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平凡的世界》以全景式的方式描寫了改革開放前后發生在一個封閉落后的陜北小山村的故事,以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人們生存社會背景下的的苦難狀態、苦難下對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濃濃的人間真情,譜寫了一曲“苦并快樂著”的生命贊歌,在這幅社會全景圖中展現出來的奮斗精神美、苦難精神美、人性精神美,激勵著當時的甚至是現代的年輕人,但同時整個小說可以貼上的理想主義的標簽,淡化了對生活殘酷的本質表述。本文通過對《平凡的世界》“奮斗”“人性”和“苦難”三個審美主題和理想主義的美學缺失的分析,簡論作品的審美取向和追求和作者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人文情懷。 一、時代青年人積極開創的奮斗之美 《平凡的世界》中描寫當時特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努力展現苦難中的奮斗者精神美,作為社會美領域的奮斗精神美,是人們在為正義事業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頑強意志和崇高氣質的美。這種美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巨大推動力。由于人們在生存、發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形成多面交叉式的社會環境,形成多重復雜的矛盾沖突,總是給人生帶來無盡的困難。而人類的奮斗精神美往往是從苦難中誕生,在苦難中得到充分顯示的?!镀椒驳氖澜纭窂牟换乇芸嚯y,而是用驚人的直率細膩地描摹苦難,他也從不單純地展覽苦難,而是再現苦難中的人們各種頑強堅韌的奮斗精神。孫少平、孫少安等人物雖然是雙水村的貧農后代,但他們有理想、有知識,是真正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創業者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閃爍著奮斗的精神之美。 <1>孫少平式奮斗 孫少平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個奮斗人物形象,他是有知識的現代青年,性格倔強卻腦子靈活,堅強執著,為了理想和家庭不懈奮斗,具有現代精神。他不愿滯留在貧瘠的黃土地上,希望憑著自己的力量闖世界,渴望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為!他是農民的兒子,是在苦難饑餓中長大的。他不怕艱難的社會現實,并且勇于同苦難作斗爭。因此他更加頑強打拼,他要靠自己激越昂揚的奮斗改變家庭現狀,改變自己的苦難,實現人生的價值。高中時代求學的他生活艱辛,饑餓時時折磨著他,襤褸的衣衫使他在女生面前不體面,苦澀、凄楚,心中郁結著難言的悲憤;各種由于時代造成的政治斗爭運動常常使他眼冒金星,精神自卑。但是他挺過來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漢的豁達平靜地接受著這一切。他擺脫狹隘的農民意識,追求具有人生價值的精神生活這種崇高的意念卻從未在他的心中停止過。孫少平不為生活的艱辛所嚇到,而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讀書、看報、參加各種活動,努力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實踐來鍛煉自己。因此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拋棄了許多“鄉巴佬”式的狹隘偏見,形成了樂觀向上的生活觀。他在黃原攬工期間,仍然堅持學習領會人生真諦,他雖為攬工漢,卻少有攬工漢的粗俗與猥褻。他處境困難,卻能濟弱扶貧。腳踢懶漢,拳打強暴弱女的工頭,鼎力救助遭工頭欺侮的打工女小翠,其仁愛的胸懷,善良美好的品質坦露無疑。到大牙灣煤礦工作是孫少平生活的一大轉折。煤礦的生活極其艱苦,又時刻充滿危險,卻也最能考驗人的意志,有的人退縮、逃跑,孫少平卻一如既往,憑借自己強有力的雙手,掌穩生活的主動權。曾給予他親切關懷和幫助的師傅遇難了。孫少平強忍悲痛,照顧師傅的妻兒,鼓起他們生活的勇氣。自己心愛的女友田曉霞被洪水奪去了生命。但堅強的他經過理智的思索重新樹立了信息與勇氣,頑強的走上曲折的道路。