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后,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①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并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 2、階段特征: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并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于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征: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并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后: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并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征: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于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后)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化進程 (1)走蘇聯的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3)經驗教訓: ①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②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④要勇于創新。 3、特征:中國現代化突飛猛進。 |
|
來自: 昵稱21189171 > 《5.5具體知識》