年完成的《日耳曼尼亞志》,詳細記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政治組織和物質文化生活。這位羅馬歷史家說,日耳曼人身材魁梧,碧眼紅發,愛好作戰和飲宴。住的是簡陋的小木屋,穿的是獸皮或亞麻織物做成的衣服。已有階級分化,出現了貴族、自由人、釋放奴隸和奴隸。日耳曼人沒有神廟,認為把神塑成人形是“褻瀆神明的行為”。他們在視為神圣的小樹林里祭神,“將森林叢林獻給神祇”。日耳曼人信奉的主神為沃敦(Woden),又稱奧丁神(Odin),是創造人類的天神。奧丁神的配偶弗列亞是婚姻家庭的保護神。蒂烏(Tiu)或蒂爾神(Tyr)是戰神,即保佑戰爭勝利之神。日耳曼人原始部落神的名稱一直在西方的日期名稱中保留下來,如稱星期三為Wednesday——奧丁神之日,星期二為Tuesday——蒂烏神之日,星期五為Friday——弗列亞神之日等。

    蠻族領導者經常被提到的是“王”,但此時的“王”尚不具有國王的權力。西日耳曼人的所謂“王”實質上是軍事首領。在4世紀時,像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這樣一些日耳曼人集團,都未形成有組織的國家,只是部落聯盟而已。戰時的軍事首領指揮戰役,但具體戰斗則由各氏族部落的酋長領導。酋長還領導全部落舉行宗教儀式,其權力不限于戰時領導。但象后來法蘭克人的王權,則是他們在5世紀入侵高盧之后才建立起來的。

    日耳曼人首領在采取軍事行動時號召成年男子參加。應召者須向首領宣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領供給,戰爭結束后分得戰利品。這種親兵隊在日耳曼各族中都有,羅馬人稱之為侍從兵。侍從兵是進行掠奪性襲擊時的主要戰斗力,在大規模軍事遠征中為首領的隨身護兵。塔西佗對日耳曼人軍事首領與侍從兵之間的關系作了這樣的說明:“在戰場上,酋帥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恥辱;侍從兵們的勇敢不如酋帥,也是他們的恥辱。假如自己的酋帥戰死,而自己卻從戰場上生還,這就是畢生的羞辱了。保衛酋帥,甚至將自己的軍功獻歸酋帥的名下,這才是精忠的表現。酋帥們為勝利而戰斗;侍從兵們則為酋帥而戰斗?!?/span>日耳曼人首領和侍從兵之間的關系,后來一直影響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日耳曼人的訴訟審判由民眾大會的公共法庭執行,主持人是部落首領。法庭起初是專供選擇個人復仇的。假如一個人傷害了另一個人,后者向法庭提出控告。被告人被傳喚出庭,如果拒不肯來,則將被宣布為逃犯。如果被告出庭,那就或者于舉行宣誓儀式后取保無罪釋放;或者由神明裁判,即采用各種折磨形式,如溺水視其是否下沉,火灼視其是否受傷,以定有罪無罪。這種神明裁判法在其他原始民族中也可以見到。

    古日耳曼人實行原始的民主制度。軍事首領由民眾大會選舉產生,一般出于同一貴族家庭。最初軍事首領權力有限,一切重大事項都由民眾大會決定。后來出現由氏族貴族和軍事貴族組成的貴族議事會,部落中的一切重大事務,如戰爭、媾和、土地分配和對外交涉等,都先由貴族議事會討論議定,然后把提案提交民眾大會通過。所有成年男子攜帶全副武裝參加民眾大會。會上對貴族議事會的提案不加討論,只表示贊成或反對:敲擊武器同聲喝采表示贊成;以懷疑不悅之聲表示反對。這時民眾大會的作用,實際上只是宗教儀式上的,由貴族議事會和軍事首領掌握實權。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處于亞歐大陸西部的羅馬帝國,早自4世紀就已受到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入侵的沉重壓力。對羅馬帝國威脅最大的是日耳曼人。3、4世紀間,日耳曼人愈益逼近羅馬邊境,經常攻擾羅馬邊防軍,襲擊邊境省分。當時羅馬還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邊疆,把入侵者趕出境外。在歐洲的西北方,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越過海峽襲擊不列顛海岸。羅馬特派軍事長官前去主管防務,沿島的東岸修筑堡壘,并從威爾士調去一個軍團加強沿海防守。在萊茵河下游,法蘭克人進占邊境兩側,以“同盟者”的身分定居下來,他們的兵力可以從受其控制的萊茵河上游地區的阿勒曼尼人獲得補充。在多瑙河上游,羅馬也以同樣的政策對待沿邊的日耳曼人,利用他們充實邊防兵力。到4世紀末,羅馬軍隊實際上已是由蠻族士兵組成、由羅馬人指揮的軍隊。后來許多蠻族出身的軍官晉升到很高的地位,至西羅馬末期,有的甚至任全軍統帥,掌握最高軍事權力。