正是他歷經苦難的這種意識,給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園,使他具有了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讓人深刻體會到一個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作者賦予孫少平保爾·柯察金的結實身材,于連的清秀面目,希臘人一樣又高又直的鼻梁。最終又加上了一道牛虻式的傷疤,這也正是每個年輕人心目中的奮斗人物形象。孫少平用知識武裝自己,為理想執著堅持的奮斗形象成了年輕人的楷模。 <2>孫少安式奮斗 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個奮斗人物形象。他是一個極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孝敬父母,關心弟妹,和他的妻子同甘共苦,風雨同舟,即使對村里人也極富同情心。另外,他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善于思考、勇于奮斗,是農村先進青年的典型,是農村發展的希望所在。孫少安的發展立足于他的現實性和農村實踐的基礎之上。雖是農民,他身上同樣充滿了不向邪惡低頭、不向命運折腰、不屈奮斗的優秀品質,同樣具有同苦難抗爭的奮斗精神。為了家庭,孫少安過早的失去學習機會,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以及和潤葉之間沒有未來的愛情,充分的體現了他的穩重和責任心。他平靜地回到農村,面對現實,他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平凡的生活中,他務實能干、又有清醒的現代意識,不僅成為一個樣樣精通的莊稼人,而且善抓機遇,辦磚廠、搞企業,成為一位讓人佩服的莊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眾”顯示自己的信心和價值。由于城鄉差別、習慣勢力使他的奮斗之路充滿了重重荊棘。但是面對打擊,他不氣餒、不憂傷,勤于思考,敢于進取,認定自己的目標而奮斗不息。孫少安是作者筆下一個極富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穩重而有激情的奮斗人物形象。 二、平凡世界中純潔的人性之美 <1>人際關系中透出的淳樸的人性之美 他們都是一群平凡的人,他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可能是艱難困苦的,正是在這種苦難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平凡的人的那種淳樸而真摯的感情反而更觸動人心。 1.家人之間的摯愛及真誠付出。無論我們在《平凡的世界》當中感受到如何的艱辛以及苦難,我們的心依然會有暖流襲來。因為其中濃濃的親情總是讓我們為之感動。男主人孫玉厚,他贍養母親、供養弟弟、為兒女操心,生命何其平凡,卻又何其偉大。作為長子的少安,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但他明白家庭的責任,在貧困的生活中,他甘愿做家庭義務的承擔者,為了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乃至幸福,一心追求生命價值的孫少平,無論身在何處,最讓他牽腸掛肚的就是自己的家,甚至家中傳來的即使是小小的消息也使他神經質地擔憂。蘭香從掛著鼻涕守侯在村口等待少平的回來,到為這個家庭分擔憂愁——撿禾柴、喂豬,寧愿自己深夜到醫院打工也不愿拿少安的錢,為的是使整個家庭能和睦相處……生活之于他們是艱辛的,卻也是溫暖的,那種家人之間的真誠付出,無怨無悔,維系著這種淳樸的親情。 2.朋友之間的深層體諒和幫助。除了暖人心脾的濃郁親情,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朋友之間的深層體諒,那種不計回報的幫助也是令人感動的。金波一家對少平一家長期的不計得失的無私幫助;李向前,在自己愛情與婚姻遭遇巨痛的時候,仍然對潤葉和她的家人關懷備至,這種愛不止是愛情層面的,更是友情層面的。作者借潤生的口寫到:“兩年來,他跟著姐夫學開車,姐夫不管姐姐如何對他不好,好像親哥哥一樣看待他,姐夫真是忠厚人,不僅對他家,就是對世人都有副好心腸,……”孫少安歷盡苦難辦了磚廠之后,雇傭了村里許多人,他說“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為同村鄰居,怎能自己鍋里有肉,而心平氣靜地看著周圍人吞糠咽菜?”這種樸素的鄉親意識,使孫少安內心升騰起某種莊嚴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使其人性美得以升華。