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路遙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進行分析,探討各人物特點,剖析人物命運,解析人物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階層,并進而對作者的人物創作手法進行評析,挖掘人物的深層精神內涵。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 一、緒論 (一)路遙的生平與創作 路遙,陜西省清澗縣人,當代著名現實主義作家,文壇“陜軍”的領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7歲時父親將其過繼給家境稍好的大伯。路遙勤奮好學,小學畢業后考入當地最好的延川中學,但因伯父已無力供養而險些輟學。后來他硬是憑著頑強的生存能力和同學接濟完成學業。文革期間,他曾以群眾代表身份進入延川縣革命委員會任副主任,并開始文學創作,初期主要是詩歌。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會,種過地,當過民辦教師。由于其作品不斷發表,引起當地文壇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薦至延安大學文學系深造,由此,他逐漸舍棄詩歌,開始寫小說。1980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全國中篇小說獎,標志著路遙在中國文壇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人生》的發表,更是將其推向事業的頂峰。1988年,路遙瀝血之作《平凡的世界》問世,在全社會激起強烈的反響,該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也是路遙所獲的最重的文學獎項。 之所以要簡要地介紹路遙的生平與創作歷程,是因為像路遙這樣的本色作家,其作品幾乎從未脫離他個人的人生經歷和他幾十年生存的土地——陜北,尤其是他小說中的人物,幾乎都脫胎于他本身的經歷。因此,只有了解路遙本身,才能對他小說中的人物作出客觀深入的剖析。 (二)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路遙是一個有著深切的人文情懷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作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悲壯情懷和獻身精神創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國引起強烈、持久影響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深邃的目光解析著我們所處的時代,剖析人物命運,作品中的人物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在他的作品中,以普通農民、工人、知識青年、基層干部為主角,他以現實主義作家特有的歷史使命感和對普通人物身份的認同感,將他們塑造成了英雄,使他的作品贏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他的作品曾兩獲全國中篇小說獎(《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一獲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其作品水平已然獲得文壇的肯定。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路遙的作品卻很少得到評論界的關注。基于對路遙小說的喜愛以及對他本人的尊重,我決定以他的作品為素材撰寫畢業論文。在路遙的作品中,最大的特點是塑造了具有鮮明性格特征和豐富的人生內涵的人物形象。這是他的作品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擬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為對象,對路遙的作品作初步分析研究。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黃土地上的“鄉里偉人”? (一)孫氏兄弟——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路遙的小說通常有兩個主題:一個是苦難體驗,一個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對苦難和道德的論述,使路遙的小說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內在價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孫少平便擔負起實現小說這兩個主題的重任。孫少平雖家境貧困,但從來不鄙視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我們出身于貧困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孫少平是農民的兒子,是在苦難和饑餓中長大的,他不怕艱難困苦的社會現實,求學期間饑餓時時折磨著他,襤褸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體面,苦澀、凄楚,心中郁積著難言的悲憤,但是他挺過來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漢的豁達平靜地接受著這一切。但是擺脫狹隘的農民意識,追求具有人生價值的精神生活這種意念卻從來在他的心中沒有停止過。當他回鄉之后,一個人獨處天老地荒的山溝里時:“一種強烈的愿望就不斷從內心升起,他不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的生活一輩子,他老感覺到有一種東西在向他召喚,他在不間斷的做著遠行的夢。”即使有吃有穿了,他還會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闖蕩人生,自覺地勇敢地挑戰困難。他不貪圖和哥哥合辦磚窯得到客觀收入,離開溫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闖入陌生城市,去開辟嶄新的空間。孫少平在背石頭時所承受的牛馬般的勞動使人驚心動魄,“他的意識就處于半麻痹狀態,沉重的石頭幾乎要把他擠壓到土地里去……兩條腿如同篩糠,隨時都有倒下去的危險……三天下來,他的脊背被壓爛啦,他無法目睹背上的慘狀,只感到像帶刺的葛針條刷過一般……肉被石頭磨的像一層透明的紙,工地當小工,也不淪于一般的民工,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簡陋的工棚里他還挑燈夜讀,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決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隨時都會遭受生命危險的煤礦,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艱辛的工作。種種煉獄般的生活鍛造出了他堅韌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動承受苦難,而且勇于反抗苦難和超越苦難,從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難的鐵砧上得到最堅實的考驗,獲得自豪與崇高的心理感受。孫少平從一名高中畢業生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其間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是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精神。無論面對何種挫折。從學生時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到攬工生活的顛沛流離,到愛情泯滅的悲痛欲絕,再到因工毀容后的埋頭痛苦,少平償盡生活的艱辛,飽受命運之苦難,然而,他卻從未屈服,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頑強的堅持。