    4 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已演為疾風暴雨式的大遷徙。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國邊境全線入侵,整族整族地長期盤據。促成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是匈奴的西侵。習于騎射的匈奴諸部族,驍勇善戰,進攻時機動性極強,勢若排山倒海,在歐洲和北非掀起了一個新的民族大遷徙的浪潮。

    匈奴人于372年擊敗阿蘭人,374年渡過頓河,侵入東哥特境內。東哥特軍事首領赫爾曼里克率部抵抗,兵敗自殺。375 年匈奴與西哥特人交戰于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領袖阿山那里克潰敗退走。他求得羅馬東部皇帝瓦倫斯(364—378)準許,于376年率部渡過多瑙河,定居在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防守帝國邊境。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遷入羅馬帝國的一支。西哥特人不勝羅馬官吏的欺凌壓榨,378 年在其領袖弗里提格倫的領導下舉兵反羅馬。阿得里亞堡(今土耳其的愛德爾納)之戰,統兵親征的瓦倫斯戰敗陣亡,由此羅馬國境線被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強勁善戰的羅馬軍團,一戰即敗于蠻族騎兵。這一歷史性的敗績說明,羅馬帝國已經抵擋不了來自游牧世界的沖擊。

    西哥特人在色雷斯的起兵,得到羅馬奴隸和隸農的同情與支持,他們把西哥特人看成是自己的解放者。379年,狄奧多西繼為東部皇帝(379—395),率軍平定東部。狄奧多西改變過去單純鎮壓的政策,對西哥特人征撫兼施,著重從其內部分化瓦解。狄奧多西的政策迅速收效,一些蠻族領袖受撫就范。羅馬人以狄奧多西平定東部有“功”,尊稱他為“大帝”。395 年狄奧多西死,遺命以其長子阿卡迪厄斯(18 歲)為東部皇帝,次子霍諾利厄斯(11歲)為西部皇帝。帝國雖然在名義上仍屬統一,但從此東西分立成為定局。

    395 年,西哥特選阿拉里克為王,在狄奧多西死后重新崛起。阿拉里克進攻君士坦丁堡,不克。遂南下希臘,經帖薩利直入伯羅奔尼撒。羅馬以出身于蠻族汪達爾而擢升要職并與皇室聯姻的斯提利科出戰,困西哥特人于阿卡底亞山區。397年,阿拉里克接受羈縻,受命為伊利里亞軍事長官。約401年,阿拉里克開始西犯意大利,占威尼西亞,直指西部皇帝駐地米蘭。斯提利科率軍尾隨,402 年會戰于波倫提亞,阿拉里克受創,妻子被俘。次年再敗,西哥特人遂退出意大利。西部皇帝因形勢危殆,避居拉文那,從此拉文那成為意大利政治中心。

    406 年,西羅馬撤回萊茵河上駐軍,戍守意大利和羅馬。帝國在萊茵河上的邊界完全敞開,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蘭人等象潮水一般涌入西羅馬境內。408 年,相傳斯提利科以陰謀為其子篡位一事為皇帝誘殺。同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圍攻羅馬,有數萬蠻族士兵和奴隸加入戰斗。羅馬于交付大量贖金后得以解圍。410年,阿拉里克再攻羅馬,城內奴隸打開城門,羅馬城陷。阿拉里克縱兵大掠三日,擬南取羅馬的谷倉北非未遂,回師途中病歿。西哥特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多次出入意大利本土,所向披靡,不曾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410 年古都羅馬的陷落,更說明帝國的滅亡和蠻族新國家的建立,已經指日可待。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西哥特王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西哥特人在新選的領袖阿陶爾夫(阿拉里克的妹丈)領導下,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高盧南部,首先奪取土魯斯和波爾多等地。415 年南下,從汪達爾人—阿蘭人手中奪占巴塞羅納。西羅馬皇帝打算利用西哥特人對付其他蠻族,要求他們把其他蠻族趕走,然后把土魯斯和波爾多封賜給他們作為酬勞。419 年,西哥特人在土魯斯建立第一個得到羅馬承認的蠻族王國,即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擴張,將汪達爾人—阿蘭人趕過海峽,進入北非;蘇維匯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維持王國獨立達百年之久。西哥特王國據有西班牙和南高盧廣大地區,沒收羅馬地主2/3的土地,分給西哥特人。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阿拉里克之孫, 419—451 年在位)曾積極參加反對匈奴人進攻西歐的戰爭,在卡塔勞溫(今香檳境內)戰役中陣亡。