金秀、金波在對待蘭香和少平的態度上,則更是體現了朋友之間的同舟共濟。還有孫少平勇救瘸腳女侯玉英,不計前嫌義放郝紅梅等等,這一切,都是站在朋友鄉親的立場,對身邊的人給予的關愛和體諒。 <2>得到升華的愛情之美 在《平凡的世界》這副巨幅畫卷中,作者給我們展示了多種愛情的魅力,成功的不成功的,悲劇的喜劇的,都讓我們看到了愛情散發出來的美妙香氣。少平與小霞突破世俗卻悲劇結束的愛情,少安與潤葉為愛犧牲為愛讓步的成熟真摯的愛情,退出不是不愛,而是為愛。金波與牧馬姑娘簡單純潔未曾謀面的柏拉圖愛情。蘭香與仲平……金強與衛紅……這所有或悲或喜的愛情的巨大張力讓我們為此沉醉。 1.少安的愛情。少安的愛情里滿是真誠和責任。他和潤葉青梅竹馬,彼此含情,本可以是一對,潤葉不在乎他們之間的門戶差別,而少安卻一再地退。不是不愛,而是愛得真誠。真誠地希望潤葉生活得好,希望他不要在農村里和自己一起困苦,希望她在自己的天空里飛的更高。他選擇了一個山西的窮苦女孩—秀蓮,他和秀蓮的愛情是在勞動和生活這堅實的土壤中發芽、開花、結果,這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傳統愛情,他們是生死同依的人生伴侶。沒有海誓山盟,沒有花前月下,但那份感人心肺的依戀,卻使我們感受到平凡愛情的真正偉大。少安的愛情里,我們看到了樸實的真誠和偉大的責任心。 2. 少平的愛情。少平的愛情是激情而浪漫的。田曉霞,一個省委書記的女兒,省報記者;孫少平,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煤礦工人。他們打破了陳舊的愛情觀,相愛。這是童話一樣的愛情。結尾卻悲劇地讓女主人公死去。曉霞死去后,少平并沒有一位消沉下去,他重新面對自己的生活。金秀,也是一個勇于突破世俗追求真愛的姑娘,她沒有被城市浮華生活所俘獲,她大膽地向孫少平表白,甚至愿意為了他,畢業后去偏僻的煤礦醫院。在她身上除了真誠與大膽之外,更具有了一種奉獻精神。少平和金秀的愛情雖是一筆帶過,但從這個插曲中,我們也發現了濃濃的人性之美。為了金秀的前程和幸福,少平無論如何也不敢跨越理性的鴻溝,因為自己擁有的是一個無常的人生。自己只需要有惠英嫂這樣一個生活上的伴侶就足夠了。少平帶著他的理性再次回到了煤礦。孫少平與顧惠英之間,也許更多的是親情而算不上是愛情。共同的生存狀態使他們緊緊地貼在一起,最終親情的饋贈還以了愛情的回報。這種在責任感和使命感背后產生的愛情,讓少平挺起男子漢的胸膛照顧惠英和她的兒子小明。在這樣的愛情里,我們看到了最童話的激情和最成熟的浪漫。 3. 其他人的愛情。金波在當兵時,因為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而與一個牧馬姑娘產生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情,童話般的真摯純潔。愛上了不愛自己的潤葉的李向前,誠摯而悲情的追求,在自己為愛失去雙腿后,潤葉因為責任心和平凡的關愛而衍生出了夫妻情懷。潤生因為對失去丈夫的紅梅的關愛和同情生出的愛情。蘭花不管窮苦卑賤,為二流子丈夫義無反顧地付出,“她不怕這個家窮。她從小就窮慣了。不管別人對她丈夫怎么看,這個忠厚善良的農家姑娘,始終在心里熱愛著這個被世人嫌棄的人,因為在這世界上,只有這個男人,曾在她那沒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給過她愛情的歡樂??!”這一切的愛情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無不讓愛情之美在平凡中升華。 三、悲壯而冷峻的苦難之美 作品對人們苦難的生存和生活狀態的思考及剖析無不扎根于1975年——1985年這一時代歷史大背景。1975年——1985年是中國由舊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到新時期以經濟建設中心的漫長轉型期,是從亂到治的轉折時期。這是中國大地滄桑的十年、苦難的十年。因為轉型勢必帶來變革,而變革則意味著苦難。這十年的變革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全部而又圍繞著政治思想、觀念習俗和個人生存這幾個方面集中展開。當人們新舊思想無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各自卻竭力維護自己立場的時候,矛盾就開始了爭斗,也就開始了雙方共同的苦難。作品立足于人們在苦難中的自我救贖,在苦難中的精神關懷以及年輕人在苦難中不懈奮斗,用它獨特的方式以人性的魅力讓生活在苦難中開花。 1.奮斗中的苦難 主人公孫少平??梢哉f,孫少平的個人奮斗史就是整個陜北大地上青年一代苦難的縮影。他生存在苦難的邊緣,孫少平是一個具有非凡毅力的人。