正是這樣的苦難,給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園,使他具有了最頑強最震撼的生命力,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在一個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孫少平在小農意識的海洋里掙扎逃出,到城市主動挑戰別樣的苦難磨練自己,在對自我思想的不斷剖析中逐漸畫出生活的藍圖,挖掘人生價值,體現自我。還有他身上有著強烈的現代叛逆意識,對傳統的生活方式與鄉土觀念提出質疑和否定,試圖以個人奮斗的形式擺脫土地的束縛,力求改變自己,改變自己“農民”的歷史地位和傳統性質。在這個意義上說孫少平成為這個時代試圖改變宿命的農村青年的代表。他們的思想發展還透出時代的情緒與奮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風破浪。這些主人公一個特點就是在對人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覺醒中追求人生價值,顯出強烈的個性意識,要求社會承認并領略他們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尊嚴。《人生》中的高加林與孫少平有些相像。他們都出身于貧苦家庭,都是高中畢業,都是當地農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現實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將城市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地。但兩個人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高加林對現狀是被動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在農村,他接受巧珍的愛情就表示他當時已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做好一輩子務農的準備。而孫少平則將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戰現狀。高加林的性格是陰郁的,而孫少平是樂觀、積極的。面對困境孫少平始終表現出一種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態度,凸顯出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而在這部小說中,孫少安是背負最沉重包袱的人,6歲開始干農活,13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家,18歲憑借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護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學業,姐姐一家尚能夠勉強度日。而弟弟孫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闖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無事。孫少安不僅要同與生俱來的貧苦搏斗,還要處處提防來自村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出于對孫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騷情”其女田潤葉的不滿,田福堂多次利用“階級斗爭”陷孫少安于困境。孫少安就是在這樣來自家庭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負重前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除了不屈服于命運外,孫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書中表現的重點。無論家庭多么“爛包”,他從未顯露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嫌棄,他對全家老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令人起敬,而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對家庭之愛擴展到對全村村民的愛,這是超出農民狹隘門戶觀念的。從擔當一隊之長到后來招攬村民到自己的磚廠上工,以及慷慨捐資助學可以看到這一點。而他對自己初次創業失敗村民對他的“背叛”更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創業成功后仍不計前嫌地幫扶他們,孫少安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盡管只有高小文化,孫少安憑借生活的歷練和聰慧的天資,使他對社會有著超出一般農民境界的獨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見到田福軍時一番讓“農民撒手干想干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畫腳”的言論,其實質就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還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產承包責任組”,其內容已同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差無幾。 (二)兩位主角的人生道路選擇比較 少平、少安兩兄弟相比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畫是扎根與農村奮斗者開拓者而又安于農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則是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但是兄弟倆都生活的勝利者,愛情的失敗者。兩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選擇和生活哲學上:他們一個求實,一個幻想;一個重物質,一個重精神;一個封閉,一個開放;一個源自傳統,一個指向未來;一個深植農村,一個卻被遠行的夢所召喚!孫少平是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他是一個“新人”。他的追求是“夢”,是理想,是未來,他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實。他躋身于現代文化的城市,不僅是追求物質生活,更是追求精神價值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為了他離開了寧靜和諧的家去外做了“攬工漢”。這令孫玉厚不解,也令孫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見孫少年的生活勞苦而勸他回去。)他們都想不到孫少平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們不明白孫少平就是在這樣與困境的搏擊中實現自我的!可以這樣說,從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國農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農門,不甘于農門”,不屈從于不平衡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農村政策禁錮了農村青年的發展。這實質是國家制度的悲哀。但孫少平沒有割棄傳統文化的滋養,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現代意識和文化觀念!他充滿夢想和冒險地走向現代文明。在他身上處處洋溢著新的時代精神! 而孫少安是一個心底善良,情操高潔,善思考,敢奮斗的農村青年,他只想通過自己拼命的勞動求改變自身貧困的“世事”,無論他的“搞分擔包產”,還是后來的辦磚廠,無一不是為了擺脫貧困,脫離苦難,一家人能填飽肚皮,過上安適的生活。作者對孫少安堅強地承受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的品格和令人蕩氣回腸的道德情操,傾注了深情的贊美。面對“他父親在他面前抱住頭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見剛強的父親在他面前流淚。