    尤里克國王統治時期(466—484年),西哥特王國臻于鼎盛,幅員遼闊:以伊伯里安半島為主,北至高盧南部的盧瓦爾河,東至羅納河,并于481年奪取普羅溫斯。尤里克在位時首先編成西哥特法典。其子阿拉里克二世(484—?)時期,又據438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408—450年)頒布的法典,編成《阿拉里克法典》(506 年)。這兩部法典在西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王國行政機構仍沿用羅馬舊制,按照慣例召開各省會議,每年舉行一次高級官員與當地顯貴的會議,共同討論重大問題。官方語言為西班牙的拉丁方言。西哥特人大多已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羅馬正教視之為異端,高盧羅馬居民也對之抵制。507 年,西哥特的高盧領土全被法蘭克人征服。由此版圖限于西班牙境內,王都也遷到托勒多。此后兩個多世紀,王國衰落, 711 年為阿拉伯人征服。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汪達爾人的遷徙和建國

    406年羅馬帝國撤除萊茵河邊界守軍,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薩爾馬特部落的阿蘭人等,先后越萊茵河涌入高盧地區。又沿摩澤爾河向西推進,劫掠蘭斯、亞眠、阿臘斯、都爾內等地,然后轉向南方進入阿奎丹,于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占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羅馬無力阻止,唯有承認他們為“同盟者”,駐守西班牙。約411年,西班牙建立了兩個蠻族王國:南方為汪達爾—阿蘭王國;北方為蘇維匯王國。西班牙行省幾乎完全脫離羅馬。從415年起,這兩個新興的蠻族王國受到來自北方西哥特人的壓力,退守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

    427 年,羅馬的非洲總督保尼法斯圖謀獨立,拒不接受羅馬政府的召回令,唆使汪達爾國王該薩里克率部渡海到非洲,同抗羅馬。429 年,該薩里克率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進入非洲,占領毛里塔尼亞。次年,大舉圍攻希波城。其時保尼法斯已與羅馬和解,堅守希波。東西羅馬皇帝都派兵增援,但皆為汪達爾人所敗。431 年城陷,羅馬正教四大主教之一圣奧古斯丁已于前一年死于希波圍城之中。汪達爾人由此在北非建國,并開始建立海軍。435年,西羅馬與汪達爾人締約,承認汪達爾—阿蘭人所占領土為合法,汪達爾王國則承認羅馬為宗主國,并繳納年貢。但條約對汪達爾人并無約束力。439年,該薩里克又奪取羅馬北非首府迦太基,并遷都于此。迦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442 年,兩國又修訂了435年條約,羅馬終于承認汪達爾王國對北非大部地區的統治。

    5世紀中葉,西羅馬帝國已衰弱不堪,內有紛爭,外受蠻族入侵的打擊。452年匈奴入侵意大利,賂以重金始退。455年,該薩里克乘羅馬混亂之機,率艦隊渡海,攻陷羅馬,縱兵焚掠兩星期(6月2日—16日)。羅馬古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461 年后,汪達爾人不斷侵襲西西里和意大利,羅馬防不勝防。

    汪達爾人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受到北非羅馬正教徒抵制。柏柏爾人經常叛亂,反對汪達爾的統治。477 年,該薩里克死,其子漢爾利克繼位。新國王是狂熱的阿里烏斯派信徒,否認耶穌的神性和三位一體說,瘋狂迫害羅馬正教徒。523 年,崇信羅馬正教的希爾得里克即位為王,北非正教會得以復興。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圖在西方恢復羅馬帝國的統治,于533年派貝利撒留遠征北非。汪達爾人被擊敗,迦太基陷落。國王該利莫出走,遣使乞和。其部眾則被遣送至君士坦丁堡,編入拜占廷軍隊。汪達爾人殘部和柏柏爾人的反抗又堅持了三年,534 年汪達爾王國終于滅亡。拜占廷軍隊依靠曾被汪達爾人剝奪土地和財富的奴隸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機構,恢復羅馬的統治。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勃艮第人的遷徙和建國