在物質的貧困面前他用自我的精神去反抗現實,在知識的海洋里提煉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運用知識來面對自己的人生旅途。高爾基曾多次提及“貧窮是一所大學”,路遙筆下的孫少平正是從貧窮這所大學中走出來的。孫少平在給他的妹妹蘭香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出生于貧困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首先要自強自主,勇敢的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親愛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滿快樂,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更偉大!’” 平凡而樸實的言語,滲透著錚錚鐵骨的豪邁之氣,孫少平,他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開始,到成年后的“攬工漢”,經歷的是極端艱苦的人生奮斗,并在痛苦的磨礪中形成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 孫少安他與弟弟不同,少平是以一個在苦難中掙扎的學生形象出場的,而少安則是以一個地道的農民形象出場。他歷經生活的艱辛和苦難。他過早地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孩童時代就擔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六歲的他已經拿著小镢頭上山砍柴,父母曾為他那堆成小塢的柴禾而驕傲。但是,這種驕傲的背后我們不難看清在天災人禍、貧窮困擾的歲月里,黃土地上父母親的無奈和孩子苦難的命運。作為農民,孫少安忍受著艱苦的勞動,幫助父親扶持這個光景已臨近崩潰的家庭。同時,作為生產隊長,他還要竭盡所能帶領鄉親們盡快過上好日子。不幸的上,混亂的社會和各種各樣虛假的政治運動,讓孫少安壯志難酬。雖然勤懇,卻不得不在饑餓中掙扎。各種各樣政治運動的沖擊,讓孫少安不斷承受著心理的打擊。豬飼料地事件讓這個被人敬重的生產隊長走上了批判臺。試行責任組更是讓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些正確的致富道路在時代下被劃成了資本注意路線,成了嚴重的政治斗爭。在時代大潮中,孫少安用意志抵抗著生理上的苦難,卻無處宣泄心靈深處更深重的苦難。在苦難下孫少安一樣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和突破生活樊籬的勇氣,一樣渴望改變生活現狀。 2. 苦難中的自我救贖 命運的苦難是無法逃避的,它總是無情地伴隨著每一個生存者。但苦難又不是無法戰勝的,人只要有不屈的奮爭精神,有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和戰勝苦難命運的魄力,就能超越苦難,從苦難中自我救贖,成為命運的主人。孫少平就是這樣一個自我救贖的典型,他自我救贖的奮斗歷程恰似一曲激越昂揚的生命交響曲。少平來自貧困落后的小山村,但他不自甘平庸,時刻充滿激情和斗志,奮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在上高中時倔強的他沒有為生活的困境所嚇倒,而是抓緊一切時間用知識和實踐來讓自己走出生活和精神的苦難。饑餓、貧困和孤獨的折磨反而讓孫少平擁有了知識,拋棄了許多“鄉巴佬”式的險隘偏見,形成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中畢業后他重新回到黃土地,但苦難的現實生活和強烈的獨立意識讓他最終出走。外出打工讓孫少平歷盡磨難卻不斷成熟。在艱苦的勞動之余,仍堅持學習領會人生的真諦。到銅城煤礦工作是孫少平生活的轉折點,他在這里所遭遇的一切使他的意志和精神進一步得到了升華,并真正完成了自我救贖。井下的艱難生活沒有讓他像別人一樣退縮甚至逃跑,他憑借自己的雙手掌握了生活之舵。他不僅用勞動“掠奪”了弱者的“財富”,更在精神上成了富翁。當孫少平開始對生活有更大熱情的時候,師傅的遇難讓他悲痛萬分,但他卻又不得不強忍悲痛,照顧惠英嫂和明明,鼓起他們生活的勇氣,同時忍受著他人的飛流短長。少平以自己的赤誠,博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被推薦為班長,但更大的不幸又降臨,他摯愛的曉霞突遭厄運!但他沒有被殘酷的命運打敗。他變得更加堅強、成熟和果敢,帶領他的采煤二班成為全礦出煤率最高的班組,并以出色的組織、領導和工作能力,獲得了“青年突擊手”的殊榮,取得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勝利。 