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戲為儺戲的一種,形成于明代初葉。安順地戲已有六百來年的歷史,其存在與明初開發黔中安順有關。因演出不用戲臺和苗臺,就在村野曠地進行,故名地戲。安順地戲只演“正史”,不演龐雜劇目;只有武戲,沒有文戲。地戲的表演形式比較古樸。演員頭頂面具,面罩青紗,背插小旗,手持刀、槍等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種相互唱、和、舞、打,場面熱烈。 安順地戲的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為“設朝”、“下戰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帶有驅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 安順地戲是古老的戲劇,其顯著特點是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 《續修安順府志》 )。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說唱,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余韻;其舞,是表現爭戰格斗的打殺。所演的三十來部大書,是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內容單一,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只有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
|
來自: 文化龍鄉 > 《中國地方戲曲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