    勃艮第人原屬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人的一支,分布于波羅的海的勃倫霍姆(意為勃艮第人的故鄉)島上和波羅的海南岸地區。1 世紀時遷至維斯杜拉河下游,后又西遷至羅馬邊界萊茵河一帶,中心在沃姆斯,5世紀初渡萊茵河到達西岸。435—436年,勃艮第人與羅馬作戰,敗績。殘部被趕到南方日內瓦湖畔薩伏依地區,于5世紀中葉進占羅納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勃艮第王國,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

    貢多巴德統治時期(474—516年),王國臻于鼎盛,勃艮第習慣法匯編成《貢多巴德法典》。其子西吉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修建了許多修院。此時勃艮第北部和東部都遭受法蘭克的進攻。524 年,西吉斯蒙德戰死,十年后勃艮第被法蘭克人征服,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后果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東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從5 世紀初年起,西哥特人曾多次襲擊意大利本土,直接威脅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帝國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帝國末年,羅馬軍隊幾乎全部掌握在蠻族軍官之手。帝國軍隊最高統帥日耳曼人奧多亞克于476年舉兵反叛,推翻末帝羅穆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意大利境內皆歸奧多亞克統治,實際上是建立了另一個蠻族統治的國家。

    西羅馬的滅亡震撼了整個地中海世界,東羅馬隨即唆使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進攻奧多亞克。東哥特人在匈奴聯盟瓦解之后,一直停留在潘諾尼亞(今匈牙利一帶)。489 年,他們侵入意大利,利用羅馬人對奧多亞克的敵視,僅三年就攻取其全部轄境。拉文那被圍三年也于493年攻陷。奧多亞克還打算與東哥特人共治其已被征服的土地,“光榮”投降。但狄奧多里克在歡慶和好的筵席上背信殺死奧多亞克,盡屠其部眾。

    狄奧多里克成為東哥特王國國王(489—526年)。他曾在東羅馬宮廷中做過人質,從小受到羅馬文化的薰陶,頗受皇帝的器重。他率部進攻奧多亞克,為了向皇帝效忠,表示要遵守羅馬法律,維護正義。新建的東哥特王國幾乎保留了全部羅馬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也保留了許多羅馬元老、貴族和行政官吏,首都設在拉文那。盡管狄奧多里克對東羅馬皇帝奉命唯謹,但當地羅馬人對取代奧多亞克統治的東哥特王國同樣很反感,目為異端。狄奧多里克對羅馬大貴族的反叛給予堅決鎮壓。

    東哥特王國的建立和鞏固,激起東羅馬的嫉視。534 年拜占廷軍滅汪達爾后,立即回師意大利,開始對東哥特王國的征服。拜占廷指揮哥特戰爭的統帥,先是貝利撒留,后是納爾西斯。這場戰爭異常艱苦,歷時20余年才勉強征服東哥特王國。反抗拜占廷的不僅是東哥特人,還包括一些被釋放的奴隸和領種土地的奴隸。554 年拜占廷攻克東哥特最后一個據點,戰爭才告結束。東哥特人被趕出阿爾卑斯山南,意大利成為拜占廷屬地。皇帝摩里斯(582—602 年)在意大利設置拉文那總督區,任命總督治理。總督擁有行政、軍事和宗教方面的大權,羅馬主教區也處于拉文那總督區的管轄之下。拉文那從402年以后一直作為西部羅馬的國都和首府,成為意大利第二古都。拜占廷收復拉文那之后,其城市和宮殿建筑風格東西雜揉,融羅馬式和拜占廷式為一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99热精品毛片全部国产无缓冲|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深夜释放自己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手机看片AV永久免费|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成年视频人免费网站动漫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嫩草成人AV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 国产AV老师黑色丝袜美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欧美熟妇性XXXX欧美熟人多毛| 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观看|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福利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亚洲综合无码AV在线观看|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男女性高爱潮是免费国产|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