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唱歌在延安成為一種盛極一時的風氣。學校里唱歌,部隊里唱歌,工廠、機關里也唱歌,“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著唱,互相競賽著唱。有時簡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聯唱,輪唱,使你辨不清頭尾,摸不到邊際”。
每逢開會,各單位、各部門的隊伍,總是踏著歌聲走來,踏著歌聲回去。開會之前唱歌,中間休息的時候也唱歌。沒有歌聲的集會,是沒有的。開會前各路隊伍的互相“拉歌”,是一場集體唱歌競賽,被稱為“歌戰”。會前,抗大、陜公、女大、魯藝等學校、機關,排著隊伍,舉著旗子。進入會場后,一場激烈的“歌戰”便開始了。每個隊伍里都有一個指揮者,指揮者不但唱歌唱得好,而且富有鼓動性,既能使自己的隊伍唱得高亢激昂,唱得整齊有力,而且有辦法激勵其他隊伍一唱再唱,唱得盡情盡興,唱得痛快淋漓。好的“歌戰”指揮者也便成了當時的“明星”,有人還給他們起了綽號,什么“干一場”啊、“手榴彈”啊,等等。
在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會上,指揮者先伸出右手向前一指,給一首歌的第一個音節定下調子,然后便率領大家用同一種音調唱起來。歌快唱完的時候,指揮者的兩臂用力一收,歌聲便戛然而止?!斑@樣簡直把唱歌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語言,甚至一種號令。千人萬人能被歌聲團結起來,組織起來,踏著統一的步伐前進,聽著統一的號令戰斗。”延安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場面、這種氣氛。
“歌詠城”延安的主要歌詠形式是合唱。1940年5月15日,成立了延安青年大合唱團。魯藝音樂系第一期學生金紫光擔任總團長,畢業后到抗大政治部宣傳科工作的汪鵬等人擔任副總團長??倛F下設中央黨校、抗大、女大、陜公、行政學院、醫科大學、自然科學院、印刷廠等八個分團,人數共約500人。他們后來與同年9月成立的延安合唱團合并,由魯藝音樂系第三期學生時樂蒙擔任團長,繼續開展群眾性的音樂歌詠活動。
“延安的歌聲漫山遍野……山上河邊,無處不唱?!遍_會時集體唱,平常個人也唱。有人站在山坡上放聲歌唱,有人駐足延河邊引吭高歌,還有人一邊走一邊唱。朋友或同學相聚時,唱歌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對此,一位電機工程師抱怨說:“這些人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唱歌上,但現在還不是唱歌的時候呀?!眳遣崉t認為:“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為什么不隨時隨地集體地、大聲地唱歌呢?”李清泉也說過,解放了的主體需要情感宣泄,所以那時唱歌總是那么有勁,不知疲倦。是的,很多從國統區來的人,都談到過他們到達延安以后,所獲得的那種“解放感”、“自由感”。這也就是延安被稱為“歌詠城”的根本原因了。 據《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