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漢字〗 “無”與“舞”
(一) 許慎《說文》按照小篆字形解釋“無”,曰:“豐也。從林;從大、卌,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卌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他的意思是說,“無”由大、卌、林三部分組成,義為草木豐茂。 什么叫“卌,數之積也”,“卌與庶同意”?段玉裁云:“卌為四十并,猶廿為二十并,卅為三十并也”。因此,“無”中之“卌”,如同“庶”中之“廿”,都是用來表示規模的。 既然“無”含有表示數之積的“卌”,怎么又成了表示沒有的“無(無)”呢?徐灝《說文解字箋注》云:“(無)即蕃蕪本字,因借為有無,故加艸作蕪(蕪)。” 人們普遍認為,“無”是“無”的簡化字。其實不然,表示沒有這個概念的“無”字早已有之。在『說文解字·亡部』,有個奇字[注1]“無”,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span> [注2]《易·乾卦》:“無咎。”《釋文》:“無音無。易內皆作此字?!端囋沸埸S》無亦作亡。古皆用亡無,秦時始以蕃無之無為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無字,變篆者變為無,惟易、周禮盡用無?!?span lang="EN-US"> 綜上所述,可歸結三點:(1)“無”是“蕪”的本字。老子《道德經》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眲t“無”假借作“虛無”,于是產生后起字“蕪”;(2)“無”的小篆應寫作“橆”(大、卌、林),李斯統一文字為小篆,才將底下的“林”變為“灬”(四點);(3)戰國時期已出現了“無”這個“奇字”(亦稱“古文”),故,“無”“無”并存了二千多年,直至1956年漢字改革才明確“無”是“無”的簡化字。 (二) 小篆的“舞”,是在把“橆”下面的“林”換成“舛”。《說文》曰:“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span lang="EN-US"> “舛”何義?徐鍇《通論》曰:“舛,兩足左右也,兩足左右蹈厲之也?!边@就有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謂。 許慎為什么把“舞”解釋成“樂也”? 《月令·章句》云:“舞者樂之容也。有俯仰、張翕(‘翕’作‘合’解)、行綴、長短之制?!保ㄕ堊⒁庖粋€“制”字)《周禮·春官·樂師》曰:“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敝链丝梢韵胍?, “手舞足蹈”是很常見的,甚至連糾糾武夫都喜歡舞蹈。有“鼓舞”一詞,現在用來比喻神情振奮。其實,這個詞本是軍隊擊鼓舞劍慶賀勝利的場景。《漢書·高帝紀》有“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之語,就此產生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典故。 (三) 甲骨文的發現,讓今人看到了造字之初的“無”和“舞”的本來面目——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高田忠周曰,甲文作 周法高《金文詁林》:“張日升曰,甲骨文、金文象人有所執而舞之形,乃舞之本字;至彝器則假為有無之無?!?/span> 以上所言,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無”和“舞”形似音同,它倆原本就是一個字。 日前,文友聚會。有位朋友問:為什么我國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而漢族則不善歌舞?本人答:我們華夏先民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甲骨文的“舞”字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墒牵髞淼母枵?、舞者成了專業的“優伶”,供統治者玩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于是,“舞”就等同于“無”了……
[注1]奇字:王莽時六書之一。大抵根據戰國時通行六國的文字改變而成。 [注2]“屈”可作“彎曲”解,“無”的字形正是“天”字的一捺逞彎曲狀;“屈”又作“缺”解,所以說天屈(缺掉)西北是“無”(沒有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