路遙把孫少安塑造成了一個親情觀念十分濃厚的鄉村青年,是親情、鄰里之情和夫妻之情維系著他的人生軌跡。當孫家被物質的匱乏、生存的艱難折磨得精疲力竭的時候,孫少安背負起全家生活的重擔。生存的挫折和痛苦曾經差點讓他倒下,但只要一想到親愛的家人,他總是能重新鼓起勇氣,繼續與苦難不屈地抗爭。厚重的親情讓孫少安永遠有著不懈的斗志和忍耐力,親情給予那個時代下的人們戰勝苦難的信心和勇氣,一回又一回地支撐他們走過生命的坎坷,最終實現了自我人生的救贖,也完成了家人的生命救贖。 3.愛情的苦難美 《平凡的世界》中的愛情不僅真實感人,更可貴的是作品把愛情放在時代的背景下來審視,包含著廣闊的社會內容,并且通過一曲曲愛情悲劇讓人從心靈的另一深處去感受生命的苦難。 作品中田潤葉的愛情悲劇無疑是最具有苦難之美的。田潤葉愛情悲劇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父親田福堂門當戶對、等級觀念等封建意識的阻撓,但是愛情理想與社會現實間矛盾的激烈對抗才是造成這場悲劇的根本原因。這個社會現實就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巨大差距。田潤葉深愛孫少安,孫少安也深愛著潤葉,即使田潤葉忽視了這種城鄉差距,可是還有很多人無法忘記這一點,包括田福堂,包括孫少安。孫少安在這種差距面前退怯了,逃避了,結了婚,娶了秀蓮。因為少安明白當他們之間的文明程度不相等時,分離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他知道如果他答應了田潤葉,實際上就等于把她害了。孫少安向城鄉差距這條鴻溝低下了頭。作品中,這樣的愛情悲劇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顧養民和郝紅梅,少平和曉霞身上。但是,這些苦難下的愛情仍然開得嬌艷而純潔,熱烈而鮮艷。 四、美學缺失:政治局限和理想主義色彩 《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是一部完成于1988年的,獲得了矛盾文學獎的作品。茅盾文學獎等各種主流文學評獎活動中,意識形態影響還很強烈,許多文學評論者還沒有完全站在文學本身的角度,承擔的主要是政治代言人的角色?!镀椒驳氖澜纭吩谥鲗Ь裆?,它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的“服務者”角色中走出來,帶有較強的政治功利色彩,這一點,影響了作品的向更深入的人性世界開掘,也局限了它的思想深度。 另外,整個小說中可以貼上的理想主義的標簽,淡化了對生活殘酷的本質表述,大大削弱了其價值。這兩兄弟和田潤葉、田曉霞兩姐妹的愛情糾葛就是典型的敗筆。前者,孫少安因為階級的不同和現實的巨大差異而拒絕了田潤葉的愛,是現實的選擇。而后者孫少平則接受了田曉霞的愛,這是要承載路遙的英雄主義情結,非常的不現實,在小說中也很難說服讀者。特別是虎頭蛇尾的結局描寫,居然在孫少平和田曉霞面對生活的考驗的時候讓田曉霞英勇犧牲。貌似有力,實則懦弱。路遙用田曉霞的死來逃避了生活的拷問。 審美上來說,《平凡的世界》故事應該說是比較老套的,尤其是人物命運和愛情描寫,都帶有很強的虛幻浪漫色彩,“英雄美女”、“遇難呈祥”以至大團圓的結局,都顯得頗為理想化,雖然情節也有跌宕起伏,卻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運拷擊,缺乏對現實冷峻的審視,可以說,它還不具備真正深刻的現實主義力量。 因此,《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存在著美學缺失:作為一部具有時代政治色彩的作品帶有政治局限和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色彩。這使得我們讀者在接受到它的激勵鼓舞時,感受到其中的不真實性。我們無法否認在讀作品的后部分時愈加強烈的不快... 《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表現了路遙的多方面的審美主題,看到這部現實主義作品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色彩和政治局限的同時,我們深深地被它激勵著為它的美而震撼。作者路遙寫完了《平凡的世界》就病倒了,不久去世。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回腸。《平凡的世界》和路遙都將永遠在人們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