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初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著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少安為了弟弟妹妹、為了那個家犧牲的太多太多,他沒日沒夜的忙碌著,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那個家,似乎從來都沒有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質樸的農民思想中滲透出了發展才是出路的意識,勤耕勤作,改變生活。他是一個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同時,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種認命的感覺。在小說《平凡的世界》有孫少安這樣的話:不要管農民種什么!政府給農民的應該是資源服務,不能把農民簡單視為國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國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懷有這種強烈的主人公意識,認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飯的”,人民是“打工仔”,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制約著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也制約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孫少平式的農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飯”,將這種“中國式”悲劇演繹得一波三折。他這個農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繹的淋漓盡致。因此,這兄弟二人的選擇只是代表當時農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無孰優孰劣之分。 三、《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美麗的“花邊” (一)田曉霞 田曉霞出身于高級干部家庭,是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從小愛讀書,善思考,對事物常有超出年齡的不凡見解和獨立的分析與判斷能力。當長大后碰到打工的孫少平,從另外一個角度她認識到仍是衣服破爛的孫少平沒有被幾年的農村生活同化,她從他的談吐中知道他已經是一個對生活有著獨特見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兩個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著思想,互為導師,他們之間逐漸建立起了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超凡脫俗的愛情。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素養,語言、愛好和志趣,能心有靈犀相互溝通。所以他們的交往逾越了豎在他們自身地位的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們對于人生有著共同的感受與理解,對于事業都有一種獻身的熱情。他們熱愛文學,在讀同一部作品時,往往發生情感的共振。她愛孫少平蔑視門當戶對,在日記中寫道“我放縱我的天性,相信愛情能給予人創造的力量。我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驕傲。而在抗洪前線采訪時,為搶救落水兒童英勇獻身,生命雖短,卻閃閃發光。 (二)賀秀蓮 這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人物。她的出場集中在兩次,第一次是與孫少安結婚前后,主要是介紹了的品行及其少女情懷,以及她與孫少安婚后的恩愛,此時賀秀蓮體現出妻子的柔美。第二次是孫少安創業階段,更確切地說是在孫少安初次創業失敗后,她成為孫少安的精神支柱和堅強后盾,千方百計幫丈夫走出低谷,最后卻因為過度勞累罹患肺癌。 作者對這個傳統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憐愛,比起如圣女般無瑕的田曉霞,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她甚至保留著一些農村婦女的固有缺點:比如說鬧著分家等,但她對丈夫的摯愛,對公婆的孝順,對家庭的任勞任怨都使我們對她由衷地充滿敬意,些許缺憾反而使她的形象更豐滿、真實。 讀完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大多處于男性世界中的從屬和邊緣位置,這一點類似于武俠小說:盡管她們可能美麗、聰明、武藝高強……卻不過是男人追逐的對象和豐富故事的花瓶。這不能不說是《平凡的世界》書中的最大的遺憾。如田曉霞,她存在的全部意義是啟發引導孫少平,除此,她沒有自我價值,沒有個人世界。作為一名省報記者,完全能在80年代初城鄉巨變的環境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但本書對她工作僅有的描寫是她借工作之便到煤礦去看望孫少平和她救人犧牲。還有她與同事高朗的感情,本能夠通過此事窺探到田曉霞豐富的內心世界,但也僅僅是讓她輕描淡寫的拒絕了事。還有金秀,一個同田曉霞一樣美麗優秀的女大學生,她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不過是為了證明在失去田曉霞后,孫少平仍不缺乏高層次的女性追求罷了。田潤葉本是一個知書達理,端莊嫻雅的女性。當她的愛情被孫少安拒絕及違心嫁給李向前后,就變成了一個歇斯里底的魔鬼,不僅折磨著自己,同時折磨著深愛她的李向前和她的親人,她完全陷入了對兩個男人的感情糾紛,絲毫看不到一個地級市共青團主要干部的風采和業績。比起遭受妻子背叛后能夠迅速走出低谷的武惠良,田潤葉直至丈夫車禍后才翻然醒悟。只有孫蘭香與其他女性不同——她不是為了某一個男人而存在的,她從小自立、自信,擁有過人的天賦和美貌,如果能夠重點塑造,完全是一個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光彩形象。但作者對其欲言又止,惜墨如金,實在可惜。 四、余論 (一)農民——來自社會底層的掙扎與吶喊 《平凡的世界》書中,農民是重心,作者憑借豐富的農村生活閱歷,對75年至85年社會大變革時期的農民作了外科手術般精確的解析。在路遙看來,農民的生命力是頑強的,除孫少安外,金俊山、田海民等是農民的杰出代表,他們雖無高瞻遠矚的境界與胸懷,但在畸形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意識統治時期不盲從,保持著一份獨立與清醒,他們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政治環境中默默堅守,一旦社會變革便迫不及待地展示出他們令人驚嘆的創造力和才華。這一類人無疑是農村的希望,是國家與民族興旺的基石。 (二)工人——民族與國家的脊梁 路遙對工人描述不多,卻飽含著熱淚與激情,他對工人驚人的創造力和價值熱情地歌頌:“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用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把詩人稱為‘黑金’的東西從巖石中挖掘出來------變為看不見的電流,使我們的生活和整個世界都能動起來”。除孫少平外,王世才是煤礦工人的杰出代表,他有著精湛的技術,在工友們中間享有很高的權威,他對徒弟孫少平的照顧猶如父兄,他在關鍵時刻犧牲自己挽救另一名徒弟安鎖子的場面更令人動容。路遙敏銳地把握住工人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大機器時代中鍛煉出來的團結、友愛和紀律、責任。 (三)干部——復雜而平衡的官場生態 雖然都不是書中的主角,但“干部”卻是《平凡的世界》中出場有名有姓的最多的群體,而且從村干部到省委領導,跨度大,涉及面廣。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認為在社會變遷的時代,干部是掌握社會權力資源和推動社會更迭的中堅力量吧。 田福堂是舊時代農村的既得利益者,掌握著農村政治資源,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這類農民政治家醉心于玩弄權術,在文革期間“興風作浪”,將“革命”變成揮舞在普通農民頭上的大棒。當改革開放到來時,他不可避免地落伍了,不得不將權力交于金俊武、孫少安這樣的新時代的農民領導人。 五、結語——生命的交響樂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