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 星期五 16℃/13℃ 今日是2010年元旦節,也是新年第一日,我考慮到明日要下雨,故下午決定到第十九路軍陵園游覽。將近下午2時半,我走到白云路汽車站,然后登上192路汽車直奔第十九路軍陵園,在十九路軍陵園站臺下車后,我看不到有任何指示指向十九路軍陵園方向,因在面前是花木街市,我只好先看一看“凱旋門”。 第十九路軍陵園門樓建于1932年,高13.4米,寬11米,是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門樓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在民國二十二年題寫“碧血丹心”。而在門樓下面雕刻記載了“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建”字形。
穿過臨建的花木街市,終于找到十九路軍陵園入口處,這里也是免費的,進入陵園眼前就是噴水池,是簡單式的古羅馬建筑風格,池水中有錦鯉魚游蕩著…… 穿過茂密的細葉榕和整齊的小道,面前就是比較寬闊的廣場,看見有人在此游閉,踢毽子,此廣場就是浮雕墻地方,浮雕墻長46米,高4.6米,其浮雕殘缺的墻體象征當時祖國山河破碎,整體紅墻則寓意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里比較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這兩位抗戰風云人物的形象。
這組浮雕由閘北巷戰、爭奪戰、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支援前線等幾個戰斗場面組成。它以藝術語言再現了十九路軍當年“一.二八”淞滬抗日的戰斗場面,在花崗石鋪砌的浮雕廣場的襯托下,頗為壯觀。
站在浮雕墻廣場,可以看到對面具有歐式風格的東大門和陵園中軸線的“英烈題名碑”,當我來到陵園中軸線的“英烈題名碑”,只見碑體為方柱體花崗巖石碑,環繞四周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而其英名碑全稱叫“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而新建的公園東大門,高18米,寬18米,全部用花崗石砌筑,裝飾有20根立柱,整座門頗具歐式風格,莊嚴雄偉,氣勢恢宏。
該碑建于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該碑中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中陣亡的英烈。 站在這里,可以領略到整個陵園的布局和四方的景物,這里,也算是陵園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的中心點,中央之處,最南端是陵園中軸線為一花崗巖砌成的“抗日亭”,而陵園中軸線北端是“先烈紀念碑”。 我為了游覽方便,先是到“ 廣東航空紀念碑”看看,在“廣東航空紀念碑”前面是一座雕刻“忠魂”蒼勁大字的大石,
在“廣東航空紀念碑”正面是孫文書“航空救國”,奠基是1987年7月6日,另一面是徐向前1986年3月題:“廣東省航空紀念碑”,另一面是廣東省航空紀念碑志,還有一面是雕刻266名殉國殉職的航空英烈的名字,特別是馮如名字。 離開“廣東航空紀念碑”,來到“抗日亭”,“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緊備司令戴戟將軍題寫,碑亭建于1932年,面積為120平方米,是一座面積為120平方米的花崗巖方亭。站在這里,望著陵園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的“陵園大道”,我想當年第十九路軍陵園“正大門”應該在這里,可以想象國民通過“抗日亭”慢慢走向山坡,走向石級,走向這座全用花崗巖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圓柱體“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而這樣的布局和大氣,就好像是有南京的“中山陵”一樣氣勢和格局。 我試著從陵園中軸線最南端的“抗日亭”一直走到陵園中軸線的中心處“英烈題名碑”,總共走了325步,如果要走到陵園中軸線北端的“先烈紀念碑”恐怕也是325步,但我沒有往前走,前面有石級階梯狀上去,也許用步數數目不一定準確性。而在此時此地,我一時感覺這陵園中軸線近300米長,寬14米的“陵園大道”好像是飛機場的跑道。 然后,我來到先烈紀念館,但今日是節假日不開放,只好慢慢游覽先烈紀念館的石墻和文字。其石墻左邊是:“義勇軍進行曲”……,右邊文字是:“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面前,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官兵奮起抵抗……淞滬抗戰得到了全國人民及海外華僑的積極支援,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一次偉大壯舉……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奔赴前線與十九路軍并肩作戰。短短這幾十個字,仿佛回到那場稱得上“廣東子弟兵第一軍”的抗日戰爭之壯舉。
走出紀念館,不遠處就是戰士墓群,
在戰士墓群前面有許多盤景:有榆樹、樸樹、春花、木棉樹、羅漢松、九里香、細葉榕、紫薇、雀梅等等。我步入戰士墓群,然非常安靜也,一直走向前就是主墓碑,主墓碑上有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八日題寫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
主墓碑上左邊的石碑有19塊,右邊是18塊,能夠現保存共37塊,這些石碑都是這樣雕刻:“陸軍追贈××……”,在主墓碑背面“十九路軍抗日死難將士之碑”也是蔡延鍇親手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的經過。
水泥棺象征性整齊地排列著在主墓碑前面的兩旁,
在主墓碑前面的兩旁水泥棺里面,我發現其中3塊石碑是立著的,其中一塊雕刻著是李濟深于1954年2月9日(?)題:“鄧世增同志之墓”,其余2塊很難走近看不到名字,那么,這3位人物是在當年沒有犧牲而能夠留下名字?還是當年某些原因而造成現在補上去?很值得深想。后來我在網上查閱,才知道鄧世增在1933年11月曾任福建人民政府第19路軍副總指揮,也許是這原因,他能夠立碑于此,而他于1954年5月16日在廣州病逝。 將軍墓位于將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這里是蔣光鼐將軍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于陵園,兩墓碑石采用兩個25噸自然花崗石鑿成,碑文為“蔣光鼐之墓和“蔡廷鍇之墓”。
最后,我終于走到由楊錫宗在近現代廣州城建史上設計的十九路軍陵園最主要,最壯麗,最雄偉的“先烈紀念碑”,該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園中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筑,紀念碑高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這座全用花崗巖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圓柱體紀念碑格外宏偉壯觀。
紀念碑底座鐫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是李濟深的題字;而下端鐫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站在先烈紀念碑前面,在我右邊門亭碑刻是林森于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撰文并手書的《第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而在我左邊的門亭碑刻是胡漢民在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敬撰文并手書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在紀念碑上方有一立體方形的花崗巖石底座,其上豎立一個威武雄壯的十九路軍戰士銅像,戰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臺階,則臥伏著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立鼎,依次排列在拱衛紀念碑的石墓欄上,而一個銅像、二只獅子、八個銅像寶鼎,是專門用來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日事件的。 對于整個十九路軍陵園,我很欣賞是先烈紀念碑建筑設計和風格,如果你能站在十九路軍戰士銅像下面向著陵園從北到南的整條中軸線望去,就能夠感覺到整個陵園的莊嚴和大氣,其建筑規模宏偉,布局嚴謹,造型莊重典雅,感受比烈士陵園好很多,其次是樹木布局,設計非常之協調,與陵園建筑相合配,每條小道像互聯網那樣連接,通暢而流通,無論是游覽或散步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其中還有一條叫“健康路”,它是由鵝卵石鋪成,赤腳在上面行走,能促進人體氣血流通,達到強身目的,不妨一試。 對于十九路軍陵園,對于第十九路軍英烈,對于十九路軍英雄傳,贏得世人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