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宣布330萬日軍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間過去了65年,謹以此篇博文向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致敬!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一支傳奇的部隊,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北伐戰爭中,所在部隊被譽為“鐵軍”,1927年參與南昌起義,后又脫離中共控制,1930年中原大戰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及閻錫山,1931年又參加了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負責上海防衛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日,一戰成名,撤離上海后,又被調到福建剿共,1933年又發生“福建事變”反蔣,兵變失敗后十九路軍被分解,取消番號。 碧血丹心,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的凱旋門依然矗立在廣州街頭 ![]() 與其他龐雜喧鬧的戰爭場面不同,原廣州畫院院長張紹城的油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是一個平靜的瞬間,平靜到只有一個吸水煙的老兵在與觀眾交流,但這種平靜讓人震撼。感謝博友日與月建議!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 ![]() 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 入門處有座歐式風格的先烈紀念館,工作日工作時間才開放 ![]() 1932年1月28日日軍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抗擊敵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 ![]() 十九路軍以三萬劣勢兵力對抗敵軍十萬海陸空軍隊,苦戰33天,激戰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死傷逾萬 將士墓是陵園的主要墓群,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烈士公墓” 202座水泥棺象征性地整齊排列,代表著犧牲在“淞滬戰役”中的數千將士 “青山有幸埋忠骨”,十九路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揭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 ![]() 將士墓后兩側仍保存有墓碑37塊 這些為國犧牲的先烈算是幸運的,至少70多年之后還有一個名字留存在世,抗日戰爭中死難的無名烈士又有多少? ![]() “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是由軍長蔡延鍇親手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的經過 ![]() 陵園南端的抗日亭建于1932年,為一花崗巖砌成的方亭 “廣東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先驅和在東征、北戰、抗日戰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們而建造的,1987年移至此 ![]() 十九路軍將士陵園的中軸線 “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上刻錄著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中陣亡的1983位先烈英烈姓名 ![]() 浮雕墻上的大頭像是十九路軍的總指揮蔣光鼐和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 ![]() 抗戰時的蔣光鼐和蔡廷鍇,兩位都是廣東人 ![]() 陵園中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筑是建于1932年的先烈紀念碑 紀念碑高 19.2米,全用花崗巖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圓柱體紀念碑格外宏偉壯觀 紀念碑有一個銅像、二只獅子、八個銅像寶鼎,代表“一·二八”淞滬抗戰 ![]() 1938年廣州淪陷,這些銅像、銅獅和銅鼎都被日軍奪去制造槍支,現在的是1991廣州雕塑院尹積昌教授根據有關記載復制出來的 ![]() 立體方形的花崗巖石底座上豎立著一個威武雄壯的十九路軍戰士銅像 ![]() 在回廊的兩邊是門亭,左亭墻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全文 右亭墻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站在這樣的銅像前面,我總是會有些激動,幻想著自己也曾和他們并肩作戰,浴血沙場 ![]() 陵園內的一座噴水池 1997年與蔣光鼐與蔡廷鍇的骨灰從北京八寶山一同遷葬于陵園內的將軍墓,將軍與那些死難的弟兄們又在一起了 凱旋門原位于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內,由于城市改造,墳園面積縮水,凱旋門就孤零零地站在了路中間 “碧血丹心”,十九路軍將士們對得起這幾個字 淞滬抗戰發生在上海,為何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卻建在廣州?實際上,十九路軍基本上是一支由廣東籍子弟組成的軍隊,前身就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總指揮蔣光鼐是東莞人,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是廣東羅定人,英雄魂歸故里也屬正常。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才全面爆發,1937年8月13日中日打響“八·一三淞滬會戰”,十九路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是發生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大大地鼓舞了中國民眾與軍人的士氣,在戰爭打響之后,立刻形成洶涌澎湃的、全民支持十九路軍抗日熱潮,社會各界短時間內捐款過百萬,捐獻的棉衣馬上送到了十九路軍手里,美加華僑就捐贈一萬六千個鋼盔,馬尼拉華僑捐贈汽車,古巴、菲律賓華僑捐贈飛機,宋慶齡、何香凝等都親自到前線慰勞戰士,很多大學生自發組織到前線去,東北數百名學生,在校長馮庸的帶領下,甚至組建了一支義勇軍南下增援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路軍抗日還是“違令”的,上海開戰一星期,正在十九路軍得勝時間,軍政部長何應欽一來就來嚴厲命令:“誰叫你打仗?”蔡廷鍇嚴辭以告:“廷鍇以將在外,決不受此亂命。付思我十九路軍多數系廣東人,血性男兒,均主張與日寇拼命”。張學良奉命不抵抗,成了丟失東三省的罪人,被人稱作“不抵抗將軍”,到處受人唾罵。蔡廷鍇帶領十九路軍違令抗日,成了民族英雄,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游歷歐美,所到之處均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所經各處店戶均張燈結彩,旗色飛楊,街道兩旁則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爆竹聲,震